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夏民华:优游翰墨 陶冶性灵

发布时间:2019-07-19 09:23:58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人物素描:

夏民华:祖籍湖北。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原供职于中国人保财险南昌市分公司。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要作品:

《两个假面具》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家作品展,获省美术一等奖。

《鄱湖烟云》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获省美术创作二等奖。

《吾山若禅》、 《李白观瀑图》、 《溪舟访山》、 《秋壑乐溪居》、 《林谷云溪图》、 《家山望庐》等作品分别入选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六届江西省中国山水画展並获等级奖。

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科普美协秘书长,江西省新闻美协理事,江西画院外聘画家,江西景德画院画师,南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寄情山水画

绘画是夏民华的一个情结。幼时他就对涂涂画画颇感兴趣,因出生在经济困顿的年代,笔墨纸砚匮乏,他就用旧的草稿纸、练习本或在地板上画个小鸡、金魚什么的。“启蒙入学后,老师发现了我的绘画爱好,就让我承担了班上的墙报和宣传栏的题头和尾花的绘制任务,上中学后甚至安排我为当时的各种运动书写大标语。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揷队到了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下,收了工点着煤油灯仍然坚持绘画创作。”据夏民华说,后来被县里下乡干部发现他的绘画特长,就经常被借调到县文化馆参加各种美术创作学习班,涉猎了年画、连环画、版画、国画等画种。“这一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绘画实践,提高了绘画技巧,也是我绘画乃至人生历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如是回忆。

在夏民华看来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而绘画创作则是画家运用这门艺术形式,“采取一定的创作表现手法,去传达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表达画家的个人精神追求。创作是可以叙述的,但只有体现本源、本体、本质、本色之不可替代价值的方式去叙述、表达,绘画才有真正的意义。”他举例像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面对秀丽的富春江,不是机械的对景描摹,而是任凭个人自由创作的法度,悠然于山水之间,画面用墨淡雅,山水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並用,可远观亦可近看,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不失为传世之作。”

近几十年,夏民华耽日寄情于山水画。他认为中国山水画自始便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它讲究意象造型,注重笔墨神韵,把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追求“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的最高境界,要用笔墨丹青画出那些曾经为之歆动的山山水水。”他谈道。

由于成长于南方的缘故,夏民华自嘲本性朴讷不善辞令,喜静独处,专事笔墨,成就了他与山水翰墨的奇缘。“我特别钟情江南山水,故绘画创作主题及题材多以匡庐、梅岭、鄱阳湖之山水为本源,南方多土山,灌木、乔木、蓬松湿润的丘壑,芦岸苇汀,烟林寒树,沙渚荒远,溪亭茅舍均成为我创作主题的要素。”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反而越来越感觉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並且强烈地感受到由于传统文明的匮乏,使当下社会失去某种平衡。而他认为,传统与现代,脐带相连,“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可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土壤上深化扩大山水画的审美内涵,丰富完善其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这才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坦途。”所以他表示自己特别关注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创作主题,通过音乐、书法、戏曲、文学等诸多艺术门类,读古今画论,深研古今之法,在画法中求理,于笔墨中悟道,“小到一山一石,大到洪荒宇宙,博瞻精审,取精用宏,在山水笔墨技法上,追求传统精神和时代風貌统一升华,这可能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吧。”他感叹。

收获内心愉悦与宁静

对于一个画家,总有某些创作经历成为自己一生记忆里的宝贵财富。夏民华同样如此。他记得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他应邀参加了一个创作笔会,承办企业组织工作安排得当,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我当时画了一幅四尺大小,具有古典風格的细笔密体山水画,画面山峦起伏,溪流潺潺,树影萧瑟,野村落落,一派深秋气象。这时,这家企业负责人提出,能否在山道上加上一位背柴人?并将溪水口向内流,以示带来柴(财)运和‘肥水不流外人田’。企业领导提出的要求使我尴尬,我觉得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有其特定的艺术准则和规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是体现作品的精髓所在,任何牵强附会,沾染市井之气的作品都不能登高雅之堂,在解释无效后,我毅然携画而去。”夏民华一直坚信艺术创作需要个性,所谓“市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正如其言:“冷热高低随它去,无须操心,否则会搅乱了我们的创作状态,必须保持艺术创作的纯真和尊严,才能出好作品。”

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综观中国绘画史,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山水画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创新已成为许多画家创作的终极目标。不少人无不以种种努力开疆拓土,创造独有的绘画風格,希冀刷新当代山水画的面貌。还有的主动或被动的借鉴西法以求变革发展,在“引西润中”的范畴上下工夫;有的在绘画媒介材质上着力,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此起彼伏;有的乐于寻找特殊技法的运用,“连喷带吐,连拓带印”的制作風盛行一时。夏民华认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绘画艺术与文化自信脱节的乱象。“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化,中国绘画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以水、墨二物将万物端然以及情境时色的变迁表现尽致,成为我国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画以朴素的方式将画中的意韵以及浓重的古典文化内核向观者娓娓道来,由此可见,这种情抒意达的表达以及精训的传承是坚定中国绘画艺术的使命。所以,可以认为文化自信是绘画艺术的压舱石,是绘画艺术的航标灯。没有文化自信,绘画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坚信,作为当代山水画家,首先要坚守文化自信,要对传统文化心怀敬意,要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主张和艺术理念,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创新自己的艺术风格,让绘画艺术充满生命的韵律。

古人论画有: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之议,又有庙堂、山林、书卷、市井诸气之说。在当今画坛,媚俗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少新意、多制作者屡见不鲜。在夏民华心目中一幅画作的欣赏和品评一般分两个层面,行家重笔墨与内涵,普通观者看构图与样式。追求丰富内涵、深远意境和精致笔墨等同于“质”的方面,是必备的;同时通过合乎画理的构图,“‘唯美’的画面等属于‘文’的形式展现,一样重要,二者兼备,亦质亦文,具有这样特质的画面才是一幅好的绘画艺术作品。”他说。

绘画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才能,夏民华确信,绘画对人的情感思维、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让人可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能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遗憾和缺失,从而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夏民华所在美协机构立即组织、动员开展“抗震救灾”捐赠作品义卖活动。他利用四天业余时间赶绘了一幅表现灵山秀水的四尺山水画,捐献给救灾组委会参加义卖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能用自己的绘画作品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力量,也算是最大收获吧。”


夏民华:优游翰墨 陶冶性灵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19

记者 方磊

人物素描:

夏民华:祖籍湖北。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原供职于中国人保财险南昌市分公司。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要作品:

《两个假面具》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家作品展,获省美术一等奖。

《鄱湖烟云》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获省美术创作二等奖。

《吾山若禅》、 《李白观瀑图》、 《溪舟访山》、 《秋壑乐溪居》、 《林谷云溪图》、 《家山望庐》等作品分别入选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六届江西省中国山水画展並获等级奖。

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科普美协秘书长,江西省新闻美协理事,江西画院外聘画家,江西景德画院画师,南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寄情山水画

绘画是夏民华的一个情结。幼时他就对涂涂画画颇感兴趣,因出生在经济困顿的年代,笔墨纸砚匮乏,他就用旧的草稿纸、练习本或在地板上画个小鸡、金魚什么的。“启蒙入学后,老师发现了我的绘画爱好,就让我承担了班上的墙报和宣传栏的题头和尾花的绘制任务,上中学后甚至安排我为当时的各种运动书写大标语。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揷队到了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下,收了工点着煤油灯仍然坚持绘画创作。”据夏民华说,后来被县里下乡干部发现他的绘画特长,就经常被借调到县文化馆参加各种美术创作学习班,涉猎了年画、连环画、版画、国画等画种。“这一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绘画实践,提高了绘画技巧,也是我绘画乃至人生历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如是回忆。

在夏民华看来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而绘画创作则是画家运用这门艺术形式,“采取一定的创作表现手法,去传达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表达画家的个人精神追求。创作是可以叙述的,但只有体现本源、本体、本质、本色之不可替代价值的方式去叙述、表达,绘画才有真正的意义。”他举例像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面对秀丽的富春江,不是机械的对景描摹,而是任凭个人自由创作的法度,悠然于山水之间,画面用墨淡雅,山水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並用,可远观亦可近看,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不失为传世之作。”

近几十年,夏民华耽日寄情于山水画。他认为中国山水画自始便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它讲究意象造型,注重笔墨神韵,把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追求“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的最高境界,要用笔墨丹青画出那些曾经为之歆动的山山水水。”他谈道。

由于成长于南方的缘故,夏民华自嘲本性朴讷不善辞令,喜静独处,专事笔墨,成就了他与山水翰墨的奇缘。“我特别钟情江南山水,故绘画创作主题及题材多以匡庐、梅岭、鄱阳湖之山水为本源,南方多土山,灌木、乔木、蓬松湿润的丘壑,芦岸苇汀,烟林寒树,沙渚荒远,溪亭茅舍均成为我创作主题的要素。”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反而越来越感觉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並且强烈地感受到由于传统文明的匮乏,使当下社会失去某种平衡。而他认为,传统与现代,脐带相连,“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可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土壤上深化扩大山水画的审美内涵,丰富完善其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这才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坦途。”所以他表示自己特别关注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创作主题,通过音乐、书法、戏曲、文学等诸多艺术门类,读古今画论,深研古今之法,在画法中求理,于笔墨中悟道,“小到一山一石,大到洪荒宇宙,博瞻精审,取精用宏,在山水笔墨技法上,追求传统精神和时代風貌统一升华,这可能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吧。”他感叹。

收获内心愉悦与宁静

对于一个画家,总有某些创作经历成为自己一生记忆里的宝贵财富。夏民华同样如此。他记得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他应邀参加了一个创作笔会,承办企业组织工作安排得当,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我当时画了一幅四尺大小,具有古典風格的细笔密体山水画,画面山峦起伏,溪流潺潺,树影萧瑟,野村落落,一派深秋气象。这时,这家企业负责人提出,能否在山道上加上一位背柴人?并将溪水口向内流,以示带来柴(财)运和‘肥水不流外人田’。企业领导提出的要求使我尴尬,我觉得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有其特定的艺术准则和规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是体现作品的精髓所在,任何牵强附会,沾染市井之气的作品都不能登高雅之堂,在解释无效后,我毅然携画而去。”夏民华一直坚信艺术创作需要个性,所谓“市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正如其言:“冷热高低随它去,无须操心,否则会搅乱了我们的创作状态,必须保持艺术创作的纯真和尊严,才能出好作品。”

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综观中国绘画史,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山水画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创新已成为许多画家创作的终极目标。不少人无不以种种努力开疆拓土,创造独有的绘画風格,希冀刷新当代山水画的面貌。还有的主动或被动的借鉴西法以求变革发展,在“引西润中”的范畴上下工夫;有的在绘画媒介材质上着力,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此起彼伏;有的乐于寻找特殊技法的运用,“连喷带吐,连拓带印”的制作風盛行一时。夏民华认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绘画艺术与文化自信脱节的乱象。“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化,中国绘画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以水、墨二物将万物端然以及情境时色的变迁表现尽致,成为我国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画以朴素的方式将画中的意韵以及浓重的古典文化内核向观者娓娓道来,由此可见,这种情抒意达的表达以及精训的传承是坚定中国绘画艺术的使命。所以,可以认为文化自信是绘画艺术的压舱石,是绘画艺术的航标灯。没有文化自信,绘画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坚信,作为当代山水画家,首先要坚守文化自信,要对传统文化心怀敬意,要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主张和艺术理念,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创新自己的艺术风格,让绘画艺术充满生命的韵律。

古人论画有: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之议,又有庙堂、山林、书卷、市井诸气之说。在当今画坛,媚俗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少新意、多制作者屡见不鲜。在夏民华心目中一幅画作的欣赏和品评一般分两个层面,行家重笔墨与内涵,普通观者看构图与样式。追求丰富内涵、深远意境和精致笔墨等同于“质”的方面,是必备的;同时通过合乎画理的构图,“‘唯美’的画面等属于‘文’的形式展现,一样重要,二者兼备,亦质亦文,具有这样特质的画面才是一幅好的绘画艺术作品。”他说。

绘画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才能,夏民华确信,绘画对人的情感思维、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让人可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能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遗憾和缺失,从而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夏民华所在美协机构立即组织、动员开展“抗震救灾”捐赠作品义卖活动。他利用四天业余时间赶绘了一幅表现灵山秀水的四尺山水画,捐献给救灾组委会参加义卖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能用自己的绘画作品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力量,也算是最大收获吧。”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