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阅史探微

民国银行的“除夕”

发布时间:2021-01-29 09:04:2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毛志辉

除夕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后一天,因为含有除旧布新的意味,历来为国人所重视。这一天是贴春联、挂福字、放鞭炮、发红包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团聚吃年夜饭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但在民国时期,因为推行国历,“春节”一度被废止,“除夕”也曾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甚至被称为“废历除夕”。而银行界的“循例坚持”,一定程度上也让除夕作为农历中的重要节日得以延续其生命力。

严禁民间过春节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孙中山通电全国,自民国元年开始引入新历(公历)纪年,每年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实行公历纪年后,中国就出现了两个“新年”,一个是新历的1月1日,另一个就是旧历(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两个新年在时间上还相差不远。在庆祝新年的时候,是庆祝新历年还是旧历年呢?

从政府层面,自然是提倡过新历年。但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尽管提倡废除旧历的文章屡见报端,号召废除旧历的运动也不止一次,却效果不彰,民间社会仍守旧历,迁延不改。所有新年佳节、婚丧典礼、通俗记账、书札往还、日历刊行等,无一不用旧历。于是那时候的国民每年过两次除夕和新年,只不过1月1日那个除夕和新年冷冷清清,而正月初一这个除夕和新年则热热闹闹。

1928年,开始实施统一历法的工作。据《民国日报》1928年12月8日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提出《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办法》,其中规定“以国历规定者外,对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例放假事项”“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及习俗上点缀品销售品,一律加以指导改良”。随后,国民政府发布《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燃烟花爆竹及互相拜年等一切过年的民俗活动。

为了顺利推行新历,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地都作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甚至三令五申要求废止旧历。1930年,国民政府曾特别邀请蔡元培做演讲,名为“推行国历演讲大会”,主张“废除旧历”。同年11月11日的《申报》还刊登了上海市社会局《禁止春节放假》的通知,要求根据推行国历办法,巿商会及银行公会“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并仰通知工商界,关于年终结账及新年习俗上之仪式娱乐等等,早事准备,务于国历本年年终,暨来年新岁举行,不得再沿废历”。传统的春节一旦被官方“废止”,除夕自然也就无法“独善其身”。

然而国人向来的习惯,都是对旧历非常重视。一般商民多习用旧历,银行、商店也多以阴历除夕为结账日期。尽管官方的态度非常强硬,但是商民并不买账,尤其是银钱业,不仅我行我素,还带头奉行旧历,并将除夕作为一年的“总结账期”。于是一般工商业,亦随银钱业为转移,将除夕作为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的“总结束”。如此一来,不仅被官方明确“废止”的春节,“依然是‘恭喜’一番,拜年如仪,桃符更新,爆竹除旧”;而且春节前一天,也继续得享“大除夕”之名而受到国人的重视,其生命力也得以延续。

当除夕碰上周日

民国时期,银行业每逢周日都会休业,已成惯例。而除夕作为各行各业每年的“总结账期”,至为重要。当除夕遇上周日,银行业如何应对?

1928年1月22日除夕(丁卯年腊月三十),适逢周日,银行循例不营业。上海华商银钱两业遂于1月14日(腊月廿二)向外商银行征求大除夕是否收解的意见。1月16日,外商银行买办间传出消息,称外商银行已经知悉上海商界的诉求,星期日大除夕可以破例营业,但须经洋商银行公会通过。上海商界闻讯后,大为振奋,市场一并传闻西商各洋行、各商店也将随银行业后一体营业。但是,在洋商银行公会开会讨论时,却风向一变,多数会员银行提出应该休业,理由为:周日休业,是各国一直以来的成例,不应破坏;华人废除旧历,早就经官方认定,不应迁就;周日是教会讲道的时候,如果银行营业,会与教会的安排冲突,不免有“亵渎耶教盲从习俗”的担忧。洋商银行公会讨论良久,终于决定循例休业,不过腊月廿九(星期六)当天下午收票时间延长两小时,改为五时止,以便利华商。除夕当天,上海的麦加利、汇丰、花旗等洋商银行照例星期休业(一直在正月初五开业)。

与外商银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华商银行。为了便利商界结账,经上海银行公会议决并通告同业照常营业。除夕当天,在上海外滩一带的大部分华商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仍开业办公(正月初一开始休业,初五开业),只有中国通商银行、东亚银行等少部分银行休业。华商银行继续照常营业,在当时不仅便利了上海各工厂商号经营的有序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华商银行在商界的口碑和形象。

1935年2月3日除夕(甲戌年腊月三十),也适逢周日,银行业循例也应休假。1934年12月22日,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举行第六十次执委会议,议题之一即为讨论除夕当天是否照常营业。为了便利各业,最终议决除夕当天在会银行仍照常营业,并通告同业。

1938年1月30日除夕(丁丑年腊月廿九),又逢周日。为便利各业收付,上海钱业公会最先公告全日营业,除夕日为年度总结束期。银行业等各业也循例跟进,且都在当天延长营业时间。为保障营业有序开展,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当局还特增派中西探捕于各要道巡查,保护商民收取客账。从年初一开始,各业均休假1-4天不等。洋商银行公会会员银行则因除夕为周日而照例休假。

除夕也是各银行清查仓单的时候,会非常繁忙,大部分银行会视业务开展情况延长对内办公时间,有些甚至会忙到天亮(正月初一早上)。各银行还会将自己清查后的仓单公布于众,以昭示信用,免去储户担心。如1923年2月23日(癸亥年正月初八)的《时报》就刊登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懋业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正金银行、道胜银行、花旗银行等十多家银行在除夕当天清查仓单所统计的银、洋款目。

民国时期银行业在除夕当天都会照常营业、延长营业时间,但有一年却是例外。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制造事变。29日起,上海全市银行、商户均停业六天,而除夕(2月5日)当天,正是恢复营业的第二天。当时,上海全市不但银行和商家往来全没有结账,并且全市的商民都没有心绪好好地吃年夜饭。因为中日双方的激烈交战,虽然没有人在晚上放爆竹,但在银行人眼里,“那一夜——其实不止那一夜,爆竹似的声音,彻夜不绝,上海闸北等处,可算是彻底的除旧布新”。这一天的工作,不像往年般紧张,而这一年的春节,也完全没了任何节日的模样。受时局的影响,整个春节期内,交通银行同人仍到行办事,其他银行亦相仿。

1938年1月30日《晶报》关于“废历除夕”各业状况的报道。

“不一而足”的除夕银行人

除夕当日,张灯结彩、喜迎新年的情形处处可见,南京“大除夕举行提灯大会”,上海静安寺路沿途“道中电灯光耀如白昼”,北平“商铺在除夕的晚上都是一整夜的不关门”,苏州“各店铺无不高燃巨烛,作竟夜之市”,凡此种种,自不必言。而对于银行人来说,除夕当天,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滋味在心间。

忙碌,是大多数银行人的常态。一方面,在各项收解业务上会较平日更加繁重,另一方面,人们都希望能在这最后一天里将一年的工作做一个满意的收尾。交通银行总管理处顾绍衣曾详细记录过他所经过的十多个除夕,其中1924、1925年,他在国库股柜上,“应付那手持支付命令的人”,“等到拨到款项,将百余万的支付命令陆续付出,总要在晚上十点钟光景”;而他进入文书股和设计部工作后,每年的除夕也都要在下午五点钟以后结束相关事务,有时候为了稿件的赶速编制,“一直到九点钟,加封发出,个人仔肩,顿觉释然”。

回顾一年的得失并展望来年,是不少银行人在除夕的“必选动作”。不仅银行家们会在除夕这一天追溯过往,银行职员也会盘点自己一年来的经历,希望“除却过去的年头,从新年重新做起”。他们选择在除夕当天来回望一年的经过,“不是恋恋于过去的陈迹,也不肯抹杀事实,只是今后的推陈出新,恐还是有志未能”,作为“除旧布新”的一个总结和开端。

对于那些“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银行人,除夕则是一个陡增伤感的日子。漂泊异地,躺在床上睡不着,耳听爆竹声,想到年龄又增长一岁,心里自然别有一种滋味。交通银行的知名文人项毋意作有《乙亥除夕》诗表达对家的想念:“滞津已八稔,两袖贮风清。远道妻孥隔,边关鼓角鸣。菀枯只一梦,因果证三生。安得毒龙制,常令地轴宁。”银行从业者傅凌云的《浪淘沙·除夕》词亦是如此:“淑气凝晚屏,玉漏滴零,桃符爆竹动离情,万里未归人未寐,星灼盈盈。莫道冬将尽,寒意消沉,一宵春至却无声,有人伉俪博棋笑,我对青灯。”

对时世和国运的担忧,也常常见诸银行人在除夕日的笔端。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年份,可谓国事蜩螗,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不景气的氛围深入内地,酿成农村枯竭、资金偏在、白银外流、金融紧缩等现象,更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银行人,对过年显得了无兴致。其中,还不乏银行人对国内的“道德沦亡、气节丧失”的“亡国之病源”痛心疾首,对“每个国民咸能振作,具牺牲之精神,自尽其应尽之责,则积多数个人努力之力量,便可奠定国家之基础”的“挽救国家之责”振臂疾呼。

当然,年夜饭、守岁和祭祖,也是民国时期的除夕“三件套”。除夕大年夜,银行人都会尽量争取与家人团聚,吃一个团圆饭;会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大年夜与亲朋好友围炉而坐,通宵守夜;也会缅怀祭奠先人,在除夕夜供奉鲜花或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废除旧历、遵行新历”运动在多数国民中不得人心,“群众的习惯,并没有丝毫更改”,甚至“各家书店里出售的挂历,也都同样印着两种日历”,国民政府终于在1934年做出让步,取消了“废除旧历”的条令,并不再干扰民间的习俗。“废历”不废,彰显的是农历节庆活动背后深层的传统文化内涵,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除夕”“春节”等民俗有着强大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


阅史探微

民国银行的“除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1-29

□毛志辉

除夕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后一天,因为含有除旧布新的意味,历来为国人所重视。这一天是贴春联、挂福字、放鞭炮、发红包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团聚吃年夜饭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但在民国时期,因为推行国历,“春节”一度被废止,“除夕”也曾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甚至被称为“废历除夕”。而银行界的“循例坚持”,一定程度上也让除夕作为农历中的重要节日得以延续其生命力。

严禁民间过春节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孙中山通电全国,自民国元年开始引入新历(公历)纪年,每年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实行公历纪年后,中国就出现了两个“新年”,一个是新历的1月1日,另一个就是旧历(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两个新年在时间上还相差不远。在庆祝新年的时候,是庆祝新历年还是旧历年呢?

从政府层面,自然是提倡过新历年。但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尽管提倡废除旧历的文章屡见报端,号召废除旧历的运动也不止一次,却效果不彰,民间社会仍守旧历,迁延不改。所有新年佳节、婚丧典礼、通俗记账、书札往还、日历刊行等,无一不用旧历。于是那时候的国民每年过两次除夕和新年,只不过1月1日那个除夕和新年冷冷清清,而正月初一这个除夕和新年则热热闹闹。

1928年,开始实施统一历法的工作。据《民国日报》1928年12月8日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提出《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办法》,其中规定“以国历规定者外,对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例放假事项”“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及习俗上点缀品销售品,一律加以指导改良”。随后,国民政府发布《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燃烟花爆竹及互相拜年等一切过年的民俗活动。

为了顺利推行新历,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地都作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甚至三令五申要求废止旧历。1930年,国民政府曾特别邀请蔡元培做演讲,名为“推行国历演讲大会”,主张“废除旧历”。同年11月11日的《申报》还刊登了上海市社会局《禁止春节放假》的通知,要求根据推行国历办法,巿商会及银行公会“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并仰通知工商界,关于年终结账及新年习俗上之仪式娱乐等等,早事准备,务于国历本年年终,暨来年新岁举行,不得再沿废历”。传统的春节一旦被官方“废止”,除夕自然也就无法“独善其身”。

然而国人向来的习惯,都是对旧历非常重视。一般商民多习用旧历,银行、商店也多以阴历除夕为结账日期。尽管官方的态度非常强硬,但是商民并不买账,尤其是银钱业,不仅我行我素,还带头奉行旧历,并将除夕作为一年的“总结账期”。于是一般工商业,亦随银钱业为转移,将除夕作为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的“总结束”。如此一来,不仅被官方明确“废止”的春节,“依然是‘恭喜’一番,拜年如仪,桃符更新,爆竹除旧”;而且春节前一天,也继续得享“大除夕”之名而受到国人的重视,其生命力也得以延续。

当除夕碰上周日

民国时期,银行业每逢周日都会休业,已成惯例。而除夕作为各行各业每年的“总结账期”,至为重要。当除夕遇上周日,银行业如何应对?

1928年1月22日除夕(丁卯年腊月三十),适逢周日,银行循例不营业。上海华商银钱两业遂于1月14日(腊月廿二)向外商银行征求大除夕是否收解的意见。1月16日,外商银行买办间传出消息,称外商银行已经知悉上海商界的诉求,星期日大除夕可以破例营业,但须经洋商银行公会通过。上海商界闻讯后,大为振奋,市场一并传闻西商各洋行、各商店也将随银行业后一体营业。但是,在洋商银行公会开会讨论时,却风向一变,多数会员银行提出应该休业,理由为:周日休业,是各国一直以来的成例,不应破坏;华人废除旧历,早就经官方认定,不应迁就;周日是教会讲道的时候,如果银行营业,会与教会的安排冲突,不免有“亵渎耶教盲从习俗”的担忧。洋商银行公会讨论良久,终于决定循例休业,不过腊月廿九(星期六)当天下午收票时间延长两小时,改为五时止,以便利华商。除夕当天,上海的麦加利、汇丰、花旗等洋商银行照例星期休业(一直在正月初五开业)。

与外商银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华商银行。为了便利商界结账,经上海银行公会议决并通告同业照常营业。除夕当天,在上海外滩一带的大部分华商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仍开业办公(正月初一开始休业,初五开业),只有中国通商银行、东亚银行等少部分银行休业。华商银行继续照常营业,在当时不仅便利了上海各工厂商号经营的有序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华商银行在商界的口碑和形象。

1935年2月3日除夕(甲戌年腊月三十),也适逢周日,银行业循例也应休假。1934年12月22日,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举行第六十次执委会议,议题之一即为讨论除夕当天是否照常营业。为了便利各业,最终议决除夕当天在会银行仍照常营业,并通告同业。

1938年1月30日除夕(丁丑年腊月廿九),又逢周日。为便利各业收付,上海钱业公会最先公告全日营业,除夕日为年度总结束期。银行业等各业也循例跟进,且都在当天延长营业时间。为保障营业有序开展,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当局还特增派中西探捕于各要道巡查,保护商民收取客账。从年初一开始,各业均休假1-4天不等。洋商银行公会会员银行则因除夕为周日而照例休假。

除夕也是各银行清查仓单的时候,会非常繁忙,大部分银行会视业务开展情况延长对内办公时间,有些甚至会忙到天亮(正月初一早上)。各银行还会将自己清查后的仓单公布于众,以昭示信用,免去储户担心。如1923年2月23日(癸亥年正月初八)的《时报》就刊登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懋业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正金银行、道胜银行、花旗银行等十多家银行在除夕当天清查仓单所统计的银、洋款目。

民国时期银行业在除夕当天都会照常营业、延长营业时间,但有一年却是例外。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制造事变。29日起,上海全市银行、商户均停业六天,而除夕(2月5日)当天,正是恢复营业的第二天。当时,上海全市不但银行和商家往来全没有结账,并且全市的商民都没有心绪好好地吃年夜饭。因为中日双方的激烈交战,虽然没有人在晚上放爆竹,但在银行人眼里,“那一夜——其实不止那一夜,爆竹似的声音,彻夜不绝,上海闸北等处,可算是彻底的除旧布新”。这一天的工作,不像往年般紧张,而这一年的春节,也完全没了任何节日的模样。受时局的影响,整个春节期内,交通银行同人仍到行办事,其他银行亦相仿。

1938年1月30日《晶报》关于“废历除夕”各业状况的报道。

“不一而足”的除夕银行人

除夕当日,张灯结彩、喜迎新年的情形处处可见,南京“大除夕举行提灯大会”,上海静安寺路沿途“道中电灯光耀如白昼”,北平“商铺在除夕的晚上都是一整夜的不关门”,苏州“各店铺无不高燃巨烛,作竟夜之市”,凡此种种,自不必言。而对于银行人来说,除夕当天,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滋味在心间。

忙碌,是大多数银行人的常态。一方面,在各项收解业务上会较平日更加繁重,另一方面,人们都希望能在这最后一天里将一年的工作做一个满意的收尾。交通银行总管理处顾绍衣曾详细记录过他所经过的十多个除夕,其中1924、1925年,他在国库股柜上,“应付那手持支付命令的人”,“等到拨到款项,将百余万的支付命令陆续付出,总要在晚上十点钟光景”;而他进入文书股和设计部工作后,每年的除夕也都要在下午五点钟以后结束相关事务,有时候为了稿件的赶速编制,“一直到九点钟,加封发出,个人仔肩,顿觉释然”。

回顾一年的得失并展望来年,是不少银行人在除夕的“必选动作”。不仅银行家们会在除夕这一天追溯过往,银行职员也会盘点自己一年来的经历,希望“除却过去的年头,从新年重新做起”。他们选择在除夕当天来回望一年的经过,“不是恋恋于过去的陈迹,也不肯抹杀事实,只是今后的推陈出新,恐还是有志未能”,作为“除旧布新”的一个总结和开端。

对于那些“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银行人,除夕则是一个陡增伤感的日子。漂泊异地,躺在床上睡不着,耳听爆竹声,想到年龄又增长一岁,心里自然别有一种滋味。交通银行的知名文人项毋意作有《乙亥除夕》诗表达对家的想念:“滞津已八稔,两袖贮风清。远道妻孥隔,边关鼓角鸣。菀枯只一梦,因果证三生。安得毒龙制,常令地轴宁。”银行从业者傅凌云的《浪淘沙·除夕》词亦是如此:“淑气凝晚屏,玉漏滴零,桃符爆竹动离情,万里未归人未寐,星灼盈盈。莫道冬将尽,寒意消沉,一宵春至却无声,有人伉俪博棋笑,我对青灯。”

对时世和国运的担忧,也常常见诸银行人在除夕日的笔端。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年份,可谓国事蜩螗,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不景气的氛围深入内地,酿成农村枯竭、资金偏在、白银外流、金融紧缩等现象,更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银行人,对过年显得了无兴致。其中,还不乏银行人对国内的“道德沦亡、气节丧失”的“亡国之病源”痛心疾首,对“每个国民咸能振作,具牺牲之精神,自尽其应尽之责,则积多数个人努力之力量,便可奠定国家之基础”的“挽救国家之责”振臂疾呼。

当然,年夜饭、守岁和祭祖,也是民国时期的除夕“三件套”。除夕大年夜,银行人都会尽量争取与家人团聚,吃一个团圆饭;会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大年夜与亲朋好友围炉而坐,通宵守夜;也会缅怀祭奠先人,在除夕夜供奉鲜花或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废除旧历、遵行新历”运动在多数国民中不得人心,“群众的习惯,并没有丝毫更改”,甚至“各家书店里出售的挂历,也都同样印着两种日历”,国民政府终于在1934年做出让步,取消了“废除旧历”的条令,并不再干扰民间的习俗。“废历”不废,彰显的是农历节庆活动背后深层的传统文化内涵,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除夕”“春节”等民俗有着强大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