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追随孩提时代的梦想

——记旅行作家许曙明

发布时间:2019-06-28 10:28:5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王明雪 成继跃

2017年8月的13日,对于许曙明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从甘肃省委领导同志的手中接过了“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的荣誉证书。

许曙明 中国工商银行兰州分行高级经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业余旅行与写作。

许曙明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个叫侯良店的小山村,那时,他父亲去那里修铁路,母亲随之也跟了过去。许曙明就出生在那里的一孔窑洞里,是房东奶奶接的生。据房东奶奶讲,在许曙明“呱呱”坠落在地的那一刻,他只是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声,就一声……然后,就再也不哭了。后来,当他在窑洞的炕上爬来爬去时,房东奶奶说,别看这个娃娃今天在炕上爬,将来他能走得很远。

两岁时,父亲将他带回了老家——甘肃中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中国内陆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熟悉许曙明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曾遭遇过不少危难时刻,有的甚至是命悬一线,但不论遇到何等的艰难险阻,他都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痛哭流涕。照他的话说:任何时候,只有咬紧牙关,努力将危难和懦弱踩在脚下,才能看见更加靓丽的风景。

也许,在那个小山村里,稍稍上了年纪的人还隐隐记得,老许家的那个不大爱说话的尕娃,总是那样傻傻地望着远处的山,不知他的心里在想些啥。而今天的许曙明也承认,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早在孩童时代,他就是喜欢望着一座座大山和山巅奔跑的流云,时常会出神,甚至发呆,那些大山和流云,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逐渐产生了一个令大多数山里孩子想都不敢想,或是不曾想过的想法: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靠着这个坚如磐石的信念,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努力、艰辛、磨难后,许曙明终于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并且在中国的大地上坚持业余旅行了40年。

据不完全统计,许曙明坚持旅行中国40年,足迹到达了中国的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到达了200多个地级行政区,行程超过百万公里。累计写下了逾百万字的文稿,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篇。蝉联了两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两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两届“金城文艺奖”,他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当选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15年当选为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并进入兰州市文化名人档案,2016年成为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全国百名签约作家之一。

面对这些散发着醇厚与灵秀气息的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凝聚着智慧和才华的厚重著作,既是许曙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是他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的王家达这样评价:“作家许曙明是一个不对称的人,憨实的仪表与灵秀的文笔不对称;质朴的语言与敏锐的视角不对称;谦卑的心理与自信的步履不对称;随和的性情与执著的耕耘不对称;个人的喜好与从事的职业不对称。”

是的,如果不是与许曙明有过深入的接触和交往,的确很难将这个敦厚憨实的西北汉子与作家、旅行家画上等号。然而,正是通过这诸多的不对称,却让人更加有理由相信许曙明是一个普通却又执著的实诚人。

在与许曙明多年交往的过程中,总令人感到他身上有种朴实,却又引人入胜的东西。他的家里有一张中国地图,仔细看,那上面用醒目的线条清晰地标出了他40年来走过的旅行线路。从祖国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直到祖国的最西端的界碑;从祖国陆路最北面的村落,再到最南边的渔村,都留下了他清晰跋涉的足迹。

朋友相聚,一向话语不多的许曙明也会应大家的盛情,生动地讲起他所经历的天方夜谭般的旅行传奇。尽管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但从他的眼睛里透出的那种异样的目光中,你能感受到那种九死一生的惊险,还有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快乐。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凶险:

在永济,当他孤身一人从五老峰上走下来时,突然被一条胳膊粗的大蛇拦住了去路。那条蛇竖起半截身躯立在他的前面,口中“咝咝”地吐着骇人的舌信。刹那间,他被吓得魂飞魄散。天哪!永济是柳宗元的故里,那条蛇很可能就是柳公曾描述过的那种“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的“异蛇”。要是被它咬一口,哪里还有他的活路?

在伊春,他根据一个当地山民“热心”的指引,只身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看一个“老好看了”的“水泡子”。当他披荆斩棘找到那泓碧绿的湖水后,竟然迷失了方向,险些被一群疯狂的野蜂蜇死,他不顾一切地拼命逃窜,几个小时后才狼狈不堪地折腾了出来。

在宜昌,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他没有赶上第一辆小面包车。当他乘坐第二辆小面包车赶上来时,才知道第一辆车十分钟前掉入了长江……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危难:

在色达,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上,他先是感到手指尖有些发麻,接着手掌、胳膊麻木、冰凉,紧跟着大脑缺氧、精神出现恍惚……危在旦夕,情急之中,是同行的朋友用土方法,将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在龙羊峡,他被一场突然袭来的冰雹打得东倒西歪,一时间分不清南北。危难时刻。一个正在执勤的武警战士紧急请示领导后,让他进军营避险,才躲过了一场灾难。

在白云山,他不小心崴了脚,每走一步都会引发钻心的疼痛,雨雾山中鲜有游人,没有人能帮助他。他只好捡了根木棍当拐杖,一瘸一拐地挪了下来。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失望:

当他千辛万苦上了井冈山时,却因为冰雪天气路滑危险,出于安全考虑,去黄洋界的旅游车停运……

当他带着崇敬之心,千里迢迢赶到嘉兴南湖时,“一大”的纪念船却因年久失修,被拖到船厂去了……

当他几经辗转迂回,终于赶到瞿秋白故居时,却被告知故居正在维修,暂时闭馆……

旅行的路上也充满了温暖:

在靖边,曾有4个素不相识的司机,像接力赛那样将许曙明一段一段送到了统万城——那是由越野车、客货车、农用车、拖拉机组合的特殊接力。每次挡车都成功。捎他的司机没有一个向他伸手要车费。

在川西,一位藏族兄弟让许曙明骑他的马去折多河,当他问那位藏族兄弟“我再不走回头路了,你的马怎么办”时,他说:“你把马放开,它自己会回来的。”

在万盛,一位叫高若次尔的摩梭游客见天已黄昏,行人很难走下龙鳞石林的高山了,便主动说服他的亲戚将许曙明捎到山下,一直送到万盛城区。其实,他也是来做客的,车不是他的,是亲戚的。

旅行的路上又充满了惊奇:

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汇入成涌浪滚滚、波涛汹涌的江河,最后注入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

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遗址,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轰动天下的故事……

一座荒草萋萋,孤独寂寞的墓地下面,长眠着一个曾经顶天立地、奋不顾身的英雄……

旅行的路上还充满了激情:

在狂风暴雪中,他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碑……

顶着炎炎烈日,他拜谒了徐霞客墓地;冒着滂沱大雨,他拜祭了他心目中的偶像余纯顺雕像……

利用一次休假,他日夜兼程,长驱万里,先后到达了北仑河口和鸭绿江口,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南北端……

旅行的路上更充满了欢乐:

有冰清玉洁的雪峰、清澈透亮的湖泊……

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有陶冶情操的启迪,抒发胸臆的感慨……

他就在这种希望、失望,危难、凶险,温暖、诱惑,欢乐、激情的交织中坚持业余旅行了40年。

当有人问他,你走了那么多的地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艰难险阻,难道你就不觉得苦吗?

“苦!当然很苦。”他将话锋一转说道:“一路走来,风餐露宿,身处险境,命悬一线的孤独与无助……谁要说一点不苦,那他说的肯定不是心里话。但和我走出大山、去看外面世界的志向比,这些苦不算什么。”

从他这种不忘初衷,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意志,不难看出,许曙明是一个怀抱理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实在人。其实,作为一个长年坚持走南闯北的旅行家,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乍一看,旅行和旅游有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然而,当你真正踏上旅行之路后,方可真切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质的区别。照许曙明的话说:旅游是快乐的,旅行是艰辛的;旅游是热闹的,旅行是孤独的;旅游基本是安全的,旅行却不能保障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旅游是消遣放松,旅行则是一种不断跋涉,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对一个旅行家的要求,与对一个作家的要求相比,一点都不低,甚至比对一个作家的要求还要高。你只要选择走上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那么,前方等待你的,无疑就是危险、就是孤独、就是艰苦的跋涉,你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甚至要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

许曙明说:“应该说,旅行与写作,都是繁重的个体活动。多长的路,都得自己一步一步去走过去;多高的山,都得自己一步一步去爬上去;多宽的河,都你自己一步一步趟过去。所有的经历和过程,不会有人来代替你,也无法代替。这倒是非常公道,走过去走不过去,都是自己的事情。没走过去,也怨不得别人,不是他人拖了你的后腿。”

千万不要以为许曙明一辈子有很多时间,才去旅行和写作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在金融系统工作,又长期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工作是很繁忙的,他旅行和写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40来,他几乎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旅行上,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去亲近自然。他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就是雷锋说过的钉子精神。靠每年的三周休假,靠一年的几个长假,靠平时的双休日,只要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就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

也千万不要以为许曙明是个多么富有的人,才能去旅行,实际上他靠的是节省,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简陋的旅店,坐最普通的车辆……旅行和写作,并没有影响他的本职工作,他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作风朴实,吃苦耐劳,为人诚恳,处事低调,在本单位干部员工中有良好的口碑,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写作上,他善于细心观察,静心体验,安心写作,写的作品干净、真诚、大气、生动,充满了炽烈的爱心和正能量,在全国金融系统作家群和甘肃省作家群中有较大的影响,由于他在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和群众中的良好声誉,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文联授予“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是甘肃省金融系统的干部员工第一次获得这个称号。同时,他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授予“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他经常对他的朋友讲,我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去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江河是怎么奔腾的,高山是怎么矗立的;看看湖泊有多么清澈,看看大海有多么浩渺,看看草原有多么广袤……

面对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收获,他告诫自己,我所走过的那些路,写出的那些文字,充其量只是跨过了一条小河,后面还有更加深远寥廓的江河湖海。

对许曙明来说,旅行中国的梦才刚刚开始,更长的路还在远方向他招手,因此,他不能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如今,许曙明的想法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明白,也更加直截了当,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能走,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唯有迈开双腿走向更远的远方,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教诲,才能被神奇的山水洗涤身心,净化灵魂。


pc版

追随孩提时代的梦想

——记旅行作家许曙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6-28

□王明雪 成继跃

2017年8月的13日,对于许曙明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从甘肃省委领导同志的手中接过了“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的荣誉证书。

许曙明 中国工商银行兰州分行高级经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业余旅行与写作。

许曙明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个叫侯良店的小山村,那时,他父亲去那里修铁路,母亲随之也跟了过去。许曙明就出生在那里的一孔窑洞里,是房东奶奶接的生。据房东奶奶讲,在许曙明“呱呱”坠落在地的那一刻,他只是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声,就一声……然后,就再也不哭了。后来,当他在窑洞的炕上爬来爬去时,房东奶奶说,别看这个娃娃今天在炕上爬,将来他能走得很远。

两岁时,父亲将他带回了老家——甘肃中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中国内陆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熟悉许曙明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曾遭遇过不少危难时刻,有的甚至是命悬一线,但不论遇到何等的艰难险阻,他都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痛哭流涕。照他的话说:任何时候,只有咬紧牙关,努力将危难和懦弱踩在脚下,才能看见更加靓丽的风景。

也许,在那个小山村里,稍稍上了年纪的人还隐隐记得,老许家的那个不大爱说话的尕娃,总是那样傻傻地望着远处的山,不知他的心里在想些啥。而今天的许曙明也承认,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早在孩童时代,他就是喜欢望着一座座大山和山巅奔跑的流云,时常会出神,甚至发呆,那些大山和流云,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逐渐产生了一个令大多数山里孩子想都不敢想,或是不曾想过的想法: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靠着这个坚如磐石的信念,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努力、艰辛、磨难后,许曙明终于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并且在中国的大地上坚持业余旅行了40年。

据不完全统计,许曙明坚持旅行中国40年,足迹到达了中国的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到达了200多个地级行政区,行程超过百万公里。累计写下了逾百万字的文稿,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篇。蝉联了两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两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两届“金城文艺奖”,他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当选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15年当选为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并进入兰州市文化名人档案,2016年成为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全国百名签约作家之一。

面对这些散发着醇厚与灵秀气息的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凝聚着智慧和才华的厚重著作,既是许曙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是他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的王家达这样评价:“作家许曙明是一个不对称的人,憨实的仪表与灵秀的文笔不对称;质朴的语言与敏锐的视角不对称;谦卑的心理与自信的步履不对称;随和的性情与执著的耕耘不对称;个人的喜好与从事的职业不对称。”

是的,如果不是与许曙明有过深入的接触和交往,的确很难将这个敦厚憨实的西北汉子与作家、旅行家画上等号。然而,正是通过这诸多的不对称,却让人更加有理由相信许曙明是一个普通却又执著的实诚人。

在与许曙明多年交往的过程中,总令人感到他身上有种朴实,却又引人入胜的东西。他的家里有一张中国地图,仔细看,那上面用醒目的线条清晰地标出了他40年来走过的旅行线路。从祖国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直到祖国的最西端的界碑;从祖国陆路最北面的村落,再到最南边的渔村,都留下了他清晰跋涉的足迹。

朋友相聚,一向话语不多的许曙明也会应大家的盛情,生动地讲起他所经历的天方夜谭般的旅行传奇。尽管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但从他的眼睛里透出的那种异样的目光中,你能感受到那种九死一生的惊险,还有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快乐。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凶险:

在永济,当他孤身一人从五老峰上走下来时,突然被一条胳膊粗的大蛇拦住了去路。那条蛇竖起半截身躯立在他的前面,口中“咝咝”地吐着骇人的舌信。刹那间,他被吓得魂飞魄散。天哪!永济是柳宗元的故里,那条蛇很可能就是柳公曾描述过的那种“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的“异蛇”。要是被它咬一口,哪里还有他的活路?

在伊春,他根据一个当地山民“热心”的指引,只身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看一个“老好看了”的“水泡子”。当他披荆斩棘找到那泓碧绿的湖水后,竟然迷失了方向,险些被一群疯狂的野蜂蜇死,他不顾一切地拼命逃窜,几个小时后才狼狈不堪地折腾了出来。

在宜昌,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他没有赶上第一辆小面包车。当他乘坐第二辆小面包车赶上来时,才知道第一辆车十分钟前掉入了长江……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危难:

在色达,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上,他先是感到手指尖有些发麻,接着手掌、胳膊麻木、冰凉,紧跟着大脑缺氧、精神出现恍惚……危在旦夕,情急之中,是同行的朋友用土方法,将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在龙羊峡,他被一场突然袭来的冰雹打得东倒西歪,一时间分不清南北。危难时刻。一个正在执勤的武警战士紧急请示领导后,让他进军营避险,才躲过了一场灾难。

在白云山,他不小心崴了脚,每走一步都会引发钻心的疼痛,雨雾山中鲜有游人,没有人能帮助他。他只好捡了根木棍当拐杖,一瘸一拐地挪了下来。

旅行的路上充满了失望:

当他千辛万苦上了井冈山时,却因为冰雪天气路滑危险,出于安全考虑,去黄洋界的旅游车停运……

当他带着崇敬之心,千里迢迢赶到嘉兴南湖时,“一大”的纪念船却因年久失修,被拖到船厂去了……

当他几经辗转迂回,终于赶到瞿秋白故居时,却被告知故居正在维修,暂时闭馆……

旅行的路上也充满了温暖:

在靖边,曾有4个素不相识的司机,像接力赛那样将许曙明一段一段送到了统万城——那是由越野车、客货车、农用车、拖拉机组合的特殊接力。每次挡车都成功。捎他的司机没有一个向他伸手要车费。

在川西,一位藏族兄弟让许曙明骑他的马去折多河,当他问那位藏族兄弟“我再不走回头路了,你的马怎么办”时,他说:“你把马放开,它自己会回来的。”

在万盛,一位叫高若次尔的摩梭游客见天已黄昏,行人很难走下龙鳞石林的高山了,便主动说服他的亲戚将许曙明捎到山下,一直送到万盛城区。其实,他也是来做客的,车不是他的,是亲戚的。

旅行的路上又充满了惊奇:

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汇入成涌浪滚滚、波涛汹涌的江河,最后注入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

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遗址,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轰动天下的故事……

一座荒草萋萋,孤独寂寞的墓地下面,长眠着一个曾经顶天立地、奋不顾身的英雄……

旅行的路上还充满了激情:

在狂风暴雪中,他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碑……

顶着炎炎烈日,他拜谒了徐霞客墓地;冒着滂沱大雨,他拜祭了他心目中的偶像余纯顺雕像……

利用一次休假,他日夜兼程,长驱万里,先后到达了北仑河口和鸭绿江口,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南北端……

旅行的路上更充满了欢乐:

有冰清玉洁的雪峰、清澈透亮的湖泊……

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有陶冶情操的启迪,抒发胸臆的感慨……

他就在这种希望、失望,危难、凶险,温暖、诱惑,欢乐、激情的交织中坚持业余旅行了40年。

当有人问他,你走了那么多的地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艰难险阻,难道你就不觉得苦吗?

“苦!当然很苦。”他将话锋一转说道:“一路走来,风餐露宿,身处险境,命悬一线的孤独与无助……谁要说一点不苦,那他说的肯定不是心里话。但和我走出大山、去看外面世界的志向比,这些苦不算什么。”

从他这种不忘初衷,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意志,不难看出,许曙明是一个怀抱理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实在人。其实,作为一个长年坚持走南闯北的旅行家,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乍一看,旅行和旅游有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然而,当你真正踏上旅行之路后,方可真切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质的区别。照许曙明的话说:旅游是快乐的,旅行是艰辛的;旅游是热闹的,旅行是孤独的;旅游基本是安全的,旅行却不能保障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旅游是消遣放松,旅行则是一种不断跋涉,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对一个旅行家的要求,与对一个作家的要求相比,一点都不低,甚至比对一个作家的要求还要高。你只要选择走上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那么,前方等待你的,无疑就是危险、就是孤独、就是艰苦的跋涉,你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甚至要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

许曙明说:“应该说,旅行与写作,都是繁重的个体活动。多长的路,都得自己一步一步去走过去;多高的山,都得自己一步一步去爬上去;多宽的河,都你自己一步一步趟过去。所有的经历和过程,不会有人来代替你,也无法代替。这倒是非常公道,走过去走不过去,都是自己的事情。没走过去,也怨不得别人,不是他人拖了你的后腿。”

千万不要以为许曙明一辈子有很多时间,才去旅行和写作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在金融系统工作,又长期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工作是很繁忙的,他旅行和写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40来,他几乎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旅行上,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去亲近自然。他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就是雷锋说过的钉子精神。靠每年的三周休假,靠一年的几个长假,靠平时的双休日,只要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就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

也千万不要以为许曙明是个多么富有的人,才能去旅行,实际上他靠的是节省,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简陋的旅店,坐最普通的车辆……旅行和写作,并没有影响他的本职工作,他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作风朴实,吃苦耐劳,为人诚恳,处事低调,在本单位干部员工中有良好的口碑,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写作上,他善于细心观察,静心体验,安心写作,写的作品干净、真诚、大气、生动,充满了炽烈的爱心和正能量,在全国金融系统作家群和甘肃省作家群中有较大的影响,由于他在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和群众中的良好声誉,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文联授予“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是甘肃省金融系统的干部员工第一次获得这个称号。同时,他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授予“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他经常对他的朋友讲,我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去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江河是怎么奔腾的,高山是怎么矗立的;看看湖泊有多么清澈,看看大海有多么浩渺,看看草原有多么广袤……

面对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收获,他告诫自己,我所走过的那些路,写出的那些文字,充其量只是跨过了一条小河,后面还有更加深远寥廓的江河湖海。

对许曙明来说,旅行中国的梦才刚刚开始,更长的路还在远方向他招手,因此,他不能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如今,许曙明的想法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明白,也更加直截了当,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能走,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唯有迈开双腿走向更远的远方,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教诲,才能被神奇的山水洗涤身心,净化灵魂。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