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苏扬:文学抵达人性与本源

发布时间:2019-03-29 09:18:0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苏扬,本名韩芝萍,供职于江苏扬州农村商业银行,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一部、散文诗集两部。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首届中国金融文学理论研究最佳论文奖,首届丝路金融文学奖,2017年度、2018年度江苏省基层文学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作协)。


苏扬

文学反映时代与人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文学写作的?

苏扬:我出生于扬州水乡,父亲在农村信用社工作,母亲每天都在田间劳动。农村农活多,家务活也多,我放学回来就是割草喂猪、烧水煮饭,没啥娱乐。晚上全家吃过饭后,我把碗筷收拾到厨房,为了打发无聊,一边刷锅洗碗一边唱歌,歌词是我自己即兴编的,父母和哥哥经常在堂屋取笑我,所以,我出了厨房,就不唱了。父母以为我喜欢唱歌,干脆把每天刷锅洗碗的事都交给我。

上学是个形式,家里没有图书可以滋养我,奶奶和母亲喜爱听扬州评话《武松打虎》、《杨家将》、《岳飞传》,但她们有时回来晚,会错过播放时间,我就自告奋勇地取代收音机说书,还把第二天的下回分解提前预播。她们惊讶得很,奇怪小丫头竟然会编故事,而且编得头头是道,说得绘声绘色。

母亲大概看我与周围的孩子不太一样,总说我胡思乱想,并不在意我的兴趣。初中阶段,我是班级数学课代表,但我的语文成绩更好,古文没等老师教完就会背诵,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拿到高年级的课堂上朗读。平时语文测试我都是第一个交卷,老师当场批改,将我的试卷作为样卷,放学后就把全班语文试卷交给我带回家批改,所以,同学们给我起了个绰号“二等老师”。

高一新学期,我到了一个新学校,凭着一篇竞选作文当选学生会副主席,负责策划学校黑板报,充分发挥了我的特长。走上社会后,我依从父母进了金融系统,被调到一个乡镇信用社,即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整天跟算盘账本打交道,从没想过做什么作家。直到后来我买了电脑,在网上结交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文学视野打开,这才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记者:您写作的主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主题?

苏扬:写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地域性,但不会有固定界限。一般情况下,我比较关注社会、文化、民生、历史、人性,我以为这是作家的自觉行为。比如,我生活在扬州,扬州是个名闻遐迩的运河城市和雕版印刷之乡,我当然会关注运河文化主题和非遗文化主题,并会研究扬州史志、文化元素、历史渊源、风俗人情等等,建立自己的文学基地。

我从鲁院学习回来后,开始写雕版印刷主题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做了大量采访。我也是一个散文诗领域的跋涉者,喜欢在高远辽阔的空间构筑我的文学世界,享受美的意境与灵魂的自由。当然,作为金融作家,我会对金融事件特别敏感,金融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调控手段,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国际贸易、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金融主题也是我今后的创作方向,目前已完成一个中篇小说的初稿。

记者:您觉得文学对于金融人有哪些特别的意义?

苏扬: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邓小平曾经讲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精辟地点明了金融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金融如果一部机车的发动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文学是研究、记述、表达、挖掘和展现人的一门学问。一方面,金融文学创作反映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时代中的金融人。一定程度上,金融是个在外人看来比较神秘、更是技术专业的行业,金融人是个特殊的群体。

几十年来,描写金融生活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将金融和金融人当做非正面人物来塑造吧。原因是没有金融经历的作家很难写出有深度的金融作品的。金融作家有必要扛起这个责任,揭开金融神秘面纱,向社会展现金融行业为国家发展的奉献精神,描摹真实的金融人的生活,既是丰富而生动的表达,也是对金融历史最形象的诠释。另一方面,增强金融人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通过文学作品,向公众记述金融人的价值,增强自豪感、自信意识,反过来,作用于金融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文化自信,包含这个时代的缩影和金融人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金融画卷和金融人的风景线。再一方面,优秀的金融题材文学作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传达金融人的憧憬和追求,凝聚金融人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对金融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你通过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生活工作行业的价值,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文学对于金融人,既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积攒,也是智慧和感情的蕴蓄,更是能量爆发前的储存。

文学作品超过任何宣传资料

记者:金融界文学写作者他们的写作呈现哪些特点?

苏扬:中国金融文联和金融作协鼓励金融人写金融事。金融界文学写作者一般在他们比较熟悉的职场故事、情感生活中加入金融内容,或者通过金融历史、金融人物加入生活故事,或者直接描写他们自己的金融人生。其中,金融题材小说、金融题材报告文学、金融题材影视剧已成为中国金融文学的重要支柱。

中国金融文学作品反映中国金融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和一代代金融人的人生悲欢,以及金融作家队伍的成长过程。当前,金融界文学写作者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以阎雪君、龚文宣等为代表的金融作家领军人物除了业余时间坚持创作,更多的精力是用在扶持金融文学新人,培养金融作协会员,推广金融文学作品,体现了薪火相传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精神。

“新生代”的金融作家起点较高,表现出很强的写作实力,有的已在中国文坛初露峥嵘,他们的作品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及对现实生存的拷问和超越,正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中国当代金融文学在金蓓绽放的背后,也隐藏着迷惘与无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作品数量每年增多,但真正符合金融文学特征的优秀作品少。还有的作品只图出手快,支撑不起金融文学大厦。

2017年8月,中国金融作协在京主办了中国金融文学创作培训暨金融文学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80多名金融文学理论研究者、金融作协会员及文学创作骨干参加了会议。我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中国当代金融文学的微观探究》,经过无记名投票,《中国当代金融文学的微观探究》荣获“首届中国金融文学理论研究最佳论文奖”。

记者:您如何看待保险以及银行类的主题写作?

苏扬:金融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我已经提到,金融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保险及银行关系到各企业、各单位的存亡和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是体现民生的重要窗口,直接反映金融经济、融资体制、风险调控与社会矛盾,所以,保险以及银行类的主题是金融文学的沃土。

众所周知,由于一些金融单位和保险员采用不正当营销手段,导致保险在民间的口碑不太好,并且官司不断。如何让保险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我以为金融文学作品超过任何保险宣传资料,能让普通大众更容易了解并接受。但选择这样的主题,作家首先要有悲悯情怀和职业操守。

记者:您认为金融界的写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苏扬:金融界的写作者要想提升自己,最好还是走出去。我们既要关注身边的金融人与金融事,又要把目光延伸到行业外的空间,文学作品说到底比的是艺术高度、思想高度和精神高度,我们的写作不能太狭隘。

具体地说,金融小说要避免题材撞车、故事撞车、感情撞车,避免华而不实、篇幅冗长、虚张声势、异想天开,避免概念化、模式化、职场化;金融报告文学作品要避免一味歌功颂德,不要把“主旋律”写成汇报材料,不要把文学作品变成“政绩”宣传;散文要跳出鸡汤文和小情绪文,诗歌要接地气、有生活。金融文学作品要有金融元素和文学元素,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拷问。

我以为金融界的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熟悉人情,观照人性,探索本源,才能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金融文学作品。

差距与希望

记者:金融文坛上一些重要活动有哪些您认为特别有价值?

苏扬:中国金融作协成立以来,特别重视加强金融文学创作队伍的建设,每年举办金融作家培训班、学习班以及重大的文学活动。培训力度也逐年加大,邀请的都是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评论家、主编或金融系统有较高文学成就的作家来给会员授课,有的还是中国作协领导。通过这些文学活动,金融作家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找到了问题,发现了差距,无论是对于创作还是工作生活,均受益无穷。

我额外要说的是地方金融作协每年也举办类似的文学活动,中国金融作协领导人都会亲自参加,使得不能进京的基层金融界写作者也得到正规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基层金融界写作者的自信心,这样的措施有利于提高金融作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年一届的中国金融文学奖、中国金融文学新作奖评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金融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坛的关注,这使中国金融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金融作家必然更有自信。

记者:您有哪些心里话特别想对金融界的写作者说?

苏扬:一个有追求有经验的写作者,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大于书写,思考大于表达。金融界的写作者要多读中外文学经典,扎实提高语言基础和叙事能力,既要谦逊、勤奋,又要乐观、自信。

写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成名成家,要拒绝名利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作品不要自己认为好,要让别人看得舒服,让读者喜爱。好作品都讲究美学,注重语言、细节、节奏和结构。

繁荣金融文学,创造金融文学精品,向社会展示金融人的精神风貌已是当代金融作家的共同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