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关于长护险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30 10:22:28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王小波

上海、湖北、新疆等地的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近期召开的“两会”上都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议题,呼吁建立健全更为完善、覆盖面更广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可以看出长护险已经引起了更高、更广层次的关注。

也有政府机关及社会人士建议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增加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选项——长期护理保险,并向全社会铺开,以为失能老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并借此未雨绸缪,通过更早开展规划以应对“迟早”都要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副产品:高额的养老费用支出。

从目前在国内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在实行方式上基本上都是设立资金池,向符合标准参与长护险的老年人给予直接的资金补贴以减轻家庭负担,从包括政府、养老机构、媒体等多方反馈情况显示长护险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民众评价也普遍较高。

目前国内多地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险,由相关政府部门解决资金来源,参与长护险直接被称为“享受长护险待遇”,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社会养老机构直接参与,服务属性也非常强。

这种带有明显社会福利待遇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显然会受到很多有需求的民众欢迎,也能解决部分家庭负担过重的问题,但要全面铺开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且能够长期享受长期护理待遇还需要解决不少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资金来源,以及社会公平、服务质量等问题。

资金来源可能是政府部门推行长护险全面覆盖第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在全国最早试点长护险的青岛,其职工护理保险资金主要通过医保基金划拨、医保个人账户代扣、财政补贴甚至捐赠等多元化渠道筹集,广州则是直接从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个人和单位暂不缴费,南通也是多元化筹资,包括个人和医保基金、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依赖度不是太高,其他试点地市筹资来源大同小异。

根据资金支撑能力,目前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每个城市对参与长护险的失能老人补贴方式都不尽相同,操作的便利程度也有差异,根据当地经济水平、财政状况、社保开支等情况不同补贴额度也差异甚大。如广州市为尽量做的稳妥、将“好事做好”,结合当地经济水平、社保支出等实际情况,选定了现行的在职工医保人群中进行试点并给予了较高补贴额度的方式(生活照护最高超3000元/月、医疗照护12000元/年),而青岛、上海等地则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全部纳入,覆盖面更广,但补贴额度更低(生活照护最高1350元/月、医疗照护最好2500元/年)。

目前各地试点长护险资金池尚未出现缺口的情况,但随着参保人群的扩大、费用的不断提升,长护险基金的资金池能够实现正循环还需要实现资金来源的可持续和多元化。

从记者在多方采访中的感受,长护险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公平性,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南通市实现了全民、全年龄段全覆盖,广州市目前仅覆盖了参加职工医保的高龄人群,居民医保人群尚未覆盖,“在某些地方造成了一些心理不平衡”,一位养老院院长认为这种情况给养老院管理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虽然长护险仅在试点阶段,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要全面推开,未来更加公平的全覆盖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外,服务质量也是未来的一个痛点。护工短缺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由于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待遇和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养老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也在一方面导致了养老护理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偏低。据了解,目前养老机构护工职业技能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学历占比达80%,直接制约了养老护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如长护险全面铺开,目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会显现。

实现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赖于训练有素的护工,广州医保局副局长潘惠娟告诉记者他们正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业务服务、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以期将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规范、服务内涵及服务标准予以标准化并全面推广,实现更统一的高标准服务并降低对长护定点机构的监管风险。

如果确立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建立了更为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标准及监督管理机制,长护险可能离在全国全面实施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