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尘间万象 不弃自我

——读土族女诗人陈慧遐《一弯清流》之感

发布时间:2020-03-27 09:23:5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方磊

行走在庸常呆板的被现代化逼迫感规划了的都市街区,穿越在枯涩漠然的纵横错杂的楼宇之际,蓦然遭逢一处汩汩而涌的纯澈甘泉,掬捧浅尝,沁凉轻甜油然心尖。读土族青年女诗人陈慧遐的诗作宛若如此。

(陈慧遐,现供职于人保财险青海分公司)

我和陈慧遐现实中少有几次相逢,但她气息中的清亮、率真带着某种孩子般的倔强依然令我印象深彻,犹如她的诗作于我的感知。而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似乎都离不开内心的清亮、率真和孩子般的倔强,无论现实多么凛冽锋利。

记忆中陈慧遐的眼睛很清澈,那是一种令我妒忌的洁净,对梦乡对心灵家园的追寻需要这样贞静的目光。她诗作的清冽与亮泽似乎正是这双眼的投射。组诗《一湾清流》中:

脊髓的坚实

积雪的甘甜

全注进一湾湾清流里

它们带着赤血的温度

亲吻着大地厚厚的皮肤

细小孱弱的它们

脉象不沉不浮

它们一路前行

正是这样汩汩不绝,孜孜以求,积蕴着爱与坚韧的倔强流淌,诗人在对清流的凝望中也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去向。诗人爱这样的清流,爱它的“清”和不屈于天地颠沛中的流淌,寓情于物,诗人寄望自己于浩茫尘缘中依然有一颗云水之心。只有内心洁净的人才能被清澈的情境打动。

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女诗人代表,陈慧遐的诗作自然镌刻着鲜明的民族与地域质感。然而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借以宗教、地域、民族等主题构建生活的严峻、生命的庄重,然而在陈慧遐此类诗作中却令我有着惊异而欣喜地发现,她没有因循于这样的诗作构建,而是另辟蹊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主题充盈个性化的洞悉。《转经筒的傻小子》:

烈日下的经筒怎么也装不了低调

那一个个佛徒

用咸咸的手

托着沉沉的信仰

无外乎

这个行走在我前面的少年

他转着经筒

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我好奇地尾随着

等转完一圈的经筒

他又端坐在地上

把玩路边的石子

仰起头

眯着眼

又发出咯咯的笑声

他在笑什么?

也许只有天知道

转经筒是一件甚为神圣的宗教礼仪与仪式,然而诗人并没有拘泥于这样一个神圣的情境,仅仅从一个貌似傻小子的荒诞游戏与笑而不语中,从一个傻小子一系列的笨拙中生活里不可名状的公理。傻小子表现出的这种不合现代感适宜的笨拙,或许才是现代人已经遗忘了的生活本源,通过这样的笨拙,诗人探求着生命的内里和真正价值感的内容,这是神性之外的平凡的不可言说,却又是超越这个愈发发达快速时代所忘却了的生命内核。正如诗末:“他在笑什么?也许只有天知道”,而“天知道”的恰恰是人忘却了的。对人现世追逐的诘问充盈着力量。

作为80后女诗人,陈慧遐生活在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同样她的诗作也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而一个不单薄充盈立体感的诗作除去映射时代情绪之外,更应该拥有对所处生活时代的深刻多元化的阅读印迹。陈慧遐诗作《手机》:

两副耳机

塞住了耳朵

堵住了世界的亲切问候

两只耳朵

被乌七八糟的声音调侃

叩击起闷燥的波

刺向脆弱的耳膜

手机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印记之一,它的无所不在,无人不用,使得人们之间种种关系与连接已经发生着异变。诗人用洋溢着轻巧自如的表述显现出时代文明背后的哀凉与人们关系的脆弱,手机是文明社会割裂传统人际关系的剃刀。

你说来说去

我听来听去

你不是你

我还是我

在诗作《我还是我》中,可以清晰的洞见诗人对“自我”的坚守与忠诚,一种浓稠的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扑面涌来,而对于自我的确认和追寻是一个诗人坚守诗作品格的根本。这样一种不弃的追寻,在陈慧遐的多篇诗作中都格外突出。比如:诗作《存在感》:

白天较之于黑夜

有大把的存在感值得炫耀

头顶的天空

天空的太阳

亲吻太阳的云彩

它们看得到

它们梦得见

大半个黑夜你在睡觉

星宿们看着你

如同守护襁褓中的婴儿

柔和的目光从不言语

它们并不找寻存在感

缺少的

恰是人类仰望夜空时发出的赞语

哪怕一句

只一句

这篇诗作以白昼与黑夜,太阳与星宿作为自然的对照,在反差与矛盾中表述了强烈地对人内心价值观的质问与反讽,然而,这依旧是对自我寻找与忠诚的代表诗作,诗作的最后一段,显示着人类某种不具有“存在感”的存在,在这样徒劳的“存在”中人们恰恰在追寻着自认为是的“存在感”,这样的“存在”是当今人间的苍凉写照。

在诗作《红盖头》、《吊兰的微笑》、《一碗牛肉面》等作品中那些点滴生活中看似浅淡的心动和幸福感,实际正是表达了诗人隽永的内心以及对于平凡生活深处美好的追寻和歌咏。这些在诗人的作品中有着显著的表现,诚如《一种温柔》、《早安》等作品都是最好的代表,以一种轻柔的能量使读者感触到生活中最质朴却最深刻的美好。

显然,人们看到的情状和景致或许相同,但诗人与他者的差别就在于在相同中有着卓尔不群的观察与领悟,这样的情思和善感是一个优质诗人气息中标志性的内容和潜质。有句热门的话说:生活处处都有诗,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在我看来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精湛的,然而后半句未免过于牵强,诗人总是区别于常人的,面对同样的生活,诗人的视角,思辨与内心的触动一定是迥异于常人的,这句话不妨应该换做:生活处处都有诗,诗人是这些诗的发现者。

在陈慧遐的诗作中有一种气质多元化的丰富感,这显然跳脱出一个青春诗人的局限,使她的作品更有格局和气象。《水做的女人》以温婉纤细的情思延伸在对于生活的省察之中,热爱与痛惜双重情感交织错杂,描摹出命运的轨迹。《甜甜圈》以近乎素描式的文字还原生活朴素的场景,揭示寻常之中人们所努力寻求的美。、《三轮摩托车》显现着诗人对于质朴、童真、纯净生活想望,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三寸金莲》依然强烈表现着诗人对内心自我的追逐……

与陈慧遐不多的交流中,我能很强烈感触到劈面相逢的青春感与朝气,这是一个荷尔蒙旺盛生命的权利与令人羡慕的荣耀,无论怎样气质的诗歌都离不开写作者不老的性灵。然而,令我喜悦的发现的是在陈慧遐的诗歌中,那里是一个蓬勃心灵向生命纵深的不懈思索。以我的诗风而言,与陈慧遐有着大不同,然而,读她的作品依旧可以将我瞬息间打动。

诗歌是陈慧遐追逐与忠诚于自我价值的艺术载体,使她有着饱满蓬勃的不屈意志,并在向梦乡奔冲的爱中激发出面向自我的勇敢。这使她的诗作呈现出更强劲的生命能量,轻柔中并不甜腻,疏淡中饱有意蕴。

这是一本心灵自由者的手记,更是生命思索者行走中播撒的路标。


尘间万象 不弃自我

——读土族女诗人陈慧遐《一弯清流》之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27

□方磊

行走在庸常呆板的被现代化逼迫感规划了的都市街区,穿越在枯涩漠然的纵横错杂的楼宇之际,蓦然遭逢一处汩汩而涌的纯澈甘泉,掬捧浅尝,沁凉轻甜油然心尖。读土族青年女诗人陈慧遐的诗作宛若如此。

(陈慧遐,现供职于人保财险青海分公司)

我和陈慧遐现实中少有几次相逢,但她气息中的清亮、率真带着某种孩子般的倔强依然令我印象深彻,犹如她的诗作于我的感知。而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似乎都离不开内心的清亮、率真和孩子般的倔强,无论现实多么凛冽锋利。

记忆中陈慧遐的眼睛很清澈,那是一种令我妒忌的洁净,对梦乡对心灵家园的追寻需要这样贞静的目光。她诗作的清冽与亮泽似乎正是这双眼的投射。组诗《一湾清流》中:

脊髓的坚实

积雪的甘甜

全注进一湾湾清流里

它们带着赤血的温度

亲吻着大地厚厚的皮肤

细小孱弱的它们

脉象不沉不浮

它们一路前行

正是这样汩汩不绝,孜孜以求,积蕴着爱与坚韧的倔强流淌,诗人在对清流的凝望中也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去向。诗人爱这样的清流,爱它的“清”和不屈于天地颠沛中的流淌,寓情于物,诗人寄望自己于浩茫尘缘中依然有一颗云水之心。只有内心洁净的人才能被清澈的情境打动。

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女诗人代表,陈慧遐的诗作自然镌刻着鲜明的民族与地域质感。然而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借以宗教、地域、民族等主题构建生活的严峻、生命的庄重,然而在陈慧遐此类诗作中却令我有着惊异而欣喜地发现,她没有因循于这样的诗作构建,而是另辟蹊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主题充盈个性化的洞悉。《转经筒的傻小子》:

烈日下的经筒怎么也装不了低调

那一个个佛徒

用咸咸的手

托着沉沉的信仰

无外乎

这个行走在我前面的少年

他转着经筒

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我好奇地尾随着

等转完一圈的经筒

他又端坐在地上

把玩路边的石子

仰起头

眯着眼

又发出咯咯的笑声

他在笑什么?

也许只有天知道

转经筒是一件甚为神圣的宗教礼仪与仪式,然而诗人并没有拘泥于这样一个神圣的情境,仅仅从一个貌似傻小子的荒诞游戏与笑而不语中,从一个傻小子一系列的笨拙中生活里不可名状的公理。傻小子表现出的这种不合现代感适宜的笨拙,或许才是现代人已经遗忘了的生活本源,通过这样的笨拙,诗人探求着生命的内里和真正价值感的内容,这是神性之外的平凡的不可言说,却又是超越这个愈发发达快速时代所忘却了的生命内核。正如诗末:“他在笑什么?也许只有天知道”,而“天知道”的恰恰是人忘却了的。对人现世追逐的诘问充盈着力量。

作为80后女诗人,陈慧遐生活在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同样她的诗作也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而一个不单薄充盈立体感的诗作除去映射时代情绪之外,更应该拥有对所处生活时代的深刻多元化的阅读印迹。陈慧遐诗作《手机》:

两副耳机

塞住了耳朵

堵住了世界的亲切问候

两只耳朵

被乌七八糟的声音调侃

叩击起闷燥的波

刺向脆弱的耳膜

手机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印记之一,它的无所不在,无人不用,使得人们之间种种关系与连接已经发生着异变。诗人用洋溢着轻巧自如的表述显现出时代文明背后的哀凉与人们关系的脆弱,手机是文明社会割裂传统人际关系的剃刀。

你说来说去

我听来听去

你不是你

我还是我

在诗作《我还是我》中,可以清晰的洞见诗人对“自我”的坚守与忠诚,一种浓稠的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扑面涌来,而对于自我的确认和追寻是一个诗人坚守诗作品格的根本。这样一种不弃的追寻,在陈慧遐的多篇诗作中都格外突出。比如:诗作《存在感》:

白天较之于黑夜

有大把的存在感值得炫耀

头顶的天空

天空的太阳

亲吻太阳的云彩

它们看得到

它们梦得见

大半个黑夜你在睡觉

星宿们看着你

如同守护襁褓中的婴儿

柔和的目光从不言语

它们并不找寻存在感

缺少的

恰是人类仰望夜空时发出的赞语

哪怕一句

只一句

这篇诗作以白昼与黑夜,太阳与星宿作为自然的对照,在反差与矛盾中表述了强烈地对人内心价值观的质问与反讽,然而,这依旧是对自我寻找与忠诚的代表诗作,诗作的最后一段,显示着人类某种不具有“存在感”的存在,在这样徒劳的“存在”中人们恰恰在追寻着自认为是的“存在感”,这样的“存在”是当今人间的苍凉写照。

在诗作《红盖头》、《吊兰的微笑》、《一碗牛肉面》等作品中那些点滴生活中看似浅淡的心动和幸福感,实际正是表达了诗人隽永的内心以及对于平凡生活深处美好的追寻和歌咏。这些在诗人的作品中有着显著的表现,诚如《一种温柔》、《早安》等作品都是最好的代表,以一种轻柔的能量使读者感触到生活中最质朴却最深刻的美好。

显然,人们看到的情状和景致或许相同,但诗人与他者的差别就在于在相同中有着卓尔不群的观察与领悟,这样的情思和善感是一个优质诗人气息中标志性的内容和潜质。有句热门的话说:生活处处都有诗,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在我看来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精湛的,然而后半句未免过于牵强,诗人总是区别于常人的,面对同样的生活,诗人的视角,思辨与内心的触动一定是迥异于常人的,这句话不妨应该换做:生活处处都有诗,诗人是这些诗的发现者。

在陈慧遐的诗作中有一种气质多元化的丰富感,这显然跳脱出一个青春诗人的局限,使她的作品更有格局和气象。《水做的女人》以温婉纤细的情思延伸在对于生活的省察之中,热爱与痛惜双重情感交织错杂,描摹出命运的轨迹。《甜甜圈》以近乎素描式的文字还原生活朴素的场景,揭示寻常之中人们所努力寻求的美。、《三轮摩托车》显现着诗人对于质朴、童真、纯净生活想望,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三寸金莲》依然强烈表现着诗人对内心自我的追逐……

与陈慧遐不多的交流中,我能很强烈感触到劈面相逢的青春感与朝气,这是一个荷尔蒙旺盛生命的权利与令人羡慕的荣耀,无论怎样气质的诗歌都离不开写作者不老的性灵。然而,令我喜悦的发现的是在陈慧遐的诗歌中,那里是一个蓬勃心灵向生命纵深的不懈思索。以我的诗风而言,与陈慧遐有着大不同,然而,读她的作品依旧可以将我瞬息间打动。

诗歌是陈慧遐追逐与忠诚于自我价值的艺术载体,使她有着饱满蓬勃的不屈意志,并在向梦乡奔冲的爱中激发出面向自我的勇敢。这使她的诗作呈现出更强劲的生命能量,轻柔中并不甜腻,疏淡中饱有意蕴。

这是一本心灵自由者的手记,更是生命思索者行走中播撒的路标。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