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读懂“天气预报”

发布时间:2019-11-08 10:02:5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不仅是对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盲目地接受和相信,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属于你的“风险观”,让你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和从容地生活在风险社会,做到“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作者:(德)格尔德吉仁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5年3月
定价:59元

□王和

《风险与好的决策》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从事风险管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和保险精算人员的书,其实,对于生活在“风险社会”的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特别是风险,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还误以为是一种“经验”,一种“科学”,并坚信不疑。殊不知,恰恰是这种思维定式,让我们自以为是地一次次“误入歧途”,“吃亏”了还执迷不悟,甚至毫不察觉。同时,要郑重声明:对于苦学多年,有许多“Title”,并自我感觉良好的“计量经济学家”们,看本书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作者的眼和嘴都挺“毒”的。

预测

书一开篇,作者就试图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套路”读者,于是,用的标题是:愚蠢的“智人”。他恨不能举出N个例子来说明:用“智人”来命名现代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脑子是“坏掉的”,因为,人类进化过程用的是“低劣的智力软件”,因此,听专家的意见可能是很危险的事。我想作者肯定是估计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心里不服,于是,就用一个很“日常生活”的例子:天气预报,让人们口服心服。具体而言,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30%”意味着什么?你认真地读读作者的解释,也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祝贺你,被套路了!就在人们有点茫然、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作者给了两个小标题:“面对风险,人们是否无计可施?”“21世纪的启蒙运动 – 练就认知风险的智慧”,目的是给特别绝望的你,以一线希望。

第二章,讨论的是最潮的话题“不确定性”。作者认为“形形色色的确定性”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没有一种测试是绝对可靠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大量错误的预测和虚假的确定性,因为,绝大多数的预测均是基于假设的,而假设取决于人的主观和“经验”,而这些都是不太靠谱的。一位地震学家(就是那个“里氏”)说,只有傻瓜、骗子和冒充内行的人才会预测地震。还有一个更刻薄的表述——经济专家预测分析的准确率比投飞镖的黑猩猩高不了多少。不知道,听到这些评价,从事“计量经济”分析的有什么“感想”,先别着急,还有更狠的:专家最擅长的就是给自己的错误预测找理由。盲目相信专家的预测,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会毁掉你的银行账户。

风险

第三章,作者希望以“心”的视角去看风险,即人心应当和会怎样对待风险。人,总是担心犯错误,因此,产生了风险厌恶。但不冒险,不犯错,就不会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但是,错误也有有益和有害之分,有益的错误是成长的伴随,有害的错误是成长的羁绊。人总是要犯错误的,并通过错误去总结,去认识,去成长。有益的错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错误文化”,其核心是容忍错误,特别是小孩和年轻人的错误,同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由于对错误的简单排斥,人们往往采用了防御性决策,而不是最佳选择。其实,防御性决策,不是为了决策本身,而是为了保护决策者,它的危害很大。这一点,在医疗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者用大量的数据证明,“防御性医疗行为”可谓是“疯狂”,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医生不自觉地用患者的生命和金钱来换取自己的“职业安全”,因此,医疗领域的错误文化基本上是消极的,93%的医生会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导致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并不总是最优的,于是,作者给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招”,即不要问医生他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你,而要问如果患者是他的母亲、兄弟或孩子,他会怎么做。记得一位去日本求医的朋友曾经说过,医生给他最重要和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我……”

第四章,用了两个非常具象的风险现象:车祸,被鲨鱼袭击,即人们总是担心去海边会遭到鲨鱼袭击的风险,却不知道去海边路上的车祸风险远远大于前者。因为恐惧,往往源于社会模仿,即害怕别人所害怕的事物,比如“鬼魂”“不吉利的数字”,还有辐射、转基因等等。因此,基于风险的社会学习,往往会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风险厌恶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和情绪,那么,风险厌恶到底是与文化有关,还是与性格有关。从地域视角看,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反应,说明风险厌恶与地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地域的特征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决定的。但风险厌恶肯定也与性格有关,因为,在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过程中,环境势必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包括对风险的态度,比如,爸爸害怕蜘蛛,女儿也害怕蜘蛛。再比如,孩子到底害怕什么。在作者看来,现在年轻人变得更加焦虑的原因是缺乏“自控力”,什么是“自控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证体系”,并坚定和笃定。

“金融之祸”

第五章,作者用了一个与每一个人相关的概念:钱,来引入并展开他的观点——金融顾问不过是只“黑猩猩”。他举例说,一个分析师成功地预测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他的“秘诀”是一直预测股市会下跌,直到最后预测成真。接着,他非常刻薄地给从事预测的人一个建议:坚持做预测,但不要留下记录。在作者看来,分析师的那些东西多不靠谱,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组合模式也可能“翻船”,否则,你怎么解释那些用“曲线”和“模型”堆出来的CDS产品,最终导致了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因此,作者奉劝人们不要轻易地信任金融顾问,他借巴菲特之口说:金融产品基本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如何能够免遭“金融之祸”,作者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化,但不能过于简单。这句话,真值得财富管理市场上的“芸芸众生”们好好领会和体悟,什么是“简化”,什么是“简单”。

第十一章,作者再次“糟践”金融,问:银行和疯牛病,哪种风险更值得我们警惕。他的“潜台词”显而易见,就是银行比疯牛病更可怕。因为,有数据显示,银行并不“安全”,“金融危机”快成了“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的东西,但银行依旧是“西装革履”地“道貌岸然”,那些所谓的“风险模型”不过是一件件“皇帝的新装”。国际银行业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堆的制度,比如《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从30页一路“整”到了347页,“药方”是越开越长,但“病情”却不见好转,只是“制度的符合成本”越来越高,倒是“成就”了一大批中介机构,而最终买单的“冤大头”不还是消费者。

第十二章,就现代社会而言,“风险社会”已成为重要特征,因此,需要普及风险教育,人人都应该补修风险课。作者用了一个2004年印尼大海啸中一个年仅10岁孩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人们风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三大风险管理能力是:识别健康风险的能力、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识别数字媒体风险的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三种技能,统计学思维、经验法则和风险心理学。作为这本书的结束,作者给出了乐观的结论,即人人都能学会如何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但前提是:人们不应当仅仅是关注技术、法律和机构,而应当更多地关注“风险认知”,因为,风险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人们的应对和处理,而应对和处理取决于心理和认知。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过:如果人民没有常识,自由就难以得到维护。同样,如果人们没有风险和风险管理常识,没有健康的风险心态,风险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防止,安全与和谐就难以得到维护。

好,到此,本书就读完了,希望当你把书合上时,无论是“忿忿不平”,还是“幸灾乐祸”,都先将心从被作者煽动的“亢奋”中静下来,我们至少要得出一个结论:不仅是对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盲目地接受和相信,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属于你的“风险观”,让你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和从容地生活在风险社会,做到“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读懂“天气预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08

不仅是对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盲目地接受和相信,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属于你的“风险观”,让你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和从容地生活在风险社会,做到“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作者:(德)格尔德吉仁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5年3月
定价:59元

□王和

《风险与好的决策》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从事风险管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和保险精算人员的书,其实,对于生活在“风险社会”的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特别是风险,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还误以为是一种“经验”,一种“科学”,并坚信不疑。殊不知,恰恰是这种思维定式,让我们自以为是地一次次“误入歧途”,“吃亏”了还执迷不悟,甚至毫不察觉。同时,要郑重声明:对于苦学多年,有许多“Title”,并自我感觉良好的“计量经济学家”们,看本书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作者的眼和嘴都挺“毒”的。

预测

书一开篇,作者就试图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套路”读者,于是,用的标题是:愚蠢的“智人”。他恨不能举出N个例子来说明:用“智人”来命名现代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脑子是“坏掉的”,因为,人类进化过程用的是“低劣的智力软件”,因此,听专家的意见可能是很危险的事。我想作者肯定是估计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心里不服,于是,就用一个很“日常生活”的例子:天气预报,让人们口服心服。具体而言,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30%”意味着什么?你认真地读读作者的解释,也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祝贺你,被套路了!就在人们有点茫然、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作者给了两个小标题:“面对风险,人们是否无计可施?”“21世纪的启蒙运动 – 练就认知风险的智慧”,目的是给特别绝望的你,以一线希望。

第二章,讨论的是最潮的话题“不确定性”。作者认为“形形色色的确定性”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没有一种测试是绝对可靠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大量错误的预测和虚假的确定性,因为,绝大多数的预测均是基于假设的,而假设取决于人的主观和“经验”,而这些都是不太靠谱的。一位地震学家(就是那个“里氏”)说,只有傻瓜、骗子和冒充内行的人才会预测地震。还有一个更刻薄的表述——经济专家预测分析的准确率比投飞镖的黑猩猩高不了多少。不知道,听到这些评价,从事“计量经济”分析的有什么“感想”,先别着急,还有更狠的:专家最擅长的就是给自己的错误预测找理由。盲目相信专家的预测,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会毁掉你的银行账户。

风险

第三章,作者希望以“心”的视角去看风险,即人心应当和会怎样对待风险。人,总是担心犯错误,因此,产生了风险厌恶。但不冒险,不犯错,就不会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但是,错误也有有益和有害之分,有益的错误是成长的伴随,有害的错误是成长的羁绊。人总是要犯错误的,并通过错误去总结,去认识,去成长。有益的错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错误文化”,其核心是容忍错误,特别是小孩和年轻人的错误,同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由于对错误的简单排斥,人们往往采用了防御性决策,而不是最佳选择。其实,防御性决策,不是为了决策本身,而是为了保护决策者,它的危害很大。这一点,在医疗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者用大量的数据证明,“防御性医疗行为”可谓是“疯狂”,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医生不自觉地用患者的生命和金钱来换取自己的“职业安全”,因此,医疗领域的错误文化基本上是消极的,93%的医生会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导致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并不总是最优的,于是,作者给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招”,即不要问医生他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你,而要问如果患者是他的母亲、兄弟或孩子,他会怎么做。记得一位去日本求医的朋友曾经说过,医生给他最重要和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我……”

第四章,用了两个非常具象的风险现象:车祸,被鲨鱼袭击,即人们总是担心去海边会遭到鲨鱼袭击的风险,却不知道去海边路上的车祸风险远远大于前者。因为恐惧,往往源于社会模仿,即害怕别人所害怕的事物,比如“鬼魂”“不吉利的数字”,还有辐射、转基因等等。因此,基于风险的社会学习,往往会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风险厌恶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和情绪,那么,风险厌恶到底是与文化有关,还是与性格有关。从地域视角看,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反应,说明风险厌恶与地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地域的特征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决定的。但风险厌恶肯定也与性格有关,因为,在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过程中,环境势必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包括对风险的态度,比如,爸爸害怕蜘蛛,女儿也害怕蜘蛛。再比如,孩子到底害怕什么。在作者看来,现在年轻人变得更加焦虑的原因是缺乏“自控力”,什么是“自控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证体系”,并坚定和笃定。

“金融之祸”

第五章,作者用了一个与每一个人相关的概念:钱,来引入并展开他的观点——金融顾问不过是只“黑猩猩”。他举例说,一个分析师成功地预测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他的“秘诀”是一直预测股市会下跌,直到最后预测成真。接着,他非常刻薄地给从事预测的人一个建议:坚持做预测,但不要留下记录。在作者看来,分析师的那些东西多不靠谱,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组合模式也可能“翻船”,否则,你怎么解释那些用“曲线”和“模型”堆出来的CDS产品,最终导致了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因此,作者奉劝人们不要轻易地信任金融顾问,他借巴菲特之口说:金融产品基本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如何能够免遭“金融之祸”,作者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化,但不能过于简单。这句话,真值得财富管理市场上的“芸芸众生”们好好领会和体悟,什么是“简化”,什么是“简单”。

第十一章,作者再次“糟践”金融,问:银行和疯牛病,哪种风险更值得我们警惕。他的“潜台词”显而易见,就是银行比疯牛病更可怕。因为,有数据显示,银行并不“安全”,“金融危机”快成了“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的东西,但银行依旧是“西装革履”地“道貌岸然”,那些所谓的“风险模型”不过是一件件“皇帝的新装”。国际银行业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堆的制度,比如《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从30页一路“整”到了347页,“药方”是越开越长,但“病情”却不见好转,只是“制度的符合成本”越来越高,倒是“成就”了一大批中介机构,而最终买单的“冤大头”不还是消费者。

第十二章,就现代社会而言,“风险社会”已成为重要特征,因此,需要普及风险教育,人人都应该补修风险课。作者用了一个2004年印尼大海啸中一个年仅10岁孩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人们风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三大风险管理能力是:识别健康风险的能力、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识别数字媒体风险的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三种技能,统计学思维、经验法则和风险心理学。作为这本书的结束,作者给出了乐观的结论,即人人都能学会如何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但前提是:人们不应当仅仅是关注技术、法律和机构,而应当更多地关注“风险认知”,因为,风险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人们的应对和处理,而应对和处理取决于心理和认知。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过:如果人民没有常识,自由就难以得到维护。同样,如果人们没有风险和风险管理常识,没有健康的风险心态,风险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防止,安全与和谐就难以得到维护。

好,到此,本书就读完了,希望当你把书合上时,无论是“忿忿不平”,还是“幸灾乐祸”,都先将心从被作者煽动的“亢奋”中静下来,我们至少要得出一个结论:不仅是对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盲目地接受和相信,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属于你的“风险观”,让你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和从容地生活在风险社会,做到“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