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生命絮语:办个“公共食堂”

发布时间:2018-11-14 11:07:20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杜亮/文

食堂是指设于政府机关、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为其内部职工或学生等供应三餐的场所。既然是内部供应,大抵是非盈利性的;如果是盈利性的,那就是不是食堂,是餐馆、饭店了。

由此可以看出食堂的两个特性:一个是食客是特定人群,内部职工或者学生;一个是非盈利性,不挣钱,保本微利。但是如果在食堂前面在加上一个“大”字,其特性就又有一重演变。什么呢?它的非盈利性就变成了纯公益性,免费供应。现在早就没有免费午餐了。所谓“大食堂”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名词,也有叫“人民公社大食堂”的,正式的名称叫“公共食堂”,在我国存在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我等是没有经历过,我们的父辈可“享受”过这样的免费三餐。

1958年,全国农村搞“人民公社化”。在公社化运动中,“吃饭不花钱”的公共食堂在农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这种远远超过时代承受能力的“共产主义大锅饭”没吃两三年便宣告破产。“我记得当时吃不多久是食堂就没粮了,于是就到邻村去吃,吃没了再换地方……”一位长辈的老人回忆中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接着,他话锋一转,“真的是寅吃卯粮,不可持续啊。”

“大食堂”破产了,但是它似乎在人们心中还有位置,毕竟是“免费午餐”啊。有人就利用人们这种怀旧心理创办了一家叫“人民公社大食堂”的餐馆,里面都是五六十年代风格的装饰,最打动民心的就是光溜溜的方桌子、长板凳,把人一下子就“拉回”到五六十年代。当然,“人民公社大食堂”只是借名,不是复辟。它是一个商业化企业,而不是慈善机构、社会企业。你如果不打算在这里花钱,最好别进去。

最近,笔者在农村考察,发现有好多老人很闲很闲,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大天或者打牌,以此打发时光。一到吃饭时间,就各自回家了;吃完饭,再聚到一起。但是,笔者发现,对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做饭确实是个负担。这事不难理解,将心比心就行了。那为何不将这些老人组织起来,办个“公共食堂”呢?

有人会说,这个食堂如果没补贴,肯定不会赚钱的。但是,我们不妨往深处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办食堂要以赚钱为目的呢?以解决老年人吃饭娱乐问题为目的难道不更高尚么?

改革开放40年,商业观念、赚钱观念深入人心,但同时社会观念、非盈利观念也在慢慢萌发。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开始思考更多的社会问题,并试图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当商业观念和社会观念融合到一起之后,就诞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社会企业。它与商业企业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解决某一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而非赚钱或者说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比如说,解决农村老人的吃饭问题。

社会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撒钱的慈善机构。它不追求盈利,但是在讲求资金运用效率方面不输于商业企业。这就是商业观念和社会观念的融合。

做社会企业要有“功利心”,只不过这个心主要体现在“功”上;相反的,做商业企业更要有功利心,但是它的心主要体现在“利”上。要是办面向农村老人的“公共食堂”,按照社会企业的原则,只收老年人能够接受的钱,目的是让老人生活得更从容、幸福,体现“功利”之功,难道不是件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