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张卫平:以文学之光彰显中国人民银行成长史

发布时间:2021-08-20 08:17:3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记者:您在接触《红色银行》这个金融主题创作之前,对金融业了解得多吗?

张卫平:坦率地说,我平常埋头文学创作,纪实作品创作经历比较丰富,但涉猎金融主题相对比较少,对金融了解是有限的。

记者:您在知悉投资方不愿意继续投资这个红色金融主题的剧本项目时,感到很失望吗?

张卫平:我没有失望。剧本投资与否是另外一个事情,但我已然决心把作品完成,无论是否拍成影视剧,我对作品的投入不会后退。

记者:是什么让您对《红色银行》的主题创作一往情深,作品内核真正吸引您的是什么?

张卫平:前期我大量的史料梳理与研习的案头工作,让我对革命时代金融展现的人与事格外着迷,这是一个作家愿意潜心创作的根本。我对抗战时期金融领域内的对敌斗争慢慢有了很多的深入了解和积累,这激发了我强烈的创作热情,把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与还不为更多今人熟知的红色金融人物写出来,我更觉得是一个作家光荣的责任。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色银行》中记录的是山西大地革命岁月里金融人与事,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为家乡的革命历史写作也是我的骄傲和快乐。

记者:在整个创作中您觉得自己做得重要的事情有哪些?

张卫平:我觉得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史实材料的收集、梳理、学习。二是做大量的实地考察。这两点是写作这本书的根基,也是必需。仿佛我逐渐走进历史,走近人物,走近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们共呼吸同命运。使《红色银行》的创作更扎实,更有力度。

记者:这本历史小说有着强烈的文学属性,您在文学艺术的加工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卫平:以刘少白为代表的书中主要人物,其实我在做人物考证时就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极具文学价值和特质。作品中,我在一些人物的经历上做了一些小说化叙事,为了还原本来面目,文末附录了小说中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当然在小说中,我也围绕银行设计虚构了一些人物,并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各自演绎自己的人生命运。纪实文学必须要有文学的气质。

记者:您认为《红色银行》这本作品对于现今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张卫平:《红色银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成长的历史,从兴县农民银行,到西北农民银行,一直到后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说银行成立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的一个缩影,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艰难和不易。

记者:当写完《特战》、《红色银行》此类红色金融题材的作品之后,作为一位作家,您认为如何以文学的笔触去表达金融?

张卫平:金融业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专业的行业,文学是人学,文学主要是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核的,写金融题材的作品,一样要呈现金融人在金融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及他们的精神风采。

记者:据说接下来您还有关于红色金融主题的创作构想,可以透露一下吗?

张卫平:因为《红色银行》,我到下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那个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目前正在构思一部反映那个时期银行印钞工人的长篇小说,题目暂定为《磨石》。


张卫平:以文学之光彰显中国人民银行成长史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20

□记者 方磊

记者:您在接触《红色银行》这个金融主题创作之前,对金融业了解得多吗?

张卫平:坦率地说,我平常埋头文学创作,纪实作品创作经历比较丰富,但涉猎金融主题相对比较少,对金融了解是有限的。

记者:您在知悉投资方不愿意继续投资这个红色金融主题的剧本项目时,感到很失望吗?

张卫平:我没有失望。剧本投资与否是另外一个事情,但我已然决心把作品完成,无论是否拍成影视剧,我对作品的投入不会后退。

记者:是什么让您对《红色银行》的主题创作一往情深,作品内核真正吸引您的是什么?

张卫平:前期我大量的史料梳理与研习的案头工作,让我对革命时代金融展现的人与事格外着迷,这是一个作家愿意潜心创作的根本。我对抗战时期金融领域内的对敌斗争慢慢有了很多的深入了解和积累,这激发了我强烈的创作热情,把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与还不为更多今人熟知的红色金融人物写出来,我更觉得是一个作家光荣的责任。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色银行》中记录的是山西大地革命岁月里金融人与事,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为家乡的革命历史写作也是我的骄傲和快乐。

记者:在整个创作中您觉得自己做得重要的事情有哪些?

张卫平:我觉得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史实材料的收集、梳理、学习。二是做大量的实地考察。这两点是写作这本书的根基,也是必需。仿佛我逐渐走进历史,走近人物,走近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们共呼吸同命运。使《红色银行》的创作更扎实,更有力度。

记者:这本历史小说有着强烈的文学属性,您在文学艺术的加工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卫平:以刘少白为代表的书中主要人物,其实我在做人物考证时就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极具文学价值和特质。作品中,我在一些人物的经历上做了一些小说化叙事,为了还原本来面目,文末附录了小说中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当然在小说中,我也围绕银行设计虚构了一些人物,并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各自演绎自己的人生命运。纪实文学必须要有文学的气质。

记者:您认为《红色银行》这本作品对于现今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张卫平:《红色银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成长的历史,从兴县农民银行,到西北农民银行,一直到后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说银行成立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的一个缩影,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艰难和不易。

记者:当写完《特战》、《红色银行》此类红色金融题材的作品之后,作为一位作家,您认为如何以文学的笔触去表达金融?

张卫平:金融业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专业的行业,文学是人学,文学主要是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核的,写金融题材的作品,一样要呈现金融人在金融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及他们的精神风采。

记者:据说接下来您还有关于红色金融主题的创作构想,可以透露一下吗?

张卫平:因为《红色银行》,我到下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那个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目前正在构思一部反映那个时期银行印钞工人的长篇小说,题目暂定为《磨石》。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