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斑驳旧影

促成交行重生的“陌生人”

发布时间:2021-06-11 08:38:2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毛志辉

徐雪寒(1911—2005),对于大多数交通银行人而言,这都是一位十分陌生的人物,甚至在《交通银行史》《交通银行志》等近年来编撰的史志中,对他的名字和事迹也只字未提。然而,拂去时间留下的尘埃,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同交通银行的密切联系。

1984年秋天,在上海南京路友谊会堂召开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为了实现将上海发展成经济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会上提出,应当有一个专门属于上海、支持上海发展的银行。他的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也正是在他的力主下,使得建设新银行的步伐加快,并最终促成了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和总部南迁。

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先锋徐雪寒。

26年牢狱考验

徐雪寒,浙江慈溪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编辑出版家,资深的经济管理家、政策咨询家和外贸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原常务干事。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情报人员,杭州市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三联书店前身之一新知书店的主要创始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创办人之一。

徐雪寒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者。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5岁。1928年,因叛徒出卖,他被逮捕,关押在浙江省陆军监狱,度过了五年牢狱生涯。在狱中,他与薛暮桥、张崇文、骆耕漠、苏渊雷、鲍悲国、庄启东、史永等共产党员一边领导狱中斗争,一边将监牢当做特殊的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理论、世界语、日语等,为他日后成为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徐雪寒就在革命斗争中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春到1948年夏,徐雪寒奉命在上海、香港一带为党建立了一批银行、钱庄、对外贸易机构等经济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更加丰富了他对金融贸易工作的实践和知识。上海解放后,徐雪寒随军接管对内对外贸易工作,通过市场斗争,打击了货币投机商及大米、纱布、煤炭的投机倒把活动,为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徐雪寒被任命为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主要从事我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1955年4月,受潘汉年案牵连,徐雪寒被秘密关押,直到1965年才被假释出狱。“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牛棚、下干校,直到1981年最高法院宣告他无罪,才终获自由之身。

不过,整整26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磨灭徐雪寒的革命意志,在他年届古稀的时候,反而一跃成为改革先锋。应老战友薛暮桥之邀约,他重获自由后即出任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后改任副总干事与顾问),也开始了他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之旅。

促成交通银行重组

1984年9月,徐雪寒随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等人到上海做“振兴改造上海调研”。徐雪寒虽然是浙江人,但一向将上海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作为外贸和金融专家,为上海的改革振兴建言献策,也为后来国务院批准的上海战略规划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而正是他最先倡议在上海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促成了此后交通银行的重组。

徐雪寒关于在上海建设一家新银行的设想,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在中央和上海的协同努力下得到了迅速推进落实。

1984年12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沪视察工作时即指出:“在中国人民银行之下,设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银行,与四个专业银行平行,总行设在上海,经营对内对外、长期短期存放汇业务,可以与其他银行业务交叉,允许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这一指示,阐明了新设银行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12月10日上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吕培俭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阮崇武、上海市副市长裴先白、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树桢、市计委主任马一行、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李祥瑞等人,共同商议新银行的筹建问题。12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在拟定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中建议:“设立一个综合性银行,属于全国性专业银行序列,总行设在上海,经营人民币和外汇的存放业务,既为全国服务,又为上海服务。”两个月后,1985年2月8日,在《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的通知》中,进一步肯定了组建一家综合性银行的设想。

为充分做好新银行的筹建工作,由裴先白、马一行、顾树桢牵头,约请在沪老金融专家和富有实际经验的银行工作者举行多次座谈,就银行名称、基本任务、业务范围、银行性质、组织机构等开展讨论。1985年3月1-15日,由马一行、顾树桢带队,“赴港金融考察小组”一行六人访问了香港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交通银行、金城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并同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有关同志就在上海建立一家综合性银行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经过充分的调研,“赴港金融考察小组”建议,“这家新设银行的名称以恢复交通银行为宜,英文名称是Bank of Communication”。至此,“交通银行”呼之欲出。

改革先锋贡献良多

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重新组建交通银行的通知》。1987年4月1日,交通银行重新组建,总管理处由京迁沪,同时上海分行正式开业。

回顾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之路,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许许多多光辉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而作为最初的倡议者和促成者,我们显然也不能忘记徐雪寒。

除了促成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外,改革先锋徐雪寒还有着诸多的贡献:他曾致函中央领导率先建议取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提法,让市场与计划充分结合;他首先提议在上海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 他呼吁改革实践与理论总结紧密联系;1983年,他力排众议,协调设立了中央银行建制;同样是在1983年,他和钱俊瑞等新知书店创始人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提出恢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独立建制……

徐雪寒一贯主张,搞国家经济建设,只有一条康庄大道,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第1期《上海金融》上刊登了他的《发展商品经济,改造和振兴上海》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上海的战役目标和要处理的几个关系、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其中提到,由于上海地位重要,影响面大,更应该站在改革的前面,作出榜样,创造出经验,这对于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有重要意义。他说,“上海人灵得很,只要有正确的政策,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政策的关键,是要解脱发展商品经济的束缚,使上海人的长袖能够舞起来。”

因为饱经折磨,1978年恢复工作后又日夜操劳,从1985年起徐雪寒的健康状况开始减退。薛暮桥在1988年5月给《徐雪寒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历史使他患了一定程度的忧郁症,在同朋友叙谈时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但他从来不谈自己所受将近二十年的冤屈。”

徐雪寒2005年去世,享年94岁。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


斑驳旧影

促成交行重生的“陌生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11

□毛志辉

徐雪寒(1911—2005),对于大多数交通银行人而言,这都是一位十分陌生的人物,甚至在《交通银行史》《交通银行志》等近年来编撰的史志中,对他的名字和事迹也只字未提。然而,拂去时间留下的尘埃,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同交通银行的密切联系。

1984年秋天,在上海南京路友谊会堂召开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为了实现将上海发展成经济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会上提出,应当有一个专门属于上海、支持上海发展的银行。他的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也正是在他的力主下,使得建设新银行的步伐加快,并最终促成了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和总部南迁。

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先锋徐雪寒。

26年牢狱考验

徐雪寒,浙江慈溪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编辑出版家,资深的经济管理家、政策咨询家和外贸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原常务干事。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情报人员,杭州市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三联书店前身之一新知书店的主要创始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创办人之一。

徐雪寒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者。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5岁。1928年,因叛徒出卖,他被逮捕,关押在浙江省陆军监狱,度过了五年牢狱生涯。在狱中,他与薛暮桥、张崇文、骆耕漠、苏渊雷、鲍悲国、庄启东、史永等共产党员一边领导狱中斗争,一边将监牢当做特殊的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理论、世界语、日语等,为他日后成为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徐雪寒就在革命斗争中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春到1948年夏,徐雪寒奉命在上海、香港一带为党建立了一批银行、钱庄、对外贸易机构等经济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更加丰富了他对金融贸易工作的实践和知识。上海解放后,徐雪寒随军接管对内对外贸易工作,通过市场斗争,打击了货币投机商及大米、纱布、煤炭的投机倒把活动,为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徐雪寒被任命为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主要从事我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1955年4月,受潘汉年案牵连,徐雪寒被秘密关押,直到1965年才被假释出狱。“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牛棚、下干校,直到1981年最高法院宣告他无罪,才终获自由之身。

不过,整整26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磨灭徐雪寒的革命意志,在他年届古稀的时候,反而一跃成为改革先锋。应老战友薛暮桥之邀约,他重获自由后即出任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后改任副总干事与顾问),也开始了他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之旅。

促成交通银行重组

1984年9月,徐雪寒随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等人到上海做“振兴改造上海调研”。徐雪寒虽然是浙江人,但一向将上海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作为外贸和金融专家,为上海的改革振兴建言献策,也为后来国务院批准的上海战略规划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而正是他最先倡议在上海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促成了此后交通银行的重组。

徐雪寒关于在上海建设一家新银行的设想,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在中央和上海的协同努力下得到了迅速推进落实。

1984年12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沪视察工作时即指出:“在中国人民银行之下,设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银行,与四个专业银行平行,总行设在上海,经营对内对外、长期短期存放汇业务,可以与其他银行业务交叉,允许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这一指示,阐明了新设银行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12月10日上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吕培俭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阮崇武、上海市副市长裴先白、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树桢、市计委主任马一行、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李祥瑞等人,共同商议新银行的筹建问题。12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在拟定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中建议:“设立一个综合性银行,属于全国性专业银行序列,总行设在上海,经营人民币和外汇的存放业务,既为全国服务,又为上海服务。”两个月后,1985年2月8日,在《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的通知》中,进一步肯定了组建一家综合性银行的设想。

为充分做好新银行的筹建工作,由裴先白、马一行、顾树桢牵头,约请在沪老金融专家和富有实际经验的银行工作者举行多次座谈,就银行名称、基本任务、业务范围、银行性质、组织机构等开展讨论。1985年3月1-15日,由马一行、顾树桢带队,“赴港金融考察小组”一行六人访问了香港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交通银行、金城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并同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有关同志就在上海建立一家综合性银行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经过充分的调研,“赴港金融考察小组”建议,“这家新设银行的名称以恢复交通银行为宜,英文名称是Bank of Communication”。至此,“交通银行”呼之欲出。

改革先锋贡献良多

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重新组建交通银行的通知》。1987年4月1日,交通银行重新组建,总管理处由京迁沪,同时上海分行正式开业。

回顾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之路,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许许多多光辉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而作为最初的倡议者和促成者,我们显然也不能忘记徐雪寒。

除了促成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外,改革先锋徐雪寒还有着诸多的贡献:他曾致函中央领导率先建议取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提法,让市场与计划充分结合;他首先提议在上海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 他呼吁改革实践与理论总结紧密联系;1983年,他力排众议,协调设立了中央银行建制;同样是在1983年,他和钱俊瑞等新知书店创始人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提出恢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独立建制……

徐雪寒一贯主张,搞国家经济建设,只有一条康庄大道,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第1期《上海金融》上刊登了他的《发展商品经济,改造和振兴上海》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上海的战役目标和要处理的几个关系、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其中提到,由于上海地位重要,影响面大,更应该站在改革的前面,作出榜样,创造出经验,这对于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有重要意义。他说,“上海人灵得很,只要有正确的政策,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政策的关键,是要解脱发展商品经济的束缚,使上海人的长袖能够舞起来。”

因为饱经折磨,1978年恢复工作后又日夜操劳,从1985年起徐雪寒的健康状况开始减退。薛暮桥在1988年5月给《徐雪寒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历史使他患了一定程度的忧郁症,在同朋友叙谈时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但他从来不谈自己所受将近二十年的冤屈。”

徐雪寒2005年去世,享年94岁。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