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发布时间:2018-12-07 11:27:0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编著:庄申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8年6月

定价:168元

□陈华文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和文化土壤。在中国,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彰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这些年来,人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艺术,就是因为透过这扇窗户,能够审视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生活日常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紧密相关。《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全三卷)对于了解中国艺术的浩瀚气象,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从文化的维度认识艺术

本书作者庄申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史家,家学深厚,其父为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庄严。庄申少年时期曾随父辈们见证原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青年时期先求学于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后专攻中国艺术史,并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中年时期在香港大学任教22年,且是该校艺术系的创始人。

本书没有采用生涩的学术语言和严谨的理论逻辑框架,而是用温情的汉语言,以历史朝代为序,由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起笔,止于清代“唾壶”(痰盂)的演变。尽管是由一篇篇艺术随笔组成,但并不意味着作者不表达其理论观点:美的存在抽象而不具体,艺术则必须依附某种具体事物而存在。而艺术的存在,形式上与文学、宗教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本书“自序”中,作者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然而,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被古代学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因为各个门类的艺术不像在西方那样具有同等的地方,而是等级高低不同,诗文最高,其次是绘画与书法,再次是建筑和雕塑等等。

虽然中国没有一部类似黑格尔《美学》那样统一论述各个门类艺术的著作,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岁月的长河里,各个门类的艺术一方面发挥着自身和特殊功能,另一方面遵循中国文化的总体要求,展示各自的风采,均达到了辉煌的高度。

中国古代器物之美

《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一书中,用相当的篇幅论述古代器物之美。如史前的彩陶、商周的尊鼎、战国的玉、汉代的炉、隋朝的陶罐、唐代的酒器、宋的水纹瓶、明清的家具,以及其他杂件。通常艺术史常被疏忽的这些领域,却在书中光彩熠熠。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器物,不同器物的装饰,能告诉人们它所产生的时代,还能破解古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心态。古代器物当中,青铜器的地位格外明显。中国先祖们学会铸造和利用青铜器,意味着历史彻底告别了石器时代,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器的使用兴盛期处于夏商两代至春秋后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起点阶段,而就是这“学步”的童年,青铜艺术竟然绚丽绽放,这在今天看来也不可思议。青铜器物中,很多都是栩栩如生的大象、犀牛造型,且多数出土于北方。庄申追问:为什么大象、犀牛造型的青铜器出土北方?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古代北方水草繁盛、环境良好,有大型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是随着北方生态持续破坏后,大象只能逐步“南下”。书中列举的“子母象尊”青铜图,两头一大一小的象,不光是形态逼真,还憨态可掬。3000年前的匠人们,若未见过真实的大象和犀牛,再灵巧的双手,也无法创造如此精湛的艺术品。

林林总总的器物中,玉器颇为突出。玉的特性是坚利和温润,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阳刚和阴柔”之内涵不谋而合。玉器承载着伦理,是人格的隐喻。庄申在谈论玉器艺术时,从民俗学的角度抛出一些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影视中,我们见过古代男子佩玉威风凛凛的样子,其实这都是假想。怎样佩玉、佩戴身体的某个部位,学界一直都众说纷纭。庄申在《战国时代的佩玉》一文中认为,战国时代男子佩玉,不仅仅是一件玉环,而是一整套,分别由壁、珩、冲、牙这四种玉器和一些石球共同组成。将这些玉器串为整体,和人的身份地位有关。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样将玉器串在一起,庄申也百思不得其解。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之美,还有很多谜团。

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选题、构图、造型,还是立意、观念、情趣等方面,和西洋绘画都有显著的差异。书中,在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时,从作品本身探讨更多的文化寓意。唐朝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贵妇春日外出游览的景象。该画作中谁是虢国夫人,谁又是侍女和保姆,历来争论不休。而庄申则从画面中的人物体态、表情、发髻、服饰等,判断画面中谁是真正的“主人”。再则,庄申认为所谓“游春”,其实就是当时一种流行的风俗:三月三的这一天,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要到郊外洗掉“鬼气”。如果庄申没有丰富的历史民俗功底,对传世名作的解读,不可能这么独特和新鲜。

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庄申在本书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四合院,从历史变迁与伦理道德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北京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有人认为:四合院是保守、封闭的象征,可是庄申指出:这种建筑体现着数千年来以孝为大的家庭伦理观念,唯有群居于结构谨严的四合院中,方能几代同堂,充分尽孝。建筑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在中国,世界亦然。尽管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究秩序、等级、适合礼度,可是中国园林恰恰相反,看重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高明之处,在建筑形式、建筑格局、建筑艺术方面交融互动。

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其认知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的新发现而有很多新认知。艺术之美的广度和深度是在发展的,而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根本精神是相对固定的,笔者认为是“气”的宇宙和“礼”的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和”。几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艺术绚烂多姿,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敢妄言一锤定音,《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也是同样如此。本书呈现海纳百川的学术气度,明确地从艺术通向文化,从艺术进入生活,散而不乱,彰显了庄申对中国艺术理解方式的开放理念,也映衬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另一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