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让医责险走出困局

发布时间:2019-11-28 10:11:2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康民

在近日举行的江苏省第一次医事法学学术会议暨医疗风险分担高峰论坛上,众多业界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有关医责险的实践和阐述,再次引发记者对这一险种的思考。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建立补充保险,根据医务人员承担的医疗服务风险购买医疗责任险。

从病患者和医护者的关系来讲,医责险的保险机制设计都称得上是一个好东西:类似保险公司这样的中间机构介入,能够在医疗责任鉴定和医疗赔偿这些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冲突的环节处,发挥积极协调、润滑、补偿的作用,形成一个矛盾缓冲地带。不仅如此,在记者看来,医责险在裁定、鉴定医疗伤害事件的全过程中,也可以提供更专业的第三方力量,避免医患纠纷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困局。

但奇怪的是,医责险在国内一度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事实上,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早在2007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保监会等多个职能机构共同发布过《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为这个险种定下基调。历经十多年蹉跎前行,国家多部门屡次发文强调要力推医责险,恰恰反衬出其发展窘况——推广这个专项领域责任险的难度可见一斑。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到,在欧美等地,普遍是通过法律等手段来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从业人员购买医责险,以之作为从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承担责任的赔偿能力,极大程度地保障患者权益的目的。

那么,在国内为什么未能推行这种“强制”手段?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记者略作分析,小结如下。

从国情来讲,现实土壤与国外对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个体医生独立执业行医非常普遍,门诊手术也很流行,医责险针对的医疗责任风险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这方面中国的国情迥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的医生在自由执业方面,仍处于萌芽状态,有资质、有水平的医生大多还捆绑在体制内,依托公立医院进行治疗和手术。这样的发展阶段,使得大多数医生实际不需要亲身承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实施手术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责任,因而对个体投保医责险等专业险种欠缺主动性。风险承担对象尚未形成,使得这个险种无法真正落地。

南橘北枳。因为水土不服,好的东西也会叫好不叫座。因此,如何让好东西在完全不同的土壤里落地成根,让医责险真正在中华大地上推广开来,获得大面积实施——前文中,江泰保险经纪在全国23个省、144个地市州的实际操作,也许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借鉴。记者以为,从医者角度讲,应当使医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层面的最大保障,且需要让医生成为社会人、而不是百分之百地依赖公立医院这一平台,这样才会需要更多的这类行医风险保障。从患者角度讲,则需要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对医疗风险认知理性化,知道上医责险应该像上车险一样重要和普遍,避免法治层面的欠缺。


记者观察:让医责险走出困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28

□记者 康民

在近日举行的江苏省第一次医事法学学术会议暨医疗风险分担高峰论坛上,众多业界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有关医责险的实践和阐述,再次引发记者对这一险种的思考。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为医务人员建立补充保险,根据医务人员承担的医疗服务风险购买医疗责任险。

从病患者和医护者的关系来讲,医责险的保险机制设计都称得上是一个好东西:类似保险公司这样的中间机构介入,能够在医疗责任鉴定和医疗赔偿这些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冲突的环节处,发挥积极协调、润滑、补偿的作用,形成一个矛盾缓冲地带。不仅如此,在记者看来,医责险在裁定、鉴定医疗伤害事件的全过程中,也可以提供更专业的第三方力量,避免医患纠纷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困局。

但奇怪的是,医责险在国内一度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事实上,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早在2007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保监会等多个职能机构共同发布过《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为这个险种定下基调。历经十多年蹉跎前行,国家多部门屡次发文强调要力推医责险,恰恰反衬出其发展窘况——推广这个专项领域责任险的难度可见一斑。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到,在欧美等地,普遍是通过法律等手段来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从业人员购买医责险,以之作为从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承担责任的赔偿能力,极大程度地保障患者权益的目的。

那么,在国内为什么未能推行这种“强制”手段?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记者略作分析,小结如下。

从国情来讲,现实土壤与国外对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个体医生独立执业行医非常普遍,门诊手术也很流行,医责险针对的医疗责任风险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这方面中国的国情迥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的医生在自由执业方面,仍处于萌芽状态,有资质、有水平的医生大多还捆绑在体制内,依托公立医院进行治疗和手术。这样的发展阶段,使得大多数医生实际不需要亲身承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实施手术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责任,因而对个体投保医责险等专业险种欠缺主动性。风险承担对象尚未形成,使得这个险种无法真正落地。

南橘北枳。因为水土不服,好的东西也会叫好不叫座。因此,如何让好东西在完全不同的土壤里落地成根,让医责险真正在中华大地上推广开来,获得大面积实施——前文中,江泰保险经纪在全国23个省、144个地市州的实际操作,也许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借鉴。记者以为,从医者角度讲,应当使医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层面的最大保障,且需要让医生成为社会人、而不是百分之百地依赖公立医院这一平台,这样才会需要更多的这类行医风险保障。从患者角度讲,则需要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对医疗风险认知理性化,知道上医责险应该像上车险一样重要和普遍,避免法治层面的欠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