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银行:风雨百年 傲骨昂然(骨气篇▪上)

发布时间:2020-08-28 09:43:46    作者:林振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中国近代历史渊源壮阔,跌宕沉浮,而社会经济是永远是一条牵引历史脉动与延展的红线,这其中银行业的萌芽、长成、发展与崛起是衡量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文明无法绕过的参照镜像。那些中国百年历史烟云里由久远迈向现代的银行,它们的历史与文化无不透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明。

我们经久策划酝酿而推出的“百年银行”专栏,恰是以诸多专题纵深展现那些在中国本土有着百年沧桑,历经时光向新时代而来的银行影迹,其中我们洞悉到的不仅是金融业的变迁,更有着中华文明的升腾,以及我们民族由史而今所闪耀的光芒。

□林振荣

如果当下要发起评选中国金融业界“老品牌老字号”之话题,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掀起业界波澜,但毫无疑问,中国银行肯定处于涟漪的中心——作为仅有的行名与国名相同、没有中断过经营的中资银行,风雨兼程超逾百年,到2022年2月5日,就将迎来110周年庆典。一部中国银行百年史,足以映照出中国近现代银行业的沧桑与荣耀,也能见证中国现代金融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进历程。

笔者见识有限,自问没有资格对老金融品牌进行褒贬评价,但笔者可以选择中国银行史实故事作导览,引荐大家来领略这家百年金融业翘楚的非凡风采。

一家有骨气的银行

正像我们赞誉宋汉章与张嘉璈胆识俱优,为维护银行及客户利益,3次冒死抗命,堪为银行家的楷模一样,他们亲手缔造的中国银行同样是有名节有气场的银行,力求维护银行“独立”与“信誉”,坚持不畏强权,守卫正义的银行传统,百年来活得有尊严、有气质、有成就、有风度,让人心生敬畏,充满敬仰。

风起于青萍之末。

中国银行以“事繁勿慌,事闲勿荒,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行训(注1),正像它现在的LOGO一样,颇具哲学意蕴:无论做人还是兴办银行都要像中国古钱一样——古钱的“外圆内方”形制是最合乎科学精神的选择,外圆可减少流通阻力,内方始得一绳贯通——引申开去,圆乃处世或经营之道,圆融通达,方为做人或守成之本,践约守诺。圆中安身,方中立命,可方可圆则无往不利。

其中坚守方正之气的“内方”规矩,堪称中行的底色,值得啧啧称道。中行之方正“骨气”主要彰显在:它创生于辛亥革命新旧更替的乱世烽烟中,因抗拒“停兑令”而后来居上,实现逆袭;为捍卫自主经营权而力拒被改组为央行,幻想与北洋强权政府保持适当距离;特许专营国际汇兑业务,合规守约,打造成最国际化的华资银行;通过修改则例、招募商股等措施,强调商股在官商股权动态变化中的话语权,坚持股份有限公司性质,推动着中国银行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中国银行的标识LOGO。

乱世中的艰难起步

中国银行的前世可溯至1905年9月27日创立的大清户部银行(1908年初易名为大清银行),乃中国第一家按现代股份制度组建、履行央行职能的国家银行。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走上共和之路,大清银行的商股股东眼见清廷大势已去,为保全商股自身利益,于这年11月成立了商股联合会,并于18日开会商量万全之策,议定通过向财政部申请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提出大清银行“其原有之官股五百万两,即行消灭,备抵此次战事地点各行所受损失及一切烂帐”,私人“股东等原有之大清银行股份五百万两,仍承认为中国银行股份……另再加招商股五百万两”之建议。这是一个由官股单方承担损失、并购改组为商办的方案。财政总长陈锦涛批复“着即准行”,并提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大清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一可使不费手费,便可建完全巩固之中央银行;二是承认原有商股,可保其信用,以利将来(注2)。呈文经孙中山批准,财政部即委吴鼎昌、薛颂瀛为正副监督“先行开办,克期成立”。

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1912年1月24日,孙中山签发大总统令,将大清银行易名为中国银行,并批示“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已得旧政府正当之权利,自宜分别准予继续”。同日,上海《申报》全文刊登商股联合会的呈文和大总统谕,大清银行遂于1912年2月2日“宣布收账”,实行清理:大清银行各分行产权房屋器材由中国银行购置;原大清银行行员,除最高层官员撤换外其他行员大多由中国银行延用接收;原大清银行的债权债务,亦分官存、官欠与商存、商欠,官存自行消灭,官欠继续追收。商存共有5871790余两,500两以下者先退,其余全部转为中国银行存单分1至3年结付,存单期满可换股票,商欠继续追收。用现在的词汇表述,堪称一起教科书式经典的银行并购改组案例。

2月5日,中国银行在座落于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隆重开业。随后,南京、北京、天津、汉口、济南、杭州、广州、南昌等地的大清银行也都在中国银行依次并购重组后,相继设为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4月,南北统一,中央政府北迁,遂在北京设立中国银行筹备处,8月1日在北京前门西交民巷新组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被改定为分行(简称沪行),宋汉章被任命为沪行经理。

中国银行有限公司商股壹股股票。

中国银行一开始就履行央行的职能:收兑军票、发行货币、经理国库、代收税款、代销公债、偿付外债等等,也经营存、放、汇一般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为巩固新生政权、服务经济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命实现逆袭

中行虽承袭了大清银行的衣钵,具有知名度,但在全国的声名鹊起,却源于宋汉章与张嘉璈联合主导的一幕精彩“商战剧”——1916年在金融风潮中的上海抗命拒绝“停兑令”。

北洋时期实乃近代史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军阀连年混战,经济凋敝。地方督军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拒绝向政府纳税,而袁世凯为了对付南方革命军,拼命扩军备战,军耗甚巨,国库如洗,旧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亦即不能举借新债,转而图谋增收苛捐杂税度日,民怨鼎沸,“当时政府缓急均依赖中国银行随时设法补助”,于是,中国银行银行为应付各级政府不知餍足的资金需求,不得不无休止地增印不兑现纸币。中行1913年发行钞票只有502万元,1915年猛增至3844万元,而且中行为政府财政的垫款多达1000余万,这种滥发挪用,竭泽而渔的做法必然引发银行资信动摇。屋漏偏逢连阴雨,北京、天津相继爆发挤兑风潮。眼瞅着银根吃紧,库存枯竭,袁世凯遂于1916年5月12日颁令:“自即日起,所有中、交两行已发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各省地方均不准私自违令兑现、付现,并严行弹压,禁止滋扰……”。一纸禁令顿时令全国掀起空前挤兑风潮。

时任沪行经副理的宋汉章和张嘉璈,闻讯震惊,一致认为,银行停兑非同寻常,如遵令停兑,将后患无穷:不仅作为国家银行的中、交两行无法维持运营走向覆亡,我国银行业亦“将从此信用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银行之桎梏”,永远寄人篱下。宋张二人视银行信用与职业操守如生命,看得比乌纱帽及个人荣辱更金贵,经与沪上各金融家等密商对策后,决意以商股股东为后盾,抗命拒令,并做好了化解最坏结局的应对预案:核算出沪行所存现金准备,约占发行总额及活期存款数额的六成以上,稍可应付挤兑及提存风潮,纵有不敷之数,尚有其他资产可以抵押变现。

于是商股联合会通电北洋政府国务院、财政部、各省军政长官及各地中行分支行,阐明抗命理由:“此次中央院令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万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由股东会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望合力主持,饬令中国银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线生机,幸甚!”

注释:

注1,“中国第一代银行家别具风骨”程乃珊著,刊《华人世界》2008年11期

注2,中国银行监督吴鼎昌呈大总统文(1912年9月15日)[A].中国银行档案[Z].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中国银行:风雨百年 傲骨昂然(骨气篇▪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8-28

编者按:

中国近代历史渊源壮阔,跌宕沉浮,而社会经济是永远是一条牵引历史脉动与延展的红线,这其中银行业的萌芽、长成、发展与崛起是衡量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文明无法绕过的参照镜像。那些中国百年历史烟云里由久远迈向现代的银行,它们的历史与文化无不透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明。

我们经久策划酝酿而推出的“百年银行”专栏,恰是以诸多专题纵深展现那些在中国本土有着百年沧桑,历经时光向新时代而来的银行影迹,其中我们洞悉到的不仅是金融业的变迁,更有着中华文明的升腾,以及我们民族由史而今所闪耀的光芒。

□林振荣

如果当下要发起评选中国金融业界“老品牌老字号”之话题,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掀起业界波澜,但毫无疑问,中国银行肯定处于涟漪的中心——作为仅有的行名与国名相同、没有中断过经营的中资银行,风雨兼程超逾百年,到2022年2月5日,就将迎来110周年庆典。一部中国银行百年史,足以映照出中国近现代银行业的沧桑与荣耀,也能见证中国现代金融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进历程。

笔者见识有限,自问没有资格对老金融品牌进行褒贬评价,但笔者可以选择中国银行史实故事作导览,引荐大家来领略这家百年金融业翘楚的非凡风采。

一家有骨气的银行

正像我们赞誉宋汉章与张嘉璈胆识俱优,为维护银行及客户利益,3次冒死抗命,堪为银行家的楷模一样,他们亲手缔造的中国银行同样是有名节有气场的银行,力求维护银行“独立”与“信誉”,坚持不畏强权,守卫正义的银行传统,百年来活得有尊严、有气质、有成就、有风度,让人心生敬畏,充满敬仰。

风起于青萍之末。

中国银行以“事繁勿慌,事闲勿荒,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行训(注1),正像它现在的LOGO一样,颇具哲学意蕴:无论做人还是兴办银行都要像中国古钱一样——古钱的“外圆内方”形制是最合乎科学精神的选择,外圆可减少流通阻力,内方始得一绳贯通——引申开去,圆乃处世或经营之道,圆融通达,方为做人或守成之本,践约守诺。圆中安身,方中立命,可方可圆则无往不利。

其中坚守方正之气的“内方”规矩,堪称中行的底色,值得啧啧称道。中行之方正“骨气”主要彰显在:它创生于辛亥革命新旧更替的乱世烽烟中,因抗拒“停兑令”而后来居上,实现逆袭;为捍卫自主经营权而力拒被改组为央行,幻想与北洋强权政府保持适当距离;特许专营国际汇兑业务,合规守约,打造成最国际化的华资银行;通过修改则例、招募商股等措施,强调商股在官商股权动态变化中的话语权,坚持股份有限公司性质,推动着中国银行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中国银行的标识LOGO。

乱世中的艰难起步

中国银行的前世可溯至1905年9月27日创立的大清户部银行(1908年初易名为大清银行),乃中国第一家按现代股份制度组建、履行央行职能的国家银行。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走上共和之路,大清银行的商股股东眼见清廷大势已去,为保全商股自身利益,于这年11月成立了商股联合会,并于18日开会商量万全之策,议定通过向财政部申请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提出大清银行“其原有之官股五百万两,即行消灭,备抵此次战事地点各行所受损失及一切烂帐”,私人“股东等原有之大清银行股份五百万两,仍承认为中国银行股份……另再加招商股五百万两”之建议。这是一个由官股单方承担损失、并购改组为商办的方案。财政总长陈锦涛批复“着即准行”,并提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大清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一可使不费手费,便可建完全巩固之中央银行;二是承认原有商股,可保其信用,以利将来(注2)。呈文经孙中山批准,财政部即委吴鼎昌、薛颂瀛为正副监督“先行开办,克期成立”。

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1912年1月24日,孙中山签发大总统令,将大清银行易名为中国银行,并批示“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已得旧政府正当之权利,自宜分别准予继续”。同日,上海《申报》全文刊登商股联合会的呈文和大总统谕,大清银行遂于1912年2月2日“宣布收账”,实行清理:大清银行各分行产权房屋器材由中国银行购置;原大清银行行员,除最高层官员撤换外其他行员大多由中国银行延用接收;原大清银行的债权债务,亦分官存、官欠与商存、商欠,官存自行消灭,官欠继续追收。商存共有5871790余两,500两以下者先退,其余全部转为中国银行存单分1至3年结付,存单期满可换股票,商欠继续追收。用现在的词汇表述,堪称一起教科书式经典的银行并购改组案例。

2月5日,中国银行在座落于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隆重开业。随后,南京、北京、天津、汉口、济南、杭州、广州、南昌等地的大清银行也都在中国银行依次并购重组后,相继设为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4月,南北统一,中央政府北迁,遂在北京设立中国银行筹备处,8月1日在北京前门西交民巷新组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被改定为分行(简称沪行),宋汉章被任命为沪行经理。

中国银行有限公司商股壹股股票。

中国银行一开始就履行央行的职能:收兑军票、发行货币、经理国库、代收税款、代销公债、偿付外债等等,也经营存、放、汇一般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为巩固新生政权、服务经济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命实现逆袭

中行虽承袭了大清银行的衣钵,具有知名度,但在全国的声名鹊起,却源于宋汉章与张嘉璈联合主导的一幕精彩“商战剧”——1916年在金融风潮中的上海抗命拒绝“停兑令”。

北洋时期实乃近代史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军阀连年混战,经济凋敝。地方督军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拒绝向政府纳税,而袁世凯为了对付南方革命军,拼命扩军备战,军耗甚巨,国库如洗,旧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亦即不能举借新债,转而图谋增收苛捐杂税度日,民怨鼎沸,“当时政府缓急均依赖中国银行随时设法补助”,于是,中国银行银行为应付各级政府不知餍足的资金需求,不得不无休止地增印不兑现纸币。中行1913年发行钞票只有502万元,1915年猛增至3844万元,而且中行为政府财政的垫款多达1000余万,这种滥发挪用,竭泽而渔的做法必然引发银行资信动摇。屋漏偏逢连阴雨,北京、天津相继爆发挤兑风潮。眼瞅着银根吃紧,库存枯竭,袁世凯遂于1916年5月12日颁令:“自即日起,所有中、交两行已发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各省地方均不准私自违令兑现、付现,并严行弹压,禁止滋扰……”。一纸禁令顿时令全国掀起空前挤兑风潮。

时任沪行经副理的宋汉章和张嘉璈,闻讯震惊,一致认为,银行停兑非同寻常,如遵令停兑,将后患无穷:不仅作为国家银行的中、交两行无法维持运营走向覆亡,我国银行业亦“将从此信用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银行之桎梏”,永远寄人篱下。宋张二人视银行信用与职业操守如生命,看得比乌纱帽及个人荣辱更金贵,经与沪上各金融家等密商对策后,决意以商股股东为后盾,抗命拒令,并做好了化解最坏结局的应对预案:核算出沪行所存现金准备,约占发行总额及活期存款数额的六成以上,稍可应付挤兑及提存风潮,纵有不敷之数,尚有其他资产可以抵押变现。

于是商股联合会通电北洋政府国务院、财政部、各省军政长官及各地中行分支行,阐明抗命理由:“此次中央院令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万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由股东会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望合力主持,饬令中国银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线生机,幸甚!”

注释:

注1,“中国第一代银行家别具风骨”程乃珊著,刊《华人世界》2008年11期

注2,中国银行监督吴鼎昌呈大总统文(1912年9月15日)[A].中国银行档案[Z].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