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逐水流——宁波帮与武汉保险业之三

□王珏麟

包玉刚爵士亲眼目睹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环境下他的企业蓬勃发展。他的功绩——在广泛的领域中包括海运、陆运、空运、金融与保险、旅馆业与房地产——映射出香港作为贸易、制造和金融中心,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功。

——玛格丽特·撒切尔(前英国首相)

包玉刚

- 1 -

1931年,汉口发生大水灾那年,13岁的包玉刚从宁波赴汉口,来到了父亲包兆龙的平和鞋帽庄学生意。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初到武汉,包玉刚白天在鞋店里帮父亲的忙,晚上关铺后免不了这儿走走,那儿看看,感觉什么都新鲜。但包玉刚来汉口不是想帮助父亲做生意,他的梦想还是继续去读书。

汉口港1928年—1935年对外直接贸易表

在他的要求下,父亲送他进了汉口一家中学去读书。虽然宁波与汉口语言上差异很大,但语言上的障碍并没有成为包玉刚学习上的拦路虎,通过几年在汉口的读书生活,令他眼界大开,收获颇丰。

面对竞争激烈的工商业,包兆龙认为包玉刚在鞋帽庄能学到业务知识实在有限,看到燕梳(保险)业蓬蓬勃勃地发展,期望包玉刚未来能有更大发展前途,遂萌生了送包玉刚到燕梳(保险)行学业的想法,以使包玉刚尽快接触新兴行业并快速成长。经征求包玉刚同意,包兆龙委托在英商安利英洋行工作的朋友为包玉刚谋到了在保险部的一份工作。同时包玉刚继续在夜校学习英语。

- 2 -

“安利英洋行原始名称为瑞记洋行,原是同母异父的犹太人两兄弟在清末时来我国开设的,两弟兄一名安诺德,为英籍犹太人;一名卡勃,为德籍犹太人。他们初设行于上海,继在天津、汉口等地设立分行,长沙、常德、沙市、宜昌、万县等地设立支行。汉口的瑞记洋行开设在现在的四唯路安利大厦原址,挂德商的牌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安诺德和卡波虽是兄弟,终以国籍不同,不能不拆伙。两人拆伙后,安诺乃在中国各地瑞记洋行原址内设立商行,称为英商安利英洋行。”原为汉口安利英洋行职员徐薛昌、林万里在其1962年《回忆汉口安利英洋行》一文中回忆。“安利英洋行内部机构分为会计部(那时称为洋账房)、出口部、进口部、机器部、保险部、船舶部、汽车部、房地产部等几个办公室(那时称为大班房)……”,到1935年1月,安利英洋行将所有在中国的产业和产权全部让归沙逊所有,并规定“安利只做进口生意,包括机器、汽车及保险业务。”

H. E.安诺德

C.H.安诺德

- 3 -

包玉刚进入安利英洋行保险部,主要工作是跑市场收保费。他工作刚起步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当时作为内地最大外贸港口的武汉正在饱受1929年—1933年间席卷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武汉水灾以及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影响,对湖北、武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武汉对内对外贸易均呈现衰退的趋势。棉纺工业由于销路滞结,各纱厂纷纷减工、借款、停工。银行不再贷款,钱庄催逼还款。民族工业起伏不定,困难重重。受此影响,保险业发展也十分不景气。

据《湖北省保险志》记载“1933年保险营业额也大幅减少。为了减少保险费支出,对财产安全的保障不予关心,中断了投保或大幅度减少保额,以致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只及业务兴盛时期的60%。”包玉刚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开始历练成长,由于他勤奋刻苦,很快熟悉了保险业务。

1934年,武汉市场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百业复苏,保险业务又有所振兴。包玉刚拓展业务的难度减了不少。安利英洋行可以“利用本身限额大的有利条件,放大优惠折扣以竞揽业务。”但由于华商保险公司的不断成长壮大,外商保险公司已经无法垄断武汉的保险市场。

1936年到1937年,“武汉的工商业在曲折中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到抗战前夕,武汉年进口货物吞吐量为二千万吨,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额为四亿多元,工业产值为二亿元左右。”保险业也开始逐步恢复增长。

“1936年,武汉的民族保险业已发展到31家,其中以经营火线业务的最多,寿险次之,水险(即运输险)及汽车险等又次之。少数公司兼营水火险及寿险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在这样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包玉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业务逐步有了增长。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除少数(保险)公司向内地撤退或收缩和停止业务外,部分公司仍然继续营业。但业务清淡,营业额大幅下降。”“安利英经理马克纠合怡和洋行经理杜百里及其他几家洋行的负责人于当日清晨以‘安全委员会’名义,打着‘欢迎皇军’的旗帜,前往阳逻迎接日寇进入武汉。”这一年,包玉刚离开汉口去上海加入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由此开启了他在保险界的“十三太保”传奇生涯。

- 4 -

汉口英商安利洋行保险部工作的历练,为包玉刚转型航运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1949年初到香港准备转型的包玉刚来说,在保险、银行工作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行业方向的选择上,父亲包兆龙决定集中资金经营房地产等物业,包玉刚根据当时世界和香港经济形势,劝说父亲将资金投入到航运和船务上。包玉刚认为:“船务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随时可以移送到世界各地去。并且船务牵涉范围甚广,财务、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至,委实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包玉刚的想法得到好友郑烯显的大力支持:“你改行搞航运,有几条别人没有的条件。第一,你在好几家银行保险公司干过事,具有丰富的金融业务的经验,为他人所不及;第二,你这几年在香港经营进出口贸易,懂得如何在商场上角逐,也了解世界各地的贸易行情……”。

汉口四唯路安利英洋行大厦原址。

自此,包玉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包玉刚的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跃居于“世界船王”的宝座,其执掌的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同时将事业版图扩展到金融保险。1987年,包玉刚将会德丰集团和九龙仓控股的在东京的保险和贸易公司股权全部买入,拥有了许多家金融保险、投资公司和经纪行。

汉口港1928年—1935年国内埠际贸易表

- 5 -

包玉刚在保险业界工作的经历和行为对女儿包陪庆影响很大。包陪庆在其著作《我的爸爸包玉刚》中记述:“1971年的一天,爸爸请新上任的港督麦理浩在家中吃饭,按照习惯,又是叫我代替妈妈作陪。”席间,包陪庆对麦理浩激动地讲道:“香港太缺乏社会保障和儿童保障了,你如果不信的话,请亲自去调查一下。”“你知道吗?现在很多14岁以上的童工,工作一天只够买两个面包,基本收不到钱。英国工业革命已在一个多世纪前发生,但香港在20世纪,仍然还没有劳工保险、强制教育、童工法例和最低薪金。为什么英国人的一套社会保障,不用在香港?”事后,麦理浩亲自巡视木屋区四周环境,成为有此举动的第一位港督,他还推动廉租屋政策,给予低下阶层房屋保障。后来又先后推行强制教育制度、制定保障童工法例和有工伤赔偿的保障。

包玉刚先生逝世已29年了,但他未竟的事业包氏家族仍在不懈的努力推动中。正如包陪庆所说:“1991年,爸爸虽然仙逝,可是包氏家族的事业,包括航海业、地产、贸易、金融业,在众位女婿的努力下,仍然能生机勃勃,如日中天。”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江风逐水流——宁波帮与武汉保险业之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27

□王珏麟

包玉刚爵士亲眼目睹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环境下他的企业蓬勃发展。他的功绩——在广泛的领域中包括海运、陆运、空运、金融与保险、旅馆业与房地产——映射出香港作为贸易、制造和金融中心,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功。

——玛格丽特·撒切尔(前英国首相)

包玉刚

- 1 -

1931年,汉口发生大水灾那年,13岁的包玉刚从宁波赴汉口,来到了父亲包兆龙的平和鞋帽庄学生意。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初到武汉,包玉刚白天在鞋店里帮父亲的忙,晚上关铺后免不了这儿走走,那儿看看,感觉什么都新鲜。但包玉刚来汉口不是想帮助父亲做生意,他的梦想还是继续去读书。

汉口港1928年—1935年对外直接贸易表

在他的要求下,父亲送他进了汉口一家中学去读书。虽然宁波与汉口语言上差异很大,但语言上的障碍并没有成为包玉刚学习上的拦路虎,通过几年在汉口的读书生活,令他眼界大开,收获颇丰。

面对竞争激烈的工商业,包兆龙认为包玉刚在鞋帽庄能学到业务知识实在有限,看到燕梳(保险)业蓬蓬勃勃地发展,期望包玉刚未来能有更大发展前途,遂萌生了送包玉刚到燕梳(保险)行学业的想法,以使包玉刚尽快接触新兴行业并快速成长。经征求包玉刚同意,包兆龙委托在英商安利英洋行工作的朋友为包玉刚谋到了在保险部的一份工作。同时包玉刚继续在夜校学习英语。

- 2 -

“安利英洋行原始名称为瑞记洋行,原是同母异父的犹太人两兄弟在清末时来我国开设的,两弟兄一名安诺德,为英籍犹太人;一名卡勃,为德籍犹太人。他们初设行于上海,继在天津、汉口等地设立分行,长沙、常德、沙市、宜昌、万县等地设立支行。汉口的瑞记洋行开设在现在的四唯路安利大厦原址,挂德商的牌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安诺德和卡波虽是兄弟,终以国籍不同,不能不拆伙。两人拆伙后,安诺乃在中国各地瑞记洋行原址内设立商行,称为英商安利英洋行。”原为汉口安利英洋行职员徐薛昌、林万里在其1962年《回忆汉口安利英洋行》一文中回忆。“安利英洋行内部机构分为会计部(那时称为洋账房)、出口部、进口部、机器部、保险部、船舶部、汽车部、房地产部等几个办公室(那时称为大班房)……”,到1935年1月,安利英洋行将所有在中国的产业和产权全部让归沙逊所有,并规定“安利只做进口生意,包括机器、汽车及保险业务。”

H. E.安诺德

C.H.安诺德

- 3 -

包玉刚进入安利英洋行保险部,主要工作是跑市场收保费。他工作刚起步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当时作为内地最大外贸港口的武汉正在饱受1929年—1933年间席卷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武汉水灾以及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影响,对湖北、武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武汉对内对外贸易均呈现衰退的趋势。棉纺工业由于销路滞结,各纱厂纷纷减工、借款、停工。银行不再贷款,钱庄催逼还款。民族工业起伏不定,困难重重。受此影响,保险业发展也十分不景气。

据《湖北省保险志》记载“1933年保险营业额也大幅减少。为了减少保险费支出,对财产安全的保障不予关心,中断了投保或大幅度减少保额,以致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只及业务兴盛时期的60%。”包玉刚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开始历练成长,由于他勤奋刻苦,很快熟悉了保险业务。

1934年,武汉市场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百业复苏,保险业务又有所振兴。包玉刚拓展业务的难度减了不少。安利英洋行可以“利用本身限额大的有利条件,放大优惠折扣以竞揽业务。”但由于华商保险公司的不断成长壮大,外商保险公司已经无法垄断武汉的保险市场。

1936年到1937年,“武汉的工商业在曲折中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到抗战前夕,武汉年进口货物吞吐量为二千万吨,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额为四亿多元,工业产值为二亿元左右。”保险业也开始逐步恢复增长。

“1936年,武汉的民族保险业已发展到31家,其中以经营火线业务的最多,寿险次之,水险(即运输险)及汽车险等又次之。少数公司兼营水火险及寿险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在这样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包玉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业务逐步有了增长。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除少数(保险)公司向内地撤退或收缩和停止业务外,部分公司仍然继续营业。但业务清淡,营业额大幅下降。”“安利英经理马克纠合怡和洋行经理杜百里及其他几家洋行的负责人于当日清晨以‘安全委员会’名义,打着‘欢迎皇军’的旗帜,前往阳逻迎接日寇进入武汉。”这一年,包玉刚离开汉口去上海加入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由此开启了他在保险界的“十三太保”传奇生涯。

- 4 -

汉口英商安利洋行保险部工作的历练,为包玉刚转型航运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1949年初到香港准备转型的包玉刚来说,在保险、银行工作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行业方向的选择上,父亲包兆龙决定集中资金经营房地产等物业,包玉刚根据当时世界和香港经济形势,劝说父亲将资金投入到航运和船务上。包玉刚认为:“船务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随时可以移送到世界各地去。并且船务牵涉范围甚广,财务、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至,委实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包玉刚的想法得到好友郑烯显的大力支持:“你改行搞航运,有几条别人没有的条件。第一,你在好几家银行保险公司干过事,具有丰富的金融业务的经验,为他人所不及;第二,你这几年在香港经营进出口贸易,懂得如何在商场上角逐,也了解世界各地的贸易行情……”。

汉口四唯路安利英洋行大厦原址。

自此,包玉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包玉刚的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跃居于“世界船王”的宝座,其执掌的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同时将事业版图扩展到金融保险。1987年,包玉刚将会德丰集团和九龙仓控股的在东京的保险和贸易公司股权全部买入,拥有了许多家金融保险、投资公司和经纪行。

汉口港1928年—1935年国内埠际贸易表

- 5 -

包玉刚在保险业界工作的经历和行为对女儿包陪庆影响很大。包陪庆在其著作《我的爸爸包玉刚》中记述:“1971年的一天,爸爸请新上任的港督麦理浩在家中吃饭,按照习惯,又是叫我代替妈妈作陪。”席间,包陪庆对麦理浩激动地讲道:“香港太缺乏社会保障和儿童保障了,你如果不信的话,请亲自去调查一下。”“你知道吗?现在很多14岁以上的童工,工作一天只够买两个面包,基本收不到钱。英国工业革命已在一个多世纪前发生,但香港在20世纪,仍然还没有劳工保险、强制教育、童工法例和最低薪金。为什么英国人的一套社会保障,不用在香港?”事后,麦理浩亲自巡视木屋区四周环境,成为有此举动的第一位港督,他还推动廉租屋政策,给予低下阶层房屋保障。后来又先后推行强制教育制度、制定保障童工法例和有工伤赔偿的保障。

包玉刚先生逝世已29年了,但他未竟的事业包氏家族仍在不懈的努力推动中。正如包陪庆所说:“1991年,爸爸虽然仙逝,可是包氏家族的事业,包括航海业、地产、贸易、金融业,在众位女婿的努力下,仍然能生机勃勃,如日中天。”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