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若荷:金融文学有待发现与扶持

发布时间:2019-06-14 11:09:2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乡村留驻心田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文学写作的?

若荷:每个人开始写作,想来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我也不外乎这两种情况。我从开始写作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在文学方面我可能是个幸运儿,虽然从小就喜欢写日记、上语文课,写完作文之后受到老师的表扬,拿我的作文在她所带的班里当范文读。可那时我真的喜欢画画,因为最早阅读的书是母亲给我买的连环画,是它我启蒙了年幼的我。连环画上的人物我很小就开始临摹了,所以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画画,已经明确的目标是报考美术学院。

上初中的时候我参加过美术学习班,后来母亲还给我找了美术教师教我画画,但是一场大病让我失去报考美院的机会,在家养病期间除了补习课本,就是读书打发时间,只要学校图书室里能借到的,我都让母亲帮我借来读。读过封面残缺的《红旗谱》《红岩》《秋海棠》。读书养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以致后来离家学习、工作,每周必去一次图书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史籍、外国名著我都曾经借阅过,如《西游记》《水浒全传》《石头记》《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诗经》《楚辞》《全唐诗》《乐府诗集》《宋史》《明史》《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飘》《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

不过几年,我又迎来一场大病,这场病直接把我送进了医院,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我以前的身体是多病多灾的,多病多灾的人往往多愁善感,住院的日子便涂涂写写,这是唯一排遣心头苦闷忧伤的方式就是写作,曾经为完成一首诗苦思冥想,不久后我的诗歌和散文就顺利发表,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用稿信,看到老师们在信中对我的作品有较高的评价时,就有了动力和信心。有了这些鼓励,病好之后我更是废寝忘食地写稿、誊稿,好像有许多的语言想要通过笔端流淌,向世界宣告我的不不甘平凡的人生。那时写作,心里想的不是什么名利,一切都是为了写出高质量作品,达到发表的水平。80年代我们接触到的报纸并不多,可能订阅的杂志真不少,每年年底我都从当年的订报册上翻找出几家文学杂志的数据代码,用省吃俭用节省的钱订阅杂志。后来发表的多了,除了作品,名利之类就更看不上,默默工作、默默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之后读书、写作,周而复始。眼下有这么好的写作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悟生活,踏实创作?比起三十多年前我们的写作环境,真的是已经天翻地覆了。

记者:您写作的主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主题?

若荷:我写作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是乡村,乡村的物事和乡村的人物,我生活在离乡村不远的地方,每到周末我都要到乡村里转转,感受季节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在我的眼里,我的乡村是一个多变的风景,是一幅中国社会农村一步步趋于美好的图景,是我写作的源泉。由于家庭特殊的原因,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农村,那时我的父亲是乡镇干部,母亲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从小我就和乡下的孩子在一起上学读书,一起游戏,与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见证过他们当中家庭的幸福和苦难,也见证过他们的欢乐和忧伤。

18岁那年我随父母离开了那个小小的村庄,从此带走了我与乡村有关的美好的记忆,那个小小的村庄养育了我,它的美丽的土地上留下过我生命里趔趄的身影和大小的脚印,我没有理由先于我的18年乡村生活,去写我远及童年、青年时期的文学作品。每当心有灵感,匆忙着笔的时候,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乡村生活和经历,它们是我童年里透着香的泥土,闪着光的河流,生着叶的花枝,是我摔过跤的人生和获过奖的考卷。我的第一篇发表在《中华散文》杂志上的散文是写乡村物事童年玩伴的,第一首诗歌是写乡村温暖和乡村风情的,每一个篇章都是我对以往生活的记录,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一路顺利地走来,成了作家,作品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200多万字,出版7部散文集。2006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9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201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只是有一点很是遗憾——我不懂农活,没有真正的在乡间劳作过。我唯一的一次劳动是在一个红色的六月,十四岁的我被父亲推到一位大队干部面前,让他把我随便扔到哪个小队,跟着村民收麦子。在那里,我学会了打腰子,扎捆子,还学会了担麦子。那年的六月骄阳似火,我们几个年龄不大的女娃每天坐着队里的拖拉机赶到大田,干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麦芒刺得身上起红疙瘩。我坚持下来,整整一个麦季,没耽误一天。只因那是父亲的命令。父亲曾经是个军人,经历过战争年代残酷战争的他,一向威严。

金融文学高度待提升

记者:您对金融界整体文学水准有怎样的评点?

若荷:“金融文学”这个词,首先我认为应该先有金融工作的作家,才有金融文学。每一个领域的人才都有良优差异,写作者也不例外,如果用整体水平来衡量金融文学的话,还有待发现与扶持。

从我的经历看,金融作家一般在单位不受鼓励,也就少了写作的动力。2010年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我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一员,非常突然地一下结识了那么多金融界作家,再看他们的作品,更是令人惊讶,一部部作品获奖,一篇篇散文、诗歌被文学大刊转载。就像我们金融作家协会主席阎雪君先生,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作品2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原上草》《桃花红杏花白》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近期,阎雪君主席第五部长篇小说《性命攸关》在《中国作家》发表,更是成为我们金融作家们的骄傲。还有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龚文宣先生,他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金潮》《萌芽》《金融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万字,代表作有诗歌《太阳河》、散文《读海》和中长篇小说《河与海的交汇处》《蓝色经纬》等,在年轻的金融作家对文学还处于懵懂的时期,他们已然成为大家名家了。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之后,发挥它的职能和凝聚力,不断推出各种文学培训、文学讲座和文学奖评活动,金融界的作家们就像找到了组织,作家的创作热情被一度激发,创作出了大量与金融工作有关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家有就职于各金融单位的陈绍龙、王张应、朱晔、苏北、牟丕志、王炜炜、甘绍群、祁海涛、许曙明、白来勤、胡玉明、王照杰、王国政等,我熟悉他们,是因为几位作家与我同时在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中获奖,他们的作品在当地乃至全国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会员被金融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加入各级作协,他们是金融文学和金融作家的优秀代表。

相信在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下指导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文学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学养。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与更多的与金融有关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而出,领军这个强大的突显金融风云和金融历史的文学阵地,开创出一个金融文学的新时代。

记者:金融界文学写作者他们的写作呈现哪些特点?

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后来调入金融部门工作,身边也有文学爱好者,但由于工作繁忙,他们只能把这个当作业余爱好。他们都是优秀的金融人才,有的大学毕业就从事了金融工作,对金融工作了如指掌,这对他们的写作起到很大帮助。我身边的几位同事,每天除了勤恳工作,还喜欢读书,书店里买一大摞,还要从电脑上打印出来争相阅读。传阅到我的桌上,我才知道这么多人喜欢文学,当然也可能喜欢写作。只是他们更多的时间用来写工作总结,忙于写宣传报道和典型材料。他们的文字功底很好,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去写,还没达到对文学创作那么的执著。如果说写作特点,我认为还是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局限在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阅读面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品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有些女作家,喜欢抒发小情感,文字里留有金融白领们优越的生活状态,倘若有对事物的感观、思想、价值观等偏颇的意识形态,那他们的作品就难免分量太轻,写作目标就太渺小了,这些意识形态限制了她们的创作思想。

文学创作需要取材于基层民众内容,需要大量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只有端正态度,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心怀善良与悲悯,拥有一颗坚定的走向文学创作的心,才能写出内容坚实厚重的文学作品,如若不,难以进入规律的勤奋的文学创作状态。

文学无界 写作无界

记者:您认为金融界的写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若荷:我们大家都知道,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是一种特殊的记录与传播方式,它像我们无法定义的幸福,在蕴含了深远、平凡但也长久的意义的作品中,读到山重水复之处总是怦然心动。好的文学作品会。金融作家们要想提升自己,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多向身边的作家学习,不怕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挑剔,不要急功近利。多阅读经典作品,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知识,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掌握文学技巧。多体验生活,积蓄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故事,有内容,不重复,这样的作品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学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源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挚的、真实的、深刻的、感人的,使人过目难忘。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那么简单,更不是名利,金融作家一定要抛开名利思想,多接触不同的话题,一个好的作家需要不断的接触不同的话题,更新作品的内容。

记者:金融文坛上一些重要活动有哪些您认为特别有价值?

若荷:金融文坛近年推出的文学讲座、文学创作培训,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以及作品评奖、创作采风等等各种文学方面的交流,都有助于金融作家们文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推动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讲座活动,根据作家创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邀请有经验的作家,采取授课、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或编创互动,为金融作家量身打造突出文学特色的课研内容,深入生活,力求成效,引导和鼓励作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利用各种文学阵地,拓宽文学作品的发表、评奖渠道,这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创作动力,值得大力开展、提倡。

记者:您有哪些心里话特别想对金融界的写作者说?

若荷:作为写作者,我们要心怀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利用我们手中的笔,来纪录我们多彩的生活,向社会展示我们金融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和风貌,为塑造金融事业的新形象而发挥我们的作用。文学是无界的,写作也是无界的,作为金融界的写作者,我们还要走向社会,写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再现他们的苦恼与欢乐,任何真实感人的情节,都是能够深入人的灵魂的。

我们要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培养和挖掘呈现生活的能力,秉持信念,追逐梦想,摒弃浮躁,踏实前行,为构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勤奋创作,让金融作家笔下的作品,永葆鲜活的精神魅力。

人物素描: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现供职于山东省蒙阴县农商行。


pc版

若荷:金融文学有待发现与扶持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6-14

□记者 方磊

乡村留驻心田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文学写作的?

若荷:每个人开始写作,想来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我也不外乎这两种情况。我从开始写作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在文学方面我可能是个幸运儿,虽然从小就喜欢写日记、上语文课,写完作文之后受到老师的表扬,拿我的作文在她所带的班里当范文读。可那时我真的喜欢画画,因为最早阅读的书是母亲给我买的连环画,是它我启蒙了年幼的我。连环画上的人物我很小就开始临摹了,所以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画画,已经明确的目标是报考美术学院。

上初中的时候我参加过美术学习班,后来母亲还给我找了美术教师教我画画,但是一场大病让我失去报考美院的机会,在家养病期间除了补习课本,就是读书打发时间,只要学校图书室里能借到的,我都让母亲帮我借来读。读过封面残缺的《红旗谱》《红岩》《秋海棠》。读书养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以致后来离家学习、工作,每周必去一次图书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史籍、外国名著我都曾经借阅过,如《西游记》《水浒全传》《石头记》《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诗经》《楚辞》《全唐诗》《乐府诗集》《宋史》《明史》《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飘》《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

不过几年,我又迎来一场大病,这场病直接把我送进了医院,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我以前的身体是多病多灾的,多病多灾的人往往多愁善感,住院的日子便涂涂写写,这是唯一排遣心头苦闷忧伤的方式就是写作,曾经为完成一首诗苦思冥想,不久后我的诗歌和散文就顺利发表,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用稿信,看到老师们在信中对我的作品有较高的评价时,就有了动力和信心。有了这些鼓励,病好之后我更是废寝忘食地写稿、誊稿,好像有许多的语言想要通过笔端流淌,向世界宣告我的不不甘平凡的人生。那时写作,心里想的不是什么名利,一切都是为了写出高质量作品,达到发表的水平。80年代我们接触到的报纸并不多,可能订阅的杂志真不少,每年年底我都从当年的订报册上翻找出几家文学杂志的数据代码,用省吃俭用节省的钱订阅杂志。后来发表的多了,除了作品,名利之类就更看不上,默默工作、默默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之后读书、写作,周而复始。眼下有这么好的写作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悟生活,踏实创作?比起三十多年前我们的写作环境,真的是已经天翻地覆了。

记者:您写作的主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主题?

若荷:我写作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是乡村,乡村的物事和乡村的人物,我生活在离乡村不远的地方,每到周末我都要到乡村里转转,感受季节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在我的眼里,我的乡村是一个多变的风景,是一幅中国社会农村一步步趋于美好的图景,是我写作的源泉。由于家庭特殊的原因,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农村,那时我的父亲是乡镇干部,母亲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从小我就和乡下的孩子在一起上学读书,一起游戏,与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见证过他们当中家庭的幸福和苦难,也见证过他们的欢乐和忧伤。

18岁那年我随父母离开了那个小小的村庄,从此带走了我与乡村有关的美好的记忆,那个小小的村庄养育了我,它的美丽的土地上留下过我生命里趔趄的身影和大小的脚印,我没有理由先于我的18年乡村生活,去写我远及童年、青年时期的文学作品。每当心有灵感,匆忙着笔的时候,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乡村生活和经历,它们是我童年里透着香的泥土,闪着光的河流,生着叶的花枝,是我摔过跤的人生和获过奖的考卷。我的第一篇发表在《中华散文》杂志上的散文是写乡村物事童年玩伴的,第一首诗歌是写乡村温暖和乡村风情的,每一个篇章都是我对以往生活的记录,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一路顺利地走来,成了作家,作品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200多万字,出版7部散文集。2006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9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201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只是有一点很是遗憾——我不懂农活,没有真正的在乡间劳作过。我唯一的一次劳动是在一个红色的六月,十四岁的我被父亲推到一位大队干部面前,让他把我随便扔到哪个小队,跟着村民收麦子。在那里,我学会了打腰子,扎捆子,还学会了担麦子。那年的六月骄阳似火,我们几个年龄不大的女娃每天坐着队里的拖拉机赶到大田,干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麦芒刺得身上起红疙瘩。我坚持下来,整整一个麦季,没耽误一天。只因那是父亲的命令。父亲曾经是个军人,经历过战争年代残酷战争的他,一向威严。

金融文学高度待提升

记者:您对金融界整体文学水准有怎样的评点?

若荷:“金融文学”这个词,首先我认为应该先有金融工作的作家,才有金融文学。每一个领域的人才都有良优差异,写作者也不例外,如果用整体水平来衡量金融文学的话,还有待发现与扶持。

从我的经历看,金融作家一般在单位不受鼓励,也就少了写作的动力。2010年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我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一员,非常突然地一下结识了那么多金融界作家,再看他们的作品,更是令人惊讶,一部部作品获奖,一篇篇散文、诗歌被文学大刊转载。就像我们金融作家协会主席阎雪君先生,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作品2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原上草》《桃花红杏花白》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近期,阎雪君主席第五部长篇小说《性命攸关》在《中国作家》发表,更是成为我们金融作家们的骄傲。还有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龚文宣先生,他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金潮》《萌芽》《金融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万字,代表作有诗歌《太阳河》、散文《读海》和中长篇小说《河与海的交汇处》《蓝色经纬》等,在年轻的金融作家对文学还处于懵懂的时期,他们已然成为大家名家了。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之后,发挥它的职能和凝聚力,不断推出各种文学培训、文学讲座和文学奖评活动,金融界的作家们就像找到了组织,作家的创作热情被一度激发,创作出了大量与金融工作有关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家有就职于各金融单位的陈绍龙、王张应、朱晔、苏北、牟丕志、王炜炜、甘绍群、祁海涛、许曙明、白来勤、胡玉明、王照杰、王国政等,我熟悉他们,是因为几位作家与我同时在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中获奖,他们的作品在当地乃至全国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会员被金融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加入各级作协,他们是金融文学和金融作家的优秀代表。

相信在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下指导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文学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学养。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与更多的与金融有关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而出,领军这个强大的突显金融风云和金融历史的文学阵地,开创出一个金融文学的新时代。

记者:金融界文学写作者他们的写作呈现哪些特点?

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后来调入金融部门工作,身边也有文学爱好者,但由于工作繁忙,他们只能把这个当作业余爱好。他们都是优秀的金融人才,有的大学毕业就从事了金融工作,对金融工作了如指掌,这对他们的写作起到很大帮助。我身边的几位同事,每天除了勤恳工作,还喜欢读书,书店里买一大摞,还要从电脑上打印出来争相阅读。传阅到我的桌上,我才知道这么多人喜欢文学,当然也可能喜欢写作。只是他们更多的时间用来写工作总结,忙于写宣传报道和典型材料。他们的文字功底很好,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去写,还没达到对文学创作那么的执著。如果说写作特点,我认为还是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局限在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阅读面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品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有些女作家,喜欢抒发小情感,文字里留有金融白领们优越的生活状态,倘若有对事物的感观、思想、价值观等偏颇的意识形态,那他们的作品就难免分量太轻,写作目标就太渺小了,这些意识形态限制了她们的创作思想。

文学创作需要取材于基层民众内容,需要大量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只有端正态度,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心怀善良与悲悯,拥有一颗坚定的走向文学创作的心,才能写出内容坚实厚重的文学作品,如若不,难以进入规律的勤奋的文学创作状态。

文学无界 写作无界

记者:您认为金融界的写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若荷:我们大家都知道,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是一种特殊的记录与传播方式,它像我们无法定义的幸福,在蕴含了深远、平凡但也长久的意义的作品中,读到山重水复之处总是怦然心动。好的文学作品会。金融作家们要想提升自己,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多向身边的作家学习,不怕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挑剔,不要急功近利。多阅读经典作品,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知识,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掌握文学技巧。多体验生活,积蓄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故事,有内容,不重复,这样的作品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学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源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挚的、真实的、深刻的、感人的,使人过目难忘。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那么简单,更不是名利,金融作家一定要抛开名利思想,多接触不同的话题,一个好的作家需要不断的接触不同的话题,更新作品的内容。

记者:金融文坛上一些重要活动有哪些您认为特别有价值?

若荷:金融文坛近年推出的文学讲座、文学创作培训,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以及作品评奖、创作采风等等各种文学方面的交流,都有助于金融作家们文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推动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讲座活动,根据作家创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邀请有经验的作家,采取授课、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或编创互动,为金融作家量身打造突出文学特色的课研内容,深入生活,力求成效,引导和鼓励作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利用各种文学阵地,拓宽文学作品的发表、评奖渠道,这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创作动力,值得大力开展、提倡。

记者:您有哪些心里话特别想对金融界的写作者说?

若荷:作为写作者,我们要心怀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利用我们手中的笔,来纪录我们多彩的生活,向社会展示我们金融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和风貌,为塑造金融事业的新形象而发挥我们的作用。文学是无界的,写作也是无界的,作为金融界的写作者,我们还要走向社会,写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再现他们的苦恼与欢乐,任何真实感人的情节,都是能够深入人的灵魂的。

我们要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培养和挖掘呈现生活的能力,秉持信念,追逐梦想,摒弃浮躁,踏实前行,为构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勤奋创作,让金融作家笔下的作品,永葆鲜活的精神魅力。

人物素描: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现供职于山东省蒙阴县农商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