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夯实增量规模 拓展养老财富储备

发布时间:2021-10-28 08:02:5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各国积极拓展养老财富储备,在多支柱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多样化的尝试。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各界专家学者共话养老财富储备,引发业界更深入思考。

□记者 朱艳霞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提出,养老财富储备被提上更为重要的日程。如何进一步扩充、提高三支柱的养老财富储备?如何改变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如何增强产品吸引力?近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多位嘉宾就养老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夯实养老财富的增量规模

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以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养老财富储备积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已达到2.92万亿元。

“总体看来我国养老财富储备颇有成效,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养老金管理部主任陈向京表示。

陈向京认为,从收入端来看,要继续夯实养老财富的增量规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将出现显著提升,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趁人口老龄化相对还比较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养老财富积累。积极拓宽新的社保基金收入来源,增加社保基金运营规模,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委托规模,为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投资端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养老财富储备的收益积累。一是进一步加大现有养老财富储备的投资力度,后面希望能够通过全国统筹等方式,加强对各省结余资金的集中管理,增强投资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通过适当承受短期波动,适当增加风险敞口,以及获取流动性溢价等多种策略来实现长期较高的合理回报。三是实现资产配置的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的变化。

“未来养老金的资产配置逻辑和核心,应该从注重总量转向把握结构,从大类资产下沉到细分资产,下沉到不同的产业链不同赛道,充分挖掘大类资产内部可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的细分资产类,不断地增加总体收益。”陈向京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在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保险业能够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核心作用、参与作用。从需求端看,可以为养老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从供给端看,养老保险可以提供风险保障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沃特金斯提到,积累和储蓄只是养老投资者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养老金缴纳者在退休之后多年依然停留在缴费计划之中,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议题,中国也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为第二、第三支柱留出空间

丹尼尔·沃特金斯表示,养老金制度三支柱就像三脚凳一样需要彼此平衡。中国和亚太地区进入老龄化的进程很快,在短短30年内,有1/4的亚洲人将超过60岁,而老龄人口的占比将会从12%增长到24%。欧洲国家达到这一程度差不多经过55年的时间。这样的变化对于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来说都非常关键,需要通过协作建立起一个综合的养老金体系。

当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面临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第一支柱目前占比过大。

“如果第一支柱不改革,就留不出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空间。”美国信安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信安亚洲区总裁张维义表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第一支柱占比过大问题也是一个共性问题, 而养老体系完善的紧迫性是全世界公认的问题。

在张维义看来,如果第一支柱中企业的缴费比例过高,那么他们成立企业年金的可能性就大大缩小,所以一定要为企业留出做第二支柱的空间。企业年金如果不能像职业年金一样做成强制性的,那么就要引入“自动加入”机制。

日本野村证券控股执行董事、中国委员会主席兼首席健康官饭山俊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公共、私营部门养老计划共同为个人退休后提供收入的来源,综合来看,两者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私营部门养老计划各自发挥的作用一定要明确,在老龄化的社会中要承诺高额的公共养老金给付并不现实,所以公共养老制度的作用是保障退休后的基本收入,而在此基础上获得幸福美满生活的更高追求需要借助私营部门养老计划来实现。为了推动私营部门的养老计划,可以增加参保企业的人数,扩大退休金计划,这需要一些合适的税收政策来激励。

增强第三支柱产品吸引力

在老龄化浪潮下,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成为共识。但是,第三支柱靠个人自愿,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第三支柱进行长期养老储备,增强产品吸引力是关键。

“要建设有效的自愿的个人储蓄计划,需要设置正确的机制。这个机制需要激励长期的储蓄行为,同时要便于理解、便于管理、容易获取。”丹尼尔·沃特金斯认为,为了鼓励大家参与第三支柱,税收的减免可以发挥作用。对于低收入的群体来说,税收的补贴会比税收的减免更为有效,但是除了税收激励机制之外,还需要鼓励长期投资,并且要反向抑制从养老金计划中提前提款。

对于发展第三支柱,陈秉正建议加大研究探索保险业在养老产业链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健康管理新生态,同时加大养老保险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力度。保险业要想在养老产业链打通上下游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需要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力度。在产品创新方面应该积极开发复合型的养老产品,提供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与传统人寿、养老疾病保险功能整合起来的创新型保险产品或保险方案。

此外,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金恩林提出,要通过数字和技术能力,来打造适老“商品+服务”的新体验、新模式。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李明强认为,大健康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金融企业应发挥筹资体系的龙头拉动作用,通过支付端和服务端相结合,推动医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观点集锦

聂明隽:逐步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和强制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认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一是要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的功能定位,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保持适度的替代率水平,也为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留出空间。同时还要通过有序落实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明确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完善年金优惠政策,实时调整费率结构,逐步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和强制性,推动企业年金覆盖率有较大的提升。职业年金是强制性建立的,这些年发展得很快,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年金。“下一步,我们主要还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设计,通过可能情况下费率结构的调整,探讨自动加入机制等办法,增强制度的吸引力和强制性,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聂明隽说。

三是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在聂明隽看来,发展第三支柱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减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的上限。在投资产品的选择上,将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都作为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以利于参保人根据不同的偏好自主选择,也为市场充分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是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目前国家将对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明确制度安排,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作为第三支柱的组织部分,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和监管,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共同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

郑秉文:第二、三支柱可丰富长期资本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近年来,中央频繁提出建立第三支柱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即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和多支柱。在他看来,这两个关键词是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建立包括第三支柱在内的多支柱体系的目的是增加养老金储备,而增加养老金储备的载体就是发展第二、第三支柱。

郑秉文认为,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优化退休收入结构,“三条腿”板凳更稳定;二是可提高退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三是可改善家庭财富净值。

郑秉文分析,假定三个支柱的替代率合计为70%的话,那么第一支柱可以设定在40%,第二支柱可以设定在20%,第三支柱可以设定在10%。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赡养率将不断提高,如果要维持替代率不变,就需提高缴费率,但目前已经持续了6年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大幅实行了“双降”,所以,第一支柱替代率逐渐下降将是一个趋势,需要第二、第三支柱将替代率“替补”上去。

此外,作为长期股权资本,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提供极大丰富长期资本的来源。郑秉文表示,我国股权资本只占社会融资总额的5.4%。资管新规实施后,长期资本的问题显得更为急迫,银行理财必须期限和产品匹配。但现实中,单个的个人投资者极少会购买产品期限在5年以上的长期理财产品。居民储蓄向长期股权资本的转化事实上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可极大改善目前我国社会融资体制的现状。”

利明光: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利明光表示,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在养老保险产品的领取条件、领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动性安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养老需求,着力提升适应养老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

利明光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第三支柱建设,有其特有的优势。

第一,具有多元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金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细分群体,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

第二,拥有长期资金投资管理能力。在长期管理保险资金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普遍建立了适应长期投资要求的投资管理体系,积累了较强的管理养老资金的长期投资能力。同时,初步具备布局医疗健康养老产业链的经验。

第三,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成熟的长期负债和偿付能力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过程中,能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在利明光看来,保险业要在服务养老保障体系中有所作为,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一是持续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供给,二是着力提升适应养老资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跨周期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

“养老保险和服务的超长期性和多样性,要求保险公司坚持资产负债管理统筹的科学发展理念,持续强化、更新资产负债观,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不断丰富理念和工具体系,在既有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只有这样,保险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和发展。”利明光表示。

(记者 朱艳霞/文)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建立统一账户是破局关键  


夯实增量规模 拓展养老财富储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8

编者按: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各国积极拓展养老财富储备,在多支柱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多样化的尝试。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各界专家学者共话养老财富储备,引发业界更深入思考。

□记者 朱艳霞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提出,养老财富储备被提上更为重要的日程。如何进一步扩充、提高三支柱的养老财富储备?如何改变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如何增强产品吸引力?近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多位嘉宾就养老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夯实养老财富的增量规模

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以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养老财富储备积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已达到2.92万亿元。

“总体看来我国养老财富储备颇有成效,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养老金管理部主任陈向京表示。

陈向京认为,从收入端来看,要继续夯实养老财富的增量规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将出现显著提升,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趁人口老龄化相对还比较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养老财富积累。积极拓宽新的社保基金收入来源,增加社保基金运营规模,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委托规模,为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投资端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养老财富储备的收益积累。一是进一步加大现有养老财富储备的投资力度,后面希望能够通过全国统筹等方式,加强对各省结余资金的集中管理,增强投资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通过适当承受短期波动,适当增加风险敞口,以及获取流动性溢价等多种策略来实现长期较高的合理回报。三是实现资产配置的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的变化。

“未来养老金的资产配置逻辑和核心,应该从注重总量转向把握结构,从大类资产下沉到细分资产,下沉到不同的产业链不同赛道,充分挖掘大类资产内部可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的细分资产类,不断地增加总体收益。”陈向京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在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保险业能够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核心作用、参与作用。从需求端看,可以为养老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从供给端看,养老保险可以提供风险保障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沃特金斯提到,积累和储蓄只是养老投资者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养老金缴纳者在退休之后多年依然停留在缴费计划之中,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议题,中国也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为第二、第三支柱留出空间

丹尼尔·沃特金斯表示,养老金制度三支柱就像三脚凳一样需要彼此平衡。中国和亚太地区进入老龄化的进程很快,在短短30年内,有1/4的亚洲人将超过60岁,而老龄人口的占比将会从12%增长到24%。欧洲国家达到这一程度差不多经过55年的时间。这样的变化对于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来说都非常关键,需要通过协作建立起一个综合的养老金体系。

当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面临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第一支柱目前占比过大。

“如果第一支柱不改革,就留不出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空间。”美国信安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信安亚洲区总裁张维义表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第一支柱占比过大问题也是一个共性问题, 而养老体系完善的紧迫性是全世界公认的问题。

在张维义看来,如果第一支柱中企业的缴费比例过高,那么他们成立企业年金的可能性就大大缩小,所以一定要为企业留出做第二支柱的空间。企业年金如果不能像职业年金一样做成强制性的,那么就要引入“自动加入”机制。

日本野村证券控股执行董事、中国委员会主席兼首席健康官饭山俊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公共、私营部门养老计划共同为个人退休后提供收入的来源,综合来看,两者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私营部门养老计划各自发挥的作用一定要明确,在老龄化的社会中要承诺高额的公共养老金给付并不现实,所以公共养老制度的作用是保障退休后的基本收入,而在此基础上获得幸福美满生活的更高追求需要借助私营部门养老计划来实现。为了推动私营部门的养老计划,可以增加参保企业的人数,扩大退休金计划,这需要一些合适的税收政策来激励。

增强第三支柱产品吸引力

在老龄化浪潮下,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成为共识。但是,第三支柱靠个人自愿,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第三支柱进行长期养老储备,增强产品吸引力是关键。

“要建设有效的自愿的个人储蓄计划,需要设置正确的机制。这个机制需要激励长期的储蓄行为,同时要便于理解、便于管理、容易获取。”丹尼尔·沃特金斯认为,为了鼓励大家参与第三支柱,税收的减免可以发挥作用。对于低收入的群体来说,税收的补贴会比税收的减免更为有效,但是除了税收激励机制之外,还需要鼓励长期投资,并且要反向抑制从养老金计划中提前提款。

对于发展第三支柱,陈秉正建议加大研究探索保险业在养老产业链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健康管理新生态,同时加大养老保险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力度。保险业要想在养老产业链打通上下游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需要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力度。在产品创新方面应该积极开发复合型的养老产品,提供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与传统人寿、养老疾病保险功能整合起来的创新型保险产品或保险方案。

此外,京东健康首席执行官金恩林提出,要通过数字和技术能力,来打造适老“商品+服务”的新体验、新模式。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李明强认为,大健康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金融企业应发挥筹资体系的龙头拉动作用,通过支付端和服务端相结合,推动医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观点集锦

聂明隽:逐步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和强制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认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一是要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的功能定位,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保持适度的替代率水平,也为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留出空间。同时还要通过有序落实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明确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完善年金优惠政策,实时调整费率结构,逐步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和强制性,推动企业年金覆盖率有较大的提升。职业年金是强制性建立的,这些年发展得很快,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年金。“下一步,我们主要还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设计,通过可能情况下费率结构的调整,探讨自动加入机制等办法,增强制度的吸引力和强制性,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聂明隽说。

三是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在聂明隽看来,发展第三支柱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减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的上限。在投资产品的选择上,将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都作为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以利于参保人根据不同的偏好自主选择,也为市场充分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是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目前国家将对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明确制度安排,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作为第三支柱的组织部分,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和监管,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共同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

郑秉文:第二、三支柱可丰富长期资本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近年来,中央频繁提出建立第三支柱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即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和多支柱。在他看来,这两个关键词是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建立包括第三支柱在内的多支柱体系的目的是增加养老金储备,而增加养老金储备的载体就是发展第二、第三支柱。

郑秉文认为,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优化退休收入结构,“三条腿”板凳更稳定;二是可提高退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三是可改善家庭财富净值。

郑秉文分析,假定三个支柱的替代率合计为70%的话,那么第一支柱可以设定在40%,第二支柱可以设定在20%,第三支柱可以设定在10%。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赡养率将不断提高,如果要维持替代率不变,就需提高缴费率,但目前已经持续了6年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大幅实行了“双降”,所以,第一支柱替代率逐渐下降将是一个趋势,需要第二、第三支柱将替代率“替补”上去。

此外,作为长期股权资本,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提供极大丰富长期资本的来源。郑秉文表示,我国股权资本只占社会融资总额的5.4%。资管新规实施后,长期资本的问题显得更为急迫,银行理财必须期限和产品匹配。但现实中,单个的个人投资者极少会购买产品期限在5年以上的长期理财产品。居民储蓄向长期股权资本的转化事实上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可极大改善目前我国社会融资体制的现状。”

利明光: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利明光表示,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在养老保险产品的领取条件、领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动性安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养老需求,着力提升适应养老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

利明光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第三支柱建设,有其特有的优势。

第一,具有多元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金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细分群体,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

第二,拥有长期资金投资管理能力。在长期管理保险资金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普遍建立了适应长期投资要求的投资管理体系,积累了较强的管理养老资金的长期投资能力。同时,初步具备布局医疗健康养老产业链的经验。

第三,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成熟的长期负债和偿付能力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过程中,能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在利明光看来,保险业要在服务养老保障体系中有所作为,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一是持续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供给,二是着力提升适应养老资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跨周期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

“养老保险和服务的超长期性和多样性,要求保险公司坚持资产负债管理统筹的科学发展理念,持续强化、更新资产负债观,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不断丰富理念和工具体系,在既有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只有这样,保险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和发展。”利明光表示。

(记者 朱艳霞/文)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建立统一账户是破局关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