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骗保案件中的社会与人心

发布时间:2019-07-19 09:47:29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王成

出版:作家出版社

时间:2019年7月

定价:49元

记者 姚慧

王成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00余篇,电视剧《情义两重天》编剧、山东作家协会会员、著长篇小说《不保险的时代》《险,情》。

《险,情》故事由十几桩大小不一的保险诈骗案件构筑而成,然而小说并未停留在骗保猎奇层面,而是更多倾注在案件所折射的社会热点,纷繁流变的时代。透过保险诈骗与反诈骗这个视角,揭示各色人情人性、生命伦理和社会痛点。故事主人公保险调查员,在形形色色骗保调查中,体验人性和现实冲突与无奈,友情与爱情的救赎与毁灭,日前,记者专访本书作者。

和平时代再没有什么比保障更能影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记者:《险,情》是从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雨讲起,以此作为这部保险诈骗的长篇小说的缘由是什么?

王成:我关注保险诈骗已有挺长时间了。十多年前干理赔主任,当时有几起刑事案件吸引我的注意。比如书里“海鲜货车”案件,2006年真实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交界“一脚踏三省”的荒镇,保险诈骗人员用尸体假造车祸所积累的财富,建立了规模很大的海鲜冷冻厂。但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题材,很简单,一是保险小说的主人公,不容易像医生、律师那么容易让大众所认可,二是保险产寿分业,寿险诈骗案件很多,财险诈骗案件很多,但作为一部小说,把寿险和财险的诈骗案件共同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构思就难了,有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这两个问题成了我重大的绕不过去的“死结”,不写难受,写又很难落笔,直至突然想到用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将财险和寿险的骗保糅在一起,“虚构”成立一个5个人的保险反欺诈小组,5个人三男两女,性格角色是生、旦、净、末、丑,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您的第一部长篇叫《不保险的时代》、第二部叫《险,情》,都包含一个“险”字,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书名?

王成:看人看经历,长期浸染保险行业,小说起名肯定与行业有要关联。但内容不同,骗保调查一定要跳出来,与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交集,必须立足于现实中生活的共通点。否则太小众。

记者:何谓“共通点”?

王成:不论你选择什么道路,不论你能力或欲望大小,在过程中总会遇到困境,这是生活的常态,而成长,则是学会与自我、与所有负能量进行争斗的历程,这是99%的人的人生过程。

记者:但也有不同点,比如骗保我们业内早知道很猖獗了,媒体披露的数据触目惊人,国内车险领域欺诈渗漏比例约20%,可在大众眼里,保险行业仍是一片很陌生的领域。文学影视作品领域表现保险业的也很鲜见,为什么?

王成:其中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积极尝试,实事求是讲,中国有很多成功的行业剧,医生、警察、律师的都有,但没有一部保险剧。为什么?要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早已与保险密不可分了,现在每个家庭的车都有交强险。这个行业40年保费翻了8000倍,资产翻了1万倍以上,平安、人寿、人保立足世界500强,中国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几近中等国家水平,可为什么出不了一部行业剧,客观讲,主要是这个行业的IP有点低,从影视表现的角度,保险业的男女主角塑造,对观众来说,缺乏像律师、医生、刑警很自然的心理接受。难度肯定会大一些。

记者:所以你认为,从骗保的角度去落笔,更容易让观众在认知心理上接受?

王成:对,想来想去,骗保几乎是保险创作唯一的切入点。但保险从来不缺与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交集。我也是随着写作深入的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了这个,和平时代再也没什么比保障更影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你的房子是不是在贷款、子女出国要花多少钱,你靠什么养老,家人意外或生病怎么办,治不治得起,大多数中国人谁不会这些事操心操一辈子。很多人为此买了保险,骗保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剖析这个社会现实。比如小说中的得了绝症的秦拥军,想假借车祸死亡为治病而负债累累的家庭留下笔钱,崔老太太跳楼自杀骗保为给儿子筹手术费用,没有保险的双胞胎妹妹煤气爆炸自杀殃及周围邻居巨额财产,有保险的姐姐只好“死亡”顶替,魏老头则因脑中风轻症被保险公司拒赔选择“碰瓷”,这些人的生活的正当性被破坏了,他们走投无路,只能选择骗保,甚至把死也当作一条路,但从主观上来看他们又是善良人,是无辜的。大部分人都是一念恶、一念善、一念软弱,保险从中起大作用了,哪怕是坑人的骗保起家的海鲜运输公司的老板,他发财后也想做慈善,想洗白原罪,也有正常的兄弟情。男主人公骗保调查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炼狱,法不容情,要通过他的聪明智慧去化解。归根结底,正当性是所有人幸福生活的基础。不管能人还是凡人,天大的事都是正常生存,没法正常生存了,天大的事统统都变成了屁大的事。只是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能看天上的星星。

比写行业小说更具难度的,是如何以小说形式表现当今中国的保险业。

记者:您是山东中文系毕业,但一直从事保险业。这部作品很多涉及财险、寿险的专业领域问题。将保险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素材,同样也在作品中不断追问和反思中国保险业的问题,是否有个困难,就是如何做到文学性与保险专业性的平衡统一?

王成:首先保险已极大渗透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对老百姓息息相关却又很陌生,自我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我想这是文学性和专业性统一的根本,有这个根本,这个困难也许就变成有价值的切入点。所谓文学创作有价值,一是关照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热点,二是一片蓝海,当然写保险中的人性,文学表现要更复杂,这个小说是兄弟反目为仇的主线,情的主线,案是辅线,因此有险也有情,但首先主题还是要鲜明,要发乎险止乎情。真正关照现实,要反映保险业的不足,反映大众关心的社会保障,吐槽观众熟悉的“糟心事”,也要反映政府和行业在提升老百姓保障上的前行,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善”与“恶”二元对立论,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我喜欢白岩松的一句话,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管控人性的负面欲望,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保险呢,保险不是你改变生活,而是保障你的生活不被改变。阳光在清水中也会折射,更何况世态炎凉中的人性呢。但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构建在完备的保障基础上,那么人性中的善良和谐肯定会更多的流露出来,那些造假、涂改甚至用极端行为争取保险利益的骗保肯定会大幅减少,此刻中国的保险业,无论供求或口碑,还远远还没达到这个阶段。保险要走正路的,走正路是不容易的,从写作这个行业的角度,我也希望让大众认知保险,呼唤行业进步做出的一点点微小的努力。

记者:的确,包括保险业在内,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这个基础。

王成:“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才是人性的真相。客户买保险,不是买的那张纸,而是买的未来保障。对保险业而言,骗保这种事当然很糟心,但更糟心的是不去关心这个根本,造成行业信誉损失。你规模再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怎么样,老百姓不认你,不信你,这是很尴尬的事。如果这个行业还在设置形形色色的过旧门槛,无法专注客户保障、专注客户体验,不能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仅骗保难以杜绝,保险的口碑也无法树立。现在是保险广告满天飞,就是行业没口碑,喝酒有热度,保险没温度。保险的确是一片蓝海,但我们不能只会狗刨,包括宣传在内,落笔不能是低层次的骗保猎奇案件,而是如何完善社会治理和国民保障这个热点。这不是口号,它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里面。

记者:前一阵子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网上很火,就是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在里面。

王成: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超过3个亿了吧,这个数字和美国人口差不多了。北京的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出了个病人,仅几十天花费百万,他们尚有如此巨大现实的窘迫,何况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下层老百姓呢?由此政府才在养老、扶贫、大健康保障方面强力推进,强调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保险业的巨大机遇。我父母都80多了,都是穷苦大半辈子的老人,我常想,他们现在都舍得花几千块钱住设施完备的养老院,保险业将要拥抱一个多么光明的未来!但在拥抱之前还是要静下来,反思一下行业理念、从业素质,服务供给、客户体验和行业口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良性业态,才能有资格拥抱这个沸腾的时代。

写作是自我的一种释放

记者: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压力不小吧?

王成:工作其实也挺忙的,起念写书前后大概五年多时间,只要没加班没应酬,无论寒暑春秋,下班5点半起,在办公室写上近两个小时,然后在附近小店凑合一点吃。然后游泳一千米,回家睡觉。

记者:还有游泳的时间?

王成:游泳我坚持22年了。这不矛盾。因为会边游边构思,“游泳有谋”。年轻时候心理常常迷茫焦虑,随着年岁增长,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焦虑了。可能明白此去人生自己要走什么路吧。这得感谢写作,它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释放,搭建一个精神避难所,把一些美好的脆弱的东西放里面。虚构一个世界,走在去往这个世界的路上,如鱼饮水,这是一种有苦有乐的自由。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成:有些影视大咖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大概人家觉得骗保在刑侦悬疑剧里有别样的属性,也能反映时代倡导和现实热点。如果拍成了,是国内影视首次涉猎保险行业,但我更在意的是和他们交流作品人物、故事、影视创作的技巧等等,这种交流对我是最充实开心的时刻。


骗保案件中的社会与人心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19


作者:王成

出版:作家出版社

时间:2019年7月

定价:49元

记者 姚慧

王成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00余篇,电视剧《情义两重天》编剧、山东作家协会会员、著长篇小说《不保险的时代》《险,情》。

《险,情》故事由十几桩大小不一的保险诈骗案件构筑而成,然而小说并未停留在骗保猎奇层面,而是更多倾注在案件所折射的社会热点,纷繁流变的时代。透过保险诈骗与反诈骗这个视角,揭示各色人情人性、生命伦理和社会痛点。故事主人公保险调查员,在形形色色骗保调查中,体验人性和现实冲突与无奈,友情与爱情的救赎与毁灭,日前,记者专访本书作者。

和平时代再没有什么比保障更能影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记者:《险,情》是从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雨讲起,以此作为这部保险诈骗的长篇小说的缘由是什么?

王成:我关注保险诈骗已有挺长时间了。十多年前干理赔主任,当时有几起刑事案件吸引我的注意。比如书里“海鲜货车”案件,2006年真实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交界“一脚踏三省”的荒镇,保险诈骗人员用尸体假造车祸所积累的财富,建立了规模很大的海鲜冷冻厂。但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题材,很简单,一是保险小说的主人公,不容易像医生、律师那么容易让大众所认可,二是保险产寿分业,寿险诈骗案件很多,财险诈骗案件很多,但作为一部小说,把寿险和财险的诈骗案件共同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构思就难了,有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这两个问题成了我重大的绕不过去的“死结”,不写难受,写又很难落笔,直至突然想到用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将财险和寿险的骗保糅在一起,“虚构”成立一个5个人的保险反欺诈小组,5个人三男两女,性格角色是生、旦、净、末、丑,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您的第一部长篇叫《不保险的时代》、第二部叫《险,情》,都包含一个“险”字,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书名?

王成:看人看经历,长期浸染保险行业,小说起名肯定与行业有要关联。但内容不同,骗保调查一定要跳出来,与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交集,必须立足于现实中生活的共通点。否则太小众。

记者:何谓“共通点”?

王成:不论你选择什么道路,不论你能力或欲望大小,在过程中总会遇到困境,这是生活的常态,而成长,则是学会与自我、与所有负能量进行争斗的历程,这是99%的人的人生过程。

记者:但也有不同点,比如骗保我们业内早知道很猖獗了,媒体披露的数据触目惊人,国内车险领域欺诈渗漏比例约20%,可在大众眼里,保险行业仍是一片很陌生的领域。文学影视作品领域表现保险业的也很鲜见,为什么?

王成:其中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积极尝试,实事求是讲,中国有很多成功的行业剧,医生、警察、律师的都有,但没有一部保险剧。为什么?要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早已与保险密不可分了,现在每个家庭的车都有交强险。这个行业40年保费翻了8000倍,资产翻了1万倍以上,平安、人寿、人保立足世界500强,中国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几近中等国家水平,可为什么出不了一部行业剧,客观讲,主要是这个行业的IP有点低,从影视表现的角度,保险业的男女主角塑造,对观众来说,缺乏像律师、医生、刑警很自然的心理接受。难度肯定会大一些。

记者:所以你认为,从骗保的角度去落笔,更容易让观众在认知心理上接受?

王成:对,想来想去,骗保几乎是保险创作唯一的切入点。但保险从来不缺与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交集。我也是随着写作深入的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了这个,和平时代再也没什么比保障更影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你的房子是不是在贷款、子女出国要花多少钱,你靠什么养老,家人意外或生病怎么办,治不治得起,大多数中国人谁不会这些事操心操一辈子。很多人为此买了保险,骗保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剖析这个社会现实。比如小说中的得了绝症的秦拥军,想假借车祸死亡为治病而负债累累的家庭留下笔钱,崔老太太跳楼自杀骗保为给儿子筹手术费用,没有保险的双胞胎妹妹煤气爆炸自杀殃及周围邻居巨额财产,有保险的姐姐只好“死亡”顶替,魏老头则因脑中风轻症被保险公司拒赔选择“碰瓷”,这些人的生活的正当性被破坏了,他们走投无路,只能选择骗保,甚至把死也当作一条路,但从主观上来看他们又是善良人,是无辜的。大部分人都是一念恶、一念善、一念软弱,保险从中起大作用了,哪怕是坑人的骗保起家的海鲜运输公司的老板,他发财后也想做慈善,想洗白原罪,也有正常的兄弟情。男主人公骗保调查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炼狱,法不容情,要通过他的聪明智慧去化解。归根结底,正当性是所有人幸福生活的基础。不管能人还是凡人,天大的事都是正常生存,没法正常生存了,天大的事统统都变成了屁大的事。只是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能看天上的星星。

比写行业小说更具难度的,是如何以小说形式表现当今中国的保险业。

记者:您是山东中文系毕业,但一直从事保险业。这部作品很多涉及财险、寿险的专业领域问题。将保险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素材,同样也在作品中不断追问和反思中国保险业的问题,是否有个困难,就是如何做到文学性与保险专业性的平衡统一?

王成:首先保险已极大渗透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对老百姓息息相关却又很陌生,自我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我想这是文学性和专业性统一的根本,有这个根本,这个困难也许就变成有价值的切入点。所谓文学创作有价值,一是关照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热点,二是一片蓝海,当然写保险中的人性,文学表现要更复杂,这个小说是兄弟反目为仇的主线,情的主线,案是辅线,因此有险也有情,但首先主题还是要鲜明,要发乎险止乎情。真正关照现实,要反映保险业的不足,反映大众关心的社会保障,吐槽观众熟悉的“糟心事”,也要反映政府和行业在提升老百姓保障上的前行,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善”与“恶”二元对立论,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我喜欢白岩松的一句话,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管控人性的负面欲望,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保险呢,保险不是你改变生活,而是保障你的生活不被改变。阳光在清水中也会折射,更何况世态炎凉中的人性呢。但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构建在完备的保障基础上,那么人性中的善良和谐肯定会更多的流露出来,那些造假、涂改甚至用极端行为争取保险利益的骗保肯定会大幅减少,此刻中国的保险业,无论供求或口碑,还远远还没达到这个阶段。保险要走正路的,走正路是不容易的,从写作这个行业的角度,我也希望让大众认知保险,呼唤行业进步做出的一点点微小的努力。

记者:的确,包括保险业在内,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这个基础。

王成:“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才是人性的真相。客户买保险,不是买的那张纸,而是买的未来保障。对保险业而言,骗保这种事当然很糟心,但更糟心的是不去关心这个根本,造成行业信誉损失。你规模再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怎么样,老百姓不认你,不信你,这是很尴尬的事。如果这个行业还在设置形形色色的过旧门槛,无法专注客户保障、专注客户体验,不能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仅骗保难以杜绝,保险的口碑也无法树立。现在是保险广告满天飞,就是行业没口碑,喝酒有热度,保险没温度。保险的确是一片蓝海,但我们不能只会狗刨,包括宣传在内,落笔不能是低层次的骗保猎奇案件,而是如何完善社会治理和国民保障这个热点。这不是口号,它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里面。

记者:前一阵子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网上很火,就是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在里面。

王成: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超过3个亿了吧,这个数字和美国人口差不多了。北京的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出了个病人,仅几十天花费百万,他们尚有如此巨大现实的窘迫,何况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下层老百姓呢?由此政府才在养老、扶贫、大健康保障方面强力推进,强调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保险业的巨大机遇。我父母都80多了,都是穷苦大半辈子的老人,我常想,他们现在都舍得花几千块钱住设施完备的养老院,保险业将要拥抱一个多么光明的未来!但在拥抱之前还是要静下来,反思一下行业理念、从业素质,服务供给、客户体验和行业口碑,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良性业态,才能有资格拥抱这个沸腾的时代。

写作是自我的一种释放

记者: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压力不小吧?

王成:工作其实也挺忙的,起念写书前后大概五年多时间,只要没加班没应酬,无论寒暑春秋,下班5点半起,在办公室写上近两个小时,然后在附近小店凑合一点吃。然后游泳一千米,回家睡觉。

记者:还有游泳的时间?

王成:游泳我坚持22年了。这不矛盾。因为会边游边构思,“游泳有谋”。年轻时候心理常常迷茫焦虑,随着年岁增长,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焦虑了。可能明白此去人生自己要走什么路吧。这得感谢写作,它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释放,搭建一个精神避难所,把一些美好的脆弱的东西放里面。虚构一个世界,走在去往这个世界的路上,如鱼饮水,这是一种有苦有乐的自由。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成:有些影视大咖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大概人家觉得骗保在刑侦悬疑剧里有别样的属性,也能反映时代倡导和现实热点。如果拍成了,是国内影视首次涉猎保险行业,但我更在意的是和他们交流作品人物、故事、影视创作的技巧等等,这种交流对我是最充实开心的时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