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8)》呼吁:全社会共同建立积极老龄观

发布时间:2018-10-31 11:10:0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10月20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8年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思路,新对策”为主题,发布了《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

《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8)》发布仪式。记者 王方琪/摄

人口老龄化——21世纪新的基本国情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新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问题。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整体出现了人口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就出现了人口的老龄化。当某个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定数值时,就称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1956年联合国人口司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对老龄社会的界定标准。即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上时;或者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就的比例达到7%以上时,称该国家进入了老龄社会。

依据这项标准,我国在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高达2.4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7.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5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4%。

《报告》认为,以2000年作为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起点,21世纪将会持续是中国的老龄化时代。

中国老龄人口在21世纪增长速度非常快。

中国是除了日本以外的世界人口大国在崛起过程中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从2003年开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数量至少620万。《报告》分析,从2021年到2040年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净增超过880多万;2041年到2054年是波动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净增335万人。因此,我国将在4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百年以上的人口转变。

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表示,人口老龄化是始终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今年96岁的邬沧平从1971年开始专门从事人口学教学和研究,是我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的开拓者。

邬沧平认为,“积极”这个词绝不是一个加强语气的形容词,这个词的价值取向就是科学的老龄观。

“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人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阶段。”邬沧平精神矍铄,吐字清晰,铿锵有力。

资料显示,积极老龄化是国际上一个重要概念。

据悉,国际上为了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对策,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指导各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现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积极老龄化框架提出的思维和概念基础。

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会议中呼吁各国将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全球性发展战略加以重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做出努力。健康老龄化主要立足健康和生存质量两个方向,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1997年的西方七国丹佛会议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主张,之后欧盟和日本都针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专门的研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主张,呼吁全球开展一场“积极老龄化全球行动”。

世卫组织组织专家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在2002年形成了题目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报告。《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把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积极”意味着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WHO提出了积极老龄化行动方案,并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积极老龄化行动的政策方案。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有三个基本支柱,也为积极老龄化行动提供了三个主要的方向,即健康、参与、保障。

邬沧平认为,在国际老龄问题上,谈到积极就意味着这三个内涵。我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对国际社会积极老龄化的中国升级版,需要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发展、对策的实际。他认为,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国家,必须同时重视个体老龄化和群体的老龄化。在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仅有老年人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积极老龄观是全社会的老龄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邬沧平表示,要全社会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老人生存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应对人口老龄化。

应对——变挑战为机遇

《报告》认为,老龄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虽然提出了挑战,但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并化挑战为机遇。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在全面解读《报告》的时候表示,十八大以来,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着眼未来,推出了一系列加快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各项老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给出了相应的顶层设计。近年来,党和政府着力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完善老龄相关的家庭赡养、老年抚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参与、社会优待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度。

同时,全社会正在形成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老龄观。养老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入老龄社会之后,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人口数量,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着力构建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以此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两大支柱体系。一方面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从供给侧层面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此外,进入老年阶段并不意味着成为社会的包袱和负担。许多老年人在智慧和技能、经验方面并不比年轻人差。《报告》呼吁,应充分挖掘、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社会发展、行业进步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对健康、参与、保障的定义为:

“健康”是指慢性病和功能衰退的两个危机因素——环境和行为的影响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人们的寿命和生命质量均得到提升。人们在进入老年时,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保持完美状态,生活能够自理,很少有老年人需要高额的医疗开支或者是照料。

“参与”是指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和计划都能为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好环境的条件下,老年人能够基于他们的基本人权、依据自身能力、根据自身需要和爱好,继续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保障”是指在政策和计划保障老年人在社会、经济、人身安全以及权利的同时,保证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时,家庭和社区将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支持。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实际上是积极老龄化行动方案的三大目标,同时也是对政府、社会和社会成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