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植根保险沃土 传承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18-11-02 11:27:09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编著:王珏麟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8年7月

定价:54元

□刘润和

保险史研究专家王珏麟积五年之功撰写的《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记述了宁波帮投资创办、参与保险公司及其与中国近代保险业发展的前因后果。这是宁波地区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保险史著作,也是近年来地方保险史研究的成果之一。

宁波自南宋起,政商界人才辈出,成为浙东的钟灵毓秀之地。宁波商帮由明代中晚期兴起,至清末民国纵横天下,在海内外经济舞台上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19世纪以降的百年内,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并得以逐步发展,揭开了近代中国保险史的序幕;20世纪初民族保险业渐成规模,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体系,加上清代海禁开放、“五口通商”等“天时地利”,使宁波成为最早开办保险业务的口岸城市,因此造就并促使宁波帮商人在近代保险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及中国保险业的演进,不能不关注宁波帮,不能忽视宁波商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诸多痕迹。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系统梳理了宁波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宁波民族保险业的萌芽,被作者定位于一艘名为“宝顺”的货轮。这艘时价7万银饼、官商各担一半费用,用以保障航海风险的铁壳大船,在征伐太平军时搁浅消失,但其象征性的意义却得以延续——推动了外资保险抢滩中国保险市场的步伐。1862年宁波江北岸租界,外国领事馆的增多和商业活动繁盛,开启了宁波的近代化进程,为多家保险公司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创造了条件。1905年,宁波人朱葆三等在上海发起开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给更多的宁波帮商人投身保险业埋下了伏笔。至1930年,宁波的中外保险公司达到69家。一批宁波帮商人转型为职业保险人,以上海为基地,创办中国首家再保险公司、“四联分保办事处”、大上海分保集团和华联产物保险公司等机构,组建船舶保险联合会,深度参兵险等活动,在国内保险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宁波帮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一章里,作者以保险机构成立时间为线索,分节记述了各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业务范围和经营情况,以丰富的老照片再现了各公司当年的建筑外观、保险单证、宣传广告,介绍了宁波帮主导的各类保险商会、公会、协会等组织的运作模式。宁波帮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反映了民族保险业由简单管理的渐变至精细管控、业务种类不断增多和贴近客户需求的趋势,而随之产生的行业各种组织,在联系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恪守行业规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花样繁多、要言不烦的保险广告和宣传画,多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引人注目的画面向大众普及保险知识,于今看来也会给人以启示。

该书的主要篇幅“宁波帮保险人物与保险公司”,列出了近代涉足保险业的一大批宁波帮保险人。从初创国内保险公司的朱葆三到民国保险时期“大腕”宋汉章,从船王包玉刚到中共地下党人林震峰,可谓众星云集,耀人眼目。其从事或参与保险业的时间长短不等,但无一例外地成为宁波近代保险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本书作者经年累月在零散的保险资料中寻觅草蛇灰线,继而刨根问底,将一幅宁波保险人物“联络图”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些保险人物或浮沉业界,与保险短暂结缘;或毕生如一,倾心沥血,构筑民族保险业的路基与大厦,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和富于传奇色彩的风景。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历史就是按照大量材料,想象古人的心灵活动。”面对这些历史人物,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在平静或动荡的时代,他们的心态、作为、成败、悲喜,究竟如何改变了人生的线路,又是如何影响了宁波乃至国内的保险业发展轨迹?作者在书里没做过多的交代,只是编撰了粗线条的人物经历。这方面的客观局限是资料稀缺所致,好处则是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据。柯林伍德还说:“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这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的结构体系遵循了历史研究著作的基本范型,但篇章和细节尚值得认真推敲、打磨。例如人物篇的前置与其他章节关于保险公司的内容交叉,条线纷扰,有所重复;个别标题与编撰的文稿存在距离,关联并不紧密等。当然,瑕不掩瑜,《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的意义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王珏麟是个勤奋、严谨、执著的研究者,《宁波帮与中国近代保险史略》是其学术研究的发轫之作。相信他的努力会取得更大的收获,期待他为保险历史研究锦上添花,再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