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健康管理服务,谁买单?

发布时间:2021-07-08 08:51:5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谭乐之

健康管理如火如荼,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支付方是主要问题。近年来,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结合也成一种趋势。保险是否能成为健康管理的支付方是相关各方探讨的热门话题。

缺少明确支付方

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大健康时代的一个热潮。不过,我国健康管理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支付方。

健康管理在国家层面首先得到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成为2030年必须实现的国家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和实施文件陆续出台,明确了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服务的方法。

日前,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健康管理联合体高峰论坛“金陵论健”上,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终身荣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白书忠指出,虽然中国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存在不小的差距。

作为大健康时代下的一种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面临着一个问题——支付方不明确。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医保主导的医疗市场,健康管理的发展主要受到医保的推动。但由于医保的报销额度相对有限,这导致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对健康管理的支付需要很强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效果必须用定量分析来衡量,与当前医保控费的直接经济联系不明确,这与健康管理市场尚不规范等因素叠加,导致很难在短期内被纳入报销范围。医保会优先选择最迫切的领域增加保障,比如发病率逐渐增加的大病治疗等。

从我国实践来看,健康管理服务更多依赖于企业和个人客户,不过现阶段企业和个人的健康管理支付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中国医保是按固定费率缴费,企业没有动力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福利,这导致企业健康管理都围绕着福利提供而非刚需。另一方面,由于健康管理的迫切性较弱,个人支付的意愿非常低,只可能附着于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内,这导致独立第三方的健康管理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发展。无论是肾病和肝病这类需要医疗资源来配合管理的模式,还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类更多依靠患者自我管理的模式,更多存在于社区和医疗机构之内,独立第三方至今没有发展出可以商业化、规模化的模式。

保险为健康管理买单

眼下,保险公司为健康管理服务买单是一种趋势。

一方面,商业健康险正处于窗口红利期,健康管理行业可以把握机遇。远盟康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健康管理官袁野认为,中国健康服务业在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正处于时间窗口上的红利期,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173亿元,同比增长15.7%,意味着未来5年要保持19.6%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的人群将超过8亿人。

袁野指出,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业在支付创新的过程中,缺乏“价值思维”指引的交易结构设计,使得自身的服务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组织应该在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险种创新、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在保险支付方角色存在的前提下,预防类服务的收益才能由价格向价值溢出升级。健康管理只有回归到健康保险支付场景,与健康保险险种耦合设计交易结构,才能建立在最合理商业逻辑上,发挥其预防疾病、主动管理疾病风险的重要作用。”袁野说。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健康管理的支付方也有着先天优势。袁野认为,对健康风险管理的需求而言,长期健康保险的动力更强。在承保期间,通过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基于对理赔疾病谱对应保单周期中不同服务场景的风险管理要素的把控,以预防性检查处方和预防性治疗处方为手段,对保险重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精准管理,可以实现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同时,对出险客户结束临床治疗后,在院后风险窗口期,及时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规避疾病的复发风险和衍生风险,可以有效控制二次入院率,从而影响健康保险的二次赔付。

据袁野介绍,远盟康健在商业健康保险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领域已深耕十余年,目前已为几十家保险公司的长期深度合作伙伴,医疗健康服务资源网络覆盖中国近300个城市,通过智慧化主动健康风险管理平台已为合作伙伴累计超过6000万健康险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此外,对我国保险业而言,健康管理还有助于险企与用户建立长期互动。对于保险产品而言,赔付功能属于低频行为,而健康管理则是高频行为,有助于增强客户黏性。

保险买单存疑

尽管保险可以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支付方,但是就目前而言,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健康管理各种项目在服务流程上缺乏标准。

“即便支付方有意愿为这类服务买单,如何买单也是很大的问题。比如,慢病管理服务到底涵盖哪些方面,医生需要花多久的时间,怎样支付医生的服务,是否有必要根据效果来付费,付费的价格标准是什么,这些因素都是市场缺乏的,因而很难让支付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这项服务提供报销。”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说。

其次,即使保险公司将健康管理涵盖在保险产品中,用户得到了免费的健康管理服务,但他们是否会去使用仍然是非常不确定的。

赵衡表示,事实上,用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也等同于耗费他们的时间,他们的需求迫切性决定了他们首先会花时间在什么样的服务上。医疗需求并非购物、饮食这样可以创造的需求,而是当下迫切产生的需求,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医疗服务的获取上最多的时间用在了医生端,然后是获得检查和产品,最后才可能是非医疗资源提供的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只有对自身健康最有积极性的人才会主动参与疾病管理项目,而如果本身没有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仍然是很难的(哪怕是免费)。因此,作为迫切性最末端的服务,用户有多少动力和迫切性去使用是极大的难点。

就目前而言,如何将我国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创新还有待更多思考和实践。


健康管理服务,谁买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08

□记者 谭乐之

健康管理如火如荼,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支付方是主要问题。近年来,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结合也成一种趋势。保险是否能成为健康管理的支付方是相关各方探讨的热门话题。

缺少明确支付方

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大健康时代的一个热潮。不过,我国健康管理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支付方。

健康管理在国家层面首先得到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成为2030年必须实现的国家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和实施文件陆续出台,明确了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服务的方法。

日前,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健康管理联合体高峰论坛“金陵论健”上,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终身荣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白书忠指出,虽然中国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存在不小的差距。

作为大健康时代下的一种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面临着一个问题——支付方不明确。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医保主导的医疗市场,健康管理的发展主要受到医保的推动。但由于医保的报销额度相对有限,这导致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对健康管理的支付需要很强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效果必须用定量分析来衡量,与当前医保控费的直接经济联系不明确,这与健康管理市场尚不规范等因素叠加,导致很难在短期内被纳入报销范围。医保会优先选择最迫切的领域增加保障,比如发病率逐渐增加的大病治疗等。

从我国实践来看,健康管理服务更多依赖于企业和个人客户,不过现阶段企业和个人的健康管理支付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中国医保是按固定费率缴费,企业没有动力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福利,这导致企业健康管理都围绕着福利提供而非刚需。另一方面,由于健康管理的迫切性较弱,个人支付的意愿非常低,只可能附着于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内,这导致独立第三方的健康管理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发展。无论是肾病和肝病这类需要医疗资源来配合管理的模式,还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类更多依靠患者自我管理的模式,更多存在于社区和医疗机构之内,独立第三方至今没有发展出可以商业化、规模化的模式。

保险为健康管理买单

眼下,保险公司为健康管理服务买单是一种趋势。

一方面,商业健康险正处于窗口红利期,健康管理行业可以把握机遇。远盟康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健康管理官袁野认为,中国健康服务业在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正处于时间窗口上的红利期,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173亿元,同比增长15.7%,意味着未来5年要保持19.6%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的人群将超过8亿人。

袁野指出,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业在支付创新的过程中,缺乏“价值思维”指引的交易结构设计,使得自身的服务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组织应该在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险种创新、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在保险支付方角色存在的前提下,预防类服务的收益才能由价格向价值溢出升级。健康管理只有回归到健康保险支付场景,与健康保险险种耦合设计交易结构,才能建立在最合理商业逻辑上,发挥其预防疾病、主动管理疾病风险的重要作用。”袁野说。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健康管理的支付方也有着先天优势。袁野认为,对健康风险管理的需求而言,长期健康保险的动力更强。在承保期间,通过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基于对理赔疾病谱对应保单周期中不同服务场景的风险管理要素的把控,以预防性检查处方和预防性治疗处方为手段,对保险重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精准管理,可以实现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同时,对出险客户结束临床治疗后,在院后风险窗口期,及时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规避疾病的复发风险和衍生风险,可以有效控制二次入院率,从而影响健康保险的二次赔付。

据袁野介绍,远盟康健在商业健康保险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领域已深耕十余年,目前已为几十家保险公司的长期深度合作伙伴,医疗健康服务资源网络覆盖中国近300个城市,通过智慧化主动健康风险管理平台已为合作伙伴累计超过6000万健康险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此外,对我国保险业而言,健康管理还有助于险企与用户建立长期互动。对于保险产品而言,赔付功能属于低频行为,而健康管理则是高频行为,有助于增强客户黏性。

保险买单存疑

尽管保险可以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支付方,但是就目前而言,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健康管理各种项目在服务流程上缺乏标准。

“即便支付方有意愿为这类服务买单,如何买单也是很大的问题。比如,慢病管理服务到底涵盖哪些方面,医生需要花多久的时间,怎样支付医生的服务,是否有必要根据效果来付费,付费的价格标准是什么,这些因素都是市场缺乏的,因而很难让支付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这项服务提供报销。”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说。

其次,即使保险公司将健康管理涵盖在保险产品中,用户得到了免费的健康管理服务,但他们是否会去使用仍然是非常不确定的。

赵衡表示,事实上,用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也等同于耗费他们的时间,他们的需求迫切性决定了他们首先会花时间在什么样的服务上。医疗需求并非购物、饮食这样可以创造的需求,而是当下迫切产生的需求,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医疗服务的获取上最多的时间用在了医生端,然后是获得检查和产品,最后才可能是非医疗资源提供的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只有对自身健康最有积极性的人才会主动参与疾病管理项目,而如果本身没有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仍然是很难的(哪怕是免费)。因此,作为迫切性最末端的服务,用户有多少动力和迫切性去使用是极大的难点。

就目前而言,如何将我国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创新还有待更多思考和实践。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