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医学人才紧缺难题新解法

发布时间:2018-12-26 11:48:0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医学人才紧缺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各地关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人才培养将得到全面加强,护理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要协调发展。

白衣天使为何不受青睐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曾对全国多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明确表示愿意让自己孩子学医的仅占受访医生总数的13%。

救死扶伤,受人尊重的医生行业不受青睐,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医学专业不受青睐,主要是因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教育资源仍相对缺乏。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较之国际一流尚有差距。在2017年5月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学科排名中,我国临床医学最高仅排在世界第154位。正所谓“花香引蝶至”,只有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着力提高医学院的师资水平和学术能力,苦练内功,造就一流的学习和学术环境,凝练优秀办学实力,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薪酬水平,是人们在进行专业选择时的决定性因素。学得苦、学得累、毕业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医患关系紧张等职业现状使得不少人望而却步。尽管内心对医生的行业充满尊重,但从现实因素考量,最终还是忍痛放弃的,不在少数。而从这个角度说,当下正在推进的医教协同改革的关键就在出口部分,要在人事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医生从业环境等方面下大力气,改善执业环境,提高医疗从业者的尊严感和获得感。

北京发力培养医学人才

北京市此次就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新的引导。

《方案》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医学专业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将较为完备,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为引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主体、定向医学生培养为补充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同时,北京市将逐步建立“5+3+X”连续统一的临床医生培养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自主培训人员为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培训。采取定向培养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涉农地区培养医学专业紧缺人才。

《方案》明确,合理确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分配向高危岗位、创新岗位、高劳动强度和农村偏远地区岗位倾斜。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分配机制,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等临床紧缺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落实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

据了解,北京将建立北京市医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用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医学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优化院校专业布局。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行医学教育经费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考核奖惩,将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