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红色金融】记刻红色金融的艰难与闪耀

发布时间:2021-08-20 08:18:4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由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院长,作家、编剧张卫平创作的红色金融主题长篇小说《红色银行》在8月下旬出版发行。《红色银行》入选中宣部2021年重点出版物名录,同时也被列入山西广播电视局庆祝建党百年重点项目。

《红色银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呈现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风土人情,讲述了共产党员刘少白创办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兴县农民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也刚刚登陆山西综合广播(《广播书场》)栏目,进行了全文演播。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张卫平关于《红色银行》创作过程及心得做了独家专访。

意外的结晶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笔下闪亮的作品往往出于某种意外的结晶。对于一部耀眼的作品而言,它的诞生往往生发于某种奇妙的缘分。张卫平创作《红色银行》或许这是如此。

《红色银行》的种子埋在2016年冬天。张卫平应邀参加陕西一位作家与几位山西本地影视界朋友在太原小聚。这次聚会的主题是跟拍一部有关金融题材的电影有关,影视界投资人想请这位陕西作家担纲本剧的编剧。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冀南银行的。“说实话我当时根本不清楚冀南银行是个什么样的银行,与山西又有怎样的联系,因此在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很忠实的听众。”张卫平当时并没过于深入谈话主题。

此次聚会不久,张卫平意外收到一家影视公司邀约,希望由他来完成有关冀南银行内容的电影剧本创作。编剧临时换成了对金融历史门外汉的自己,张卫平有些踌躇,但作为一个作家探究人与世界的兴味、敏感和心愿,张卫平表示可以尝试着先做些案头准备,再做定夺。而当时,对于冀南银行,他手里只拿到制片方留下的一本纪念画册。而正是这本画册为张卫平打开了令他痴迷神往的中国金融革命史大门,也点亮了他以笔为犁的雄心。

“我从这本画册知道了冀南银行原来就诞生在山西太行山下的黎城县。”对乡土有着深厚情意的张卫平内心涌起蓬勃的荣耀感,他对剧本的创作生发了更多的热忱和信心。此后一段时间他从网上购买了大量有关冀南银行的书籍,有文史资料,有回忆录,及有关冀南银行的文艺作品。然而,作为有着深厚纪实创作经验的作家,张卫平知道纸上一切终归是浮光掠影,只有深入实地才能穿越历史烟云,走近远去的人与事。他决心去冀南银行诞生地黎城实地考察。

张卫平在黎城看到了冀南银行当年的印钞车间、制版窑洞、防护暗堡——尽管这些窑洞破旧不堪,院内也茅草丛生,但仍然能在那里感受到战争年代银行艰难生存发展的气息。“在小寨还建有一个比较简陋的冀南银行纪念馆,纪念馆里收藏了不少冀南银行发行的不同面额的冀钞,以及当年冀南银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有一件收藏品很珍贵,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发布的不得使用冀钞的布告,命令很严厉,使用冀钞一经发现就要砍头。可见当时斗争之激烈,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冀南银行发展之不易。”张卫平回忆曾经所见所闻,依旧感慨。

在实地寻访中,张卫平见到过一件全体村民的契约状。“契约状好像是用一块粗麻纸写的,颜色有些发旧,上面按满了村民们密密麻麻的手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契约,这是一份不给日本人做事,更不能当可耻狗汉奸的契约。这份契约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形下完成的,也不知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就这样以民间契约的形式形成了一份共同的誓言。在那个年代,签这份契约是要冒杀头风险的,一旦流传出去,一旦落入日本人手里后果不可想象。”这件珍贵的旧物令张卫平深感革命岁月的壮烈,也领悟到中华人民的不屈气节。这更令他情愿付出全部心血投入作品创作。

人物的塑造永远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张卫平在翻阅大量冀南银行史料时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上级将东北老根据地一位有经验的制版师傅调入冀南银行。这位师傅从老根据地来,加之生活习俗不同等等多种原因,经常闹情绪,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后来经过许多波折,最终转变为冀南银行的技术骨干,在冀南银行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这个人的经历引起我的兴趣,很快一个有点‘歪’的人物形象在我头脑中逐渐成形,为了让这个人物名字土一点俗一点,我给他起名刘大富”。

张卫平探访考察回来后,用不长的时间写出了剧本提纲,然而原先对剧本题材颇有兴趣的投资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不再支持本剧了。

对于一个真正作家而言,他的写作更多来自于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世俗的牵引。“没有投资方,从另一方面说也没有了各种鬼才知道的限制,正好让我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写出我心中想写的那种有味道的电影文学剧本。”于是很快张卫平就完成了以刘大富为主要角色的反映冀南银行内容的电影文学剧本《特战》。2017年,张卫平电影文学剧本《特战》获得国家电影局设立的政府奖项——夏衍杯电影剧本奖。

传奇刘少白

成功往往都是曲径通幽,《特战》的获奖使得影视界对红色金融题材以及张卫平本人都有了热切关注,很快有知名制片人就找到张卫平,希望他创作一部兴县农民银行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剧本。“《特战》仅仅反映了冀南银行众多历史的一个片段,没有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那段独特的鲜为人知的银行秘史、众多银行人在那条特殊的战线上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我写完《特战》后感到遗憾的地方。”而眼下这个兴县银行的全新剧本正可以满足张卫平激荡的创作情怀。

有了冀南银行课题的经验,张卫平在兴县银行的考究则显得从容许多。“我这次没有就兴县农民银行看农民银行,而是想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放在整个中国金融史,放在整个抗战大背景下,来考察研究兴县农民银行的建立、发展,以及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在大量的红色金融史料的学习和研究中,张卫平对山西金融史乃至全国金融历史延展脉络有了轮廓性了解。“看完这些史料,我才发现原来人民币的诞生和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山西就是人民币的诞生地。”张卫平为此而激动。

写兴县农民银行最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刘少白,他也是《红色银行》中的头牌人物,牵引着整个作品的起承转合,他的跌宕沉浮也延展着时代的云烟。

刘少白出生于1883年,出生地是黄河岸边一个叫黑峪口的一个大码头。他的曾祖父曾做过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那就是在当地建起一座非常气派的房院,人称“十六窑院”。从史料上记载,“十六窑院”其实就是十六孔窑洞。与周围村民们的茅屋比起来,“十六窑院”也确实够得上奢华气派了。刘少白少年时期就经见过家族的商业往来,也在这些往来中增长不少见识。

张卫平介绍,刘少白的青年时代正赶上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刘少白先后当过山西临时议会议员,河北建设厅科长,天津商检局副局长、局长等官职,他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搭救过一大批被追捕乃至被捕的共产党人。与刘少白交往最多的是王若飞,王若飞被捕后,刘少白利用自己和傅作义的关系,亲自跑到绥远为王若飞说情。在与王若飞的交往中,两人成了莫逆之交。王若飞也介绍这位开明的前清贡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闪亮的红色忠魂

人的一生其实做不了多少事,就像一位作家,一生的写作其实就是为那部最重要的作品而做准备,刘少白也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1937年11月,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发生了,兴县农民银行在兴县县城成立,刘少白也在众人的推举下担任了首任兴县农民银行经理。

张卫平去兴县曾专门去黑峪口考察了刘少白的“十六窑院”,想看看这位首创农民银行的刘少白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张卫平眼前已不见传说中的“十六窑院”,“半山坡上只有一个破旧的阁楼仍立在萧索的寒风中,这里曾是刘少白掩藏农民银行资金的地方。和冀南银行一样,战争来临,农民银行就要撤退,银行重要的钱币需要掩藏。我爬上阁楼看了看,门窗东倒西歪,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只有旁边那扇小门还一直很忠诚地坚守在那里。”站在山冈,俯望历史的大地,张卫平思古之幽情久久不能平复,更近切可感革命的峥嵘岁月。

兴县农民银行存在了3年多时间。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后,边区政府在兴县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农民银行,刘少白仍然担任经理。1948年,西北农民银行与陕甘宁边区银行合并成立新的西北农民银行。年底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据史料记载,刘少白后来还做过晋绥边区议会副议长,参加了筹备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8年冬天在北京病逝。

在张卫平笔下,被历史烟尘所遮蔽多时的刘少白在红色金融战线上,忠魂向党,矢志不渝,为革命抛舍一切的大无畏凛然与正气得以最大真实地展现,被后人所熟知,而刘少白也正是众多可歌可泣的,为了新中国撒下金融火种的中国红色金融人物的代表之一,今天的时代是人民更好认识他们、熟悉他们的时候了。

而张卫平所著的《红色银行》以文学之光让我们走进曾经的红色金融历史,认识刘少白和中国红色金融战线上的诸多忠魂。


【红色金融】记刻红色金融的艰难与闪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20

□记者 方磊

由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院长,作家、编剧张卫平创作的红色金融主题长篇小说《红色银行》在8月下旬出版发行。《红色银行》入选中宣部2021年重点出版物名录,同时也被列入山西广播电视局庆祝建党百年重点项目。

《红色银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呈现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风土人情,讲述了共产党员刘少白创办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兴县农民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也刚刚登陆山西综合广播(《广播书场》)栏目,进行了全文演播。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张卫平关于《红色银行》创作过程及心得做了独家专访。

意外的结晶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笔下闪亮的作品往往出于某种意外的结晶。对于一部耀眼的作品而言,它的诞生往往生发于某种奇妙的缘分。张卫平创作《红色银行》或许这是如此。

《红色银行》的种子埋在2016年冬天。张卫平应邀参加陕西一位作家与几位山西本地影视界朋友在太原小聚。这次聚会的主题是跟拍一部有关金融题材的电影有关,影视界投资人想请这位陕西作家担纲本剧的编剧。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冀南银行的。“说实话我当时根本不清楚冀南银行是个什么样的银行,与山西又有怎样的联系,因此在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很忠实的听众。”张卫平当时并没过于深入谈话主题。

此次聚会不久,张卫平意外收到一家影视公司邀约,希望由他来完成有关冀南银行内容的电影剧本创作。编剧临时换成了对金融历史门外汉的自己,张卫平有些踌躇,但作为一个作家探究人与世界的兴味、敏感和心愿,张卫平表示可以尝试着先做些案头准备,再做定夺。而当时,对于冀南银行,他手里只拿到制片方留下的一本纪念画册。而正是这本画册为张卫平打开了令他痴迷神往的中国金融革命史大门,也点亮了他以笔为犁的雄心。

“我从这本画册知道了冀南银行原来就诞生在山西太行山下的黎城县。”对乡土有着深厚情意的张卫平内心涌起蓬勃的荣耀感,他对剧本的创作生发了更多的热忱和信心。此后一段时间他从网上购买了大量有关冀南银行的书籍,有文史资料,有回忆录,及有关冀南银行的文艺作品。然而,作为有着深厚纪实创作经验的作家,张卫平知道纸上一切终归是浮光掠影,只有深入实地才能穿越历史烟云,走近远去的人与事。他决心去冀南银行诞生地黎城实地考察。

张卫平在黎城看到了冀南银行当年的印钞车间、制版窑洞、防护暗堡——尽管这些窑洞破旧不堪,院内也茅草丛生,但仍然能在那里感受到战争年代银行艰难生存发展的气息。“在小寨还建有一个比较简陋的冀南银行纪念馆,纪念馆里收藏了不少冀南银行发行的不同面额的冀钞,以及当年冀南银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有一件收藏品很珍贵,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发布的不得使用冀钞的布告,命令很严厉,使用冀钞一经发现就要砍头。可见当时斗争之激烈,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冀南银行发展之不易。”张卫平回忆曾经所见所闻,依旧感慨。

在实地寻访中,张卫平见到过一件全体村民的契约状。“契约状好像是用一块粗麻纸写的,颜色有些发旧,上面按满了村民们密密麻麻的手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契约,这是一份不给日本人做事,更不能当可耻狗汉奸的契约。这份契约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形下完成的,也不知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就这样以民间契约的形式形成了一份共同的誓言。在那个年代,签这份契约是要冒杀头风险的,一旦流传出去,一旦落入日本人手里后果不可想象。”这件珍贵的旧物令张卫平深感革命岁月的壮烈,也领悟到中华人民的不屈气节。这更令他情愿付出全部心血投入作品创作。

人物的塑造永远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张卫平在翻阅大量冀南银行史料时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上级将东北老根据地一位有经验的制版师傅调入冀南银行。这位师傅从老根据地来,加之生活习俗不同等等多种原因,经常闹情绪,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后来经过许多波折,最终转变为冀南银行的技术骨干,在冀南银行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这个人的经历引起我的兴趣,很快一个有点‘歪’的人物形象在我头脑中逐渐成形,为了让这个人物名字土一点俗一点,我给他起名刘大富”。

张卫平探访考察回来后,用不长的时间写出了剧本提纲,然而原先对剧本题材颇有兴趣的投资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不再支持本剧了。

对于一个真正作家而言,他的写作更多来自于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世俗的牵引。“没有投资方,从另一方面说也没有了各种鬼才知道的限制,正好让我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写出我心中想写的那种有味道的电影文学剧本。”于是很快张卫平就完成了以刘大富为主要角色的反映冀南银行内容的电影文学剧本《特战》。2017年,张卫平电影文学剧本《特战》获得国家电影局设立的政府奖项——夏衍杯电影剧本奖。

传奇刘少白

成功往往都是曲径通幽,《特战》的获奖使得影视界对红色金融题材以及张卫平本人都有了热切关注,很快有知名制片人就找到张卫平,希望他创作一部兴县农民银行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剧本。“《特战》仅仅反映了冀南银行众多历史的一个片段,没有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那段独特的鲜为人知的银行秘史、众多银行人在那条特殊的战线上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我写完《特战》后感到遗憾的地方。”而眼下这个兴县银行的全新剧本正可以满足张卫平激荡的创作情怀。

有了冀南银行课题的经验,张卫平在兴县银行的考究则显得从容许多。“我这次没有就兴县农民银行看农民银行,而是想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放在整个中国金融史,放在整个抗战大背景下,来考察研究兴县农民银行的建立、发展,以及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在大量的红色金融史料的学习和研究中,张卫平对山西金融史乃至全国金融历史延展脉络有了轮廓性了解。“看完这些史料,我才发现原来人民币的诞生和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山西就是人民币的诞生地。”张卫平为此而激动。

写兴县农民银行最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刘少白,他也是《红色银行》中的头牌人物,牵引着整个作品的起承转合,他的跌宕沉浮也延展着时代的云烟。

刘少白出生于1883年,出生地是黄河岸边一个叫黑峪口的一个大码头。他的曾祖父曾做过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那就是在当地建起一座非常气派的房院,人称“十六窑院”。从史料上记载,“十六窑院”其实就是十六孔窑洞。与周围村民们的茅屋比起来,“十六窑院”也确实够得上奢华气派了。刘少白少年时期就经见过家族的商业往来,也在这些往来中增长不少见识。

张卫平介绍,刘少白的青年时代正赶上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刘少白先后当过山西临时议会议员,河北建设厅科长,天津商检局副局长、局长等官职,他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搭救过一大批被追捕乃至被捕的共产党人。与刘少白交往最多的是王若飞,王若飞被捕后,刘少白利用自己和傅作义的关系,亲自跑到绥远为王若飞说情。在与王若飞的交往中,两人成了莫逆之交。王若飞也介绍这位开明的前清贡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闪亮的红色忠魂

人的一生其实做不了多少事,就像一位作家,一生的写作其实就是为那部最重要的作品而做准备,刘少白也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1937年11月,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发生了,兴县农民银行在兴县县城成立,刘少白也在众人的推举下担任了首任兴县农民银行经理。

张卫平去兴县曾专门去黑峪口考察了刘少白的“十六窑院”,想看看这位首创农民银行的刘少白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张卫平眼前已不见传说中的“十六窑院”,“半山坡上只有一个破旧的阁楼仍立在萧索的寒风中,这里曾是刘少白掩藏农民银行资金的地方。和冀南银行一样,战争来临,农民银行就要撤退,银行重要的钱币需要掩藏。我爬上阁楼看了看,门窗东倒西歪,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只有旁边那扇小门还一直很忠诚地坚守在那里。”站在山冈,俯望历史的大地,张卫平思古之幽情久久不能平复,更近切可感革命的峥嵘岁月。

兴县农民银行存在了3年多时间。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后,边区政府在兴县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农民银行,刘少白仍然担任经理。1948年,西北农民银行与陕甘宁边区银行合并成立新的西北农民银行。年底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据史料记载,刘少白后来还做过晋绥边区议会副议长,参加了筹备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8年冬天在北京病逝。

在张卫平笔下,被历史烟尘所遮蔽多时的刘少白在红色金融战线上,忠魂向党,矢志不渝,为革命抛舍一切的大无畏凛然与正气得以最大真实地展现,被后人所熟知,而刘少白也正是众多可歌可泣的,为了新中国撒下金融火种的中国红色金融人物的代表之一,今天的时代是人民更好认识他们、熟悉他们的时候了。

而张卫平所著的《红色银行》以文学之光让我们走进曾经的红色金融历史,认识刘少白和中国红色金融战线上的诸多忠魂。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