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面对短期冲击,银行如何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2020-03-04 09:09: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 李建军

本次疫情的暴发,从短期看,对需求造成了冲击,特别是由于和春节时间上叠加,导致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春节之后延期开工也对工业、房地产以及农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对银行机构的短期影响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由于部分行业企业由于生产安排无法正常恢复,影响短期经营和现金流,同时相关企业员工的收入势必也会减少或预期支出下降,对商业银行的对公、零售和中间收入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企业的新增信贷需求会减少、因清偿债务能力下降导致逾期贷款增加,个人金融消费需求下降而相关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违约率则会提升,甚至部分居民的房贷清偿能力也会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春节期间零售销售、旅游收入和促销活动大幅度下降,由此形成的支付结算,金融理财产品的托管代销等中间业务收入也会相应下降。可见在疫情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不仅新增收入会减少,还必须面临存量资产质量下降和不良率上升的风险,短期内的经营压力较大。从区域上看,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商业银行面临的短期冲击会更大。从结构上看,由于包括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运物流、外贸等行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会遇到较大的资金周转问题,因此对于中小微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短期营业收入会出现更多的下降、不良率也会上升。

总的来说,疫情在短期内会对银行机构产生包括不良率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等在内的负面影响,个别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机构将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一定的经营风险。不过,疫情对银行业收入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总体有限可控,并不会形成重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一般来说,受灾害破坏,经济增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下跌。但历史规律显示,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比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当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虽然由一季度的11.1%回落到9.1%,但三季度就开始复苏,全年实际GDP增长10%,比2002年还高出了近1个百分点。同样,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不降反增,200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较2002年多增约8700亿元,银行业整体表现平稳。

我们相信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减缓税收、延缴社保以及流动性支持等各种惠企政策,前期被遏制的信贷需求有望得到恢复甚至出现反弹。另一方面,近些年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下,商业银行审慎性经营的意识普遍得到提高,资本实力得到增强,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与上季末持平。即使因为疫情导致今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至2%左右的水平,和国际同业相比也不是很高。另外,去年化解2.3万亿元不良资产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占比较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率的上升所带来的风险,信贷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

银行机构如何面对疫情

就短期应对疫情冲击而言,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评估疫情对行业自身影响,做出前瞻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经营安排,做好政策应对和产品储备。具体来说,银行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一方面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金融体系的主体作用,树立“只有企业平稳经营,银行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的共生共存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全力以赴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一是确保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整体信贷平稳增长。在确保不抽贷、不断贷的基础上,银行机构要完善续贷安排,通过延长还款期限、减免逾期利息、无还本续贷、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信贷重组等多种方式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流动资金。切实有效减费降息,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聚焦企业应对疫情的融资需求变化,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根据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融资期限,提高贷款额度,满足企业资金周转需要。各银行机构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对涉农涉小企业提供专属的金融产品,提高融资的精准度。

三是合理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积极拓展线上金融服务,通过非现场核查、核签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对涉及疫情防控的信贷业务,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优先办理、即来即审,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

四是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适度调整对分支行和相关业务人员的监管指标或考核办法,放宽不良容忍度,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的积极性。

银行机构如何化危为机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的扰动而改变,疫情也不可能扭转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通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疫情防控造成了经济的暂时困难,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银行机构在千方百计促使经济恢复的同时,也要“化危为机”,把握机会进行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能力。

首先,此次疫情凸显出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的支撑作用,商业银行需要加快线上化、数字化的速度。事实上,在2003年非典期间,广东、北京等地区的网上银行交易量就出现了激增的情况,为金融机构线上化转型提供了机遇。

此次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相关的商业模式已经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市场微观主体的消费、办公、教育和其他生产生活领域,也体现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服务等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金融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资金供需的中介机构,对于个人、企业和各级政府等社会市场主体来说,无论是储蓄、理财投资还是贷款、发债等融资需求,都必须解决线上交易的服务可能性、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未来线上的金融服务比较成熟的开户、储蓄、转账、投资理财等基本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需要金融机构提升处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优化服务质量。随着更多的生产生活场景线上化,随之而来的融资贷款和发债等较为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加强线上金融服务,打造综合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其次要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治理能力。一般来说,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往往是金融风险的高发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准确应对和稳妥处置了地方和区域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类似此次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如其来的重大金融风险,要未雨绸缪,做好压力测试,有针对性的提升危机处置能力,不断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通过内源补充和外源筹资的方式多渠道增强资本实力,平滑经济周期和外部冲击对银行经营和资产质量的影响。要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和风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实体经济和机构的稳定性放在首位,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确立正确的风险偏好,以应对各类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推进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结构性金融服务短板。此次疫情暴发以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微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资金链条较为脆弱。从银行产品服务来看,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格局远未形成,结构性的金融服务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产品创新上,要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创新企业轻资产特征,开发以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动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产品,逐步完善信贷与债券投资业务统筹联动,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解决企业流动性可持续的困境。城商行、农商行要回归本源,重点服务当地产业,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面对短期冲击,银行如何化危为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04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 李建军

本次疫情的暴发,从短期看,对需求造成了冲击,特别是由于和春节时间上叠加,导致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春节之后延期开工也对工业、房地产以及农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对银行机构的短期影响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由于部分行业企业由于生产安排无法正常恢复,影响短期经营和现金流,同时相关企业员工的收入势必也会减少或预期支出下降,对商业银行的对公、零售和中间收入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企业的新增信贷需求会减少、因清偿债务能力下降导致逾期贷款增加,个人金融消费需求下降而相关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违约率则会提升,甚至部分居民的房贷清偿能力也会出现问题,同时由于春节期间零售销售、旅游收入和促销活动大幅度下降,由此形成的支付结算,金融理财产品的托管代销等中间业务收入也会相应下降。可见在疫情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不仅新增收入会减少,还必须面临存量资产质量下降和不良率上升的风险,短期内的经营压力较大。从区域上看,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商业银行面临的短期冲击会更大。从结构上看,由于包括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运物流、外贸等行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会遇到较大的资金周转问题,因此对于中小微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短期营业收入会出现更多的下降、不良率也会上升。

总的来说,疫情在短期内会对银行机构产生包括不良率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等在内的负面影响,个别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机构将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一定的经营风险。不过,疫情对银行业收入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总体有限可控,并不会形成重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一般来说,受灾害破坏,经济增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下跌。但历史规律显示,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比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当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虽然由一季度的11.1%回落到9.1%,但三季度就开始复苏,全年实际GDP增长10%,比2002年还高出了近1个百分点。同样,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不降反增,200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较2002年多增约8700亿元,银行业整体表现平稳。

我们相信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减缓税收、延缴社保以及流动性支持等各种惠企政策,前期被遏制的信贷需求有望得到恢复甚至出现反弹。另一方面,近些年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下,商业银行审慎性经营的意识普遍得到提高,资本实力得到增强,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与上季末持平。即使因为疫情导致今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至2%左右的水平,和国际同业相比也不是很高。另外,去年化解2.3万亿元不良资产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占比较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率的上升所带来的风险,信贷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

银行机构如何面对疫情

就短期应对疫情冲击而言,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评估疫情对行业自身影响,做出前瞻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经营安排,做好政策应对和产品储备。具体来说,银行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一方面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金融体系的主体作用,树立“只有企业平稳经营,银行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的共生共存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全力以赴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一是确保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整体信贷平稳增长。在确保不抽贷、不断贷的基础上,银行机构要完善续贷安排,通过延长还款期限、减免逾期利息、无还本续贷、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信贷重组等多种方式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流动资金。切实有效减费降息,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聚焦企业应对疫情的融资需求变化,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根据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融资期限,提高贷款额度,满足企业资金周转需要。各银行机构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对涉农涉小企业提供专属的金融产品,提高融资的精准度。

三是合理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积极拓展线上金融服务,通过非现场核查、核签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对涉及疫情防控的信贷业务,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优先办理、即来即审,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

四是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适度调整对分支行和相关业务人员的监管指标或考核办法,放宽不良容忍度,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的积极性。

银行机构如何化危为机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的扰动而改变,疫情也不可能扭转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通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疫情防控造成了经济的暂时困难,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银行机构在千方百计促使经济恢复的同时,也要“化危为机”,把握机会进行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能力。

首先,此次疫情凸显出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的支撑作用,商业银行需要加快线上化、数字化的速度。事实上,在2003年非典期间,广东、北京等地区的网上银行交易量就出现了激增的情况,为金融机构线上化转型提供了机遇。

此次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相关的商业模式已经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市场微观主体的消费、办公、教育和其他生产生活领域,也体现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服务等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金融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资金供需的中介机构,对于个人、企业和各级政府等社会市场主体来说,无论是储蓄、理财投资还是贷款、发债等融资需求,都必须解决线上交易的服务可能性、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未来线上的金融服务比较成熟的开户、储蓄、转账、投资理财等基本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需要金融机构提升处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优化服务质量。随着更多的生产生活场景线上化,随之而来的融资贷款和发债等较为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加强线上金融服务,打造综合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其次要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治理能力。一般来说,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往往是金融风险的高发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准确应对和稳妥处置了地方和区域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类似此次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如其来的重大金融风险,要未雨绸缪,做好压力测试,有针对性的提升危机处置能力,不断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通过内源补充和外源筹资的方式多渠道增强资本实力,平滑经济周期和外部冲击对银行经营和资产质量的影响。要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和风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实体经济和机构的稳定性放在首位,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确立正确的风险偏好,以应对各类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推进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结构性金融服务短板。此次疫情暴发以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微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资金链条较为脆弱。从银行产品服务来看,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格局远未形成,结构性的金融服务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产品创新上,要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创新企业轻资产特征,开发以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动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产品,逐步完善信贷与债券投资业务统筹联动,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解决企业流动性可持续的困境。城商行、农商行要回归本源,重点服务当地产业,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