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生命絮语:大多数

发布时间:2018-10-17 10:12:18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开栏的话

医养保是当今中国的朝阳产业,每年的产值都是两位数的增长,更不要说需求有多大了。无论医疗、养老,还是人身保险,都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生命是无价的,又是有价的;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今天,我们开设《生命絮语》栏目,就是为了于有价中见无价,于世俗中见神圣。是为开篇。

□文/杜亮

以房养老,全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的养老方式;老人百年之后,该处房产的处置权归保险公司。如果房产扣除保险公司支付的全部养老金后仍有残值,那么残值归老人继承人所有;如果不足,则由保险公司承担损失。

以房养老看起来是一种融资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但在中国似乎行而不远。中国人都是攒一辈子的钱来买房,谁会愿意反向操作呢?更何况,还有子女。一辈子了,总要给子女留下点财产。所以,从心理因素上来讲,老年人对此多有抵触。是以以房养老试点四年来,应者寥寥。

2014年7月,原保监会批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8年8月份,银保监会将此扩展到全国。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有114户、162位老人参保。

那么,现实中,老年人的合理选择是什么呢?笔者身边恰好有两个案例,代表了“以房养老”的两种合理模式,供大家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选择,甚至是被选择,这其中的差异就在于钱。

案例一的主角,笔者姑且称为A君,有老伴,北京人,长期在外支边,子女也在外地成家立业了。年龄大了,叶落归根回到北京。所幸的是,A君北京通州还有一套房。本来住在家里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老两口缺乏照护,特别是医疗条件难以保障,让A君的子女下定决心把他们送进养老社区。他们俩去的是某保险公司开设的高档养老社区。当时这家养老机构刚开不久,不用交“入门费”(买200万的保险,锁定入住权。可分期十年),只要交房租就可以入住。房租两室一厅是8600,另外每月餐费是1800元/人。两个人的花费算下来就是1.1万元。此外,他们俩把通州的房子租了出去,每个月有5000元的租金。这样一个月最低花费6000多,就住进了笔者认为是最高档的养老社区。高档到什么程度?笔者参观过,算是暗访吧,里面的洁净程度可以说超过了“五星级酒店”。还有,各种文化娱乐健康医疗设施,凡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A君以及他的老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当然,随着后来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同样房型的租价已经涨到了近两万。这就挡住了大部分普通人。所以,这家养老机构是高阶人群的“品质型养老”。

案例二的主角,我们称为B君,无老伴,无子女,北京郊区农村人。鳏寡孤独,属于独的那一类。有一所院子,最初他就住在那里。一日三餐瞎凑合,人也消瘦得很。几个弟兄姊妹一商量,还是把他送到镇上的敬老院吧。镇上的敬老院你说啥条件?有吃有住就行了。每个月只要交1700元饭钱加房钱,其他就不用管了。B君从此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心,人居然长胖了。对他而言,入住敬老院总比“独”在家里强。他的那所房怎么处置的?农村的房不好变现,只能是搁在那里。但是它的处置权,就归了离房最近的老七,当然那1500元饭钱也归他交。就相当于老七给他养老送终。其他的弟兄姊妹心里也闹嘀咕。最大的担心就是B君万一得了大病怎么办?还不得这几个弟兄姊妹分担。但分担的原则是什么?是个说不清的糊涂账。而对于B君而言,这些都不在他的考虑范畴内,无孩一身轻。他在乡村敬老院的晚年生活说不上幸福,但比之前独居要强许多。不过,和他同屋的是位80多岁、卧床不起的老人。笔者去探望B君,老人还伸手向笔者要水喝。笔者告诉服务员,只见她一脸的怨气,用手指了指床铺。据估测,B君所在的敬老院,有一半人属于“不正常”之列。他们所能得到的服务也大抵如斯吧。所以,这种乡村敬老院属于低端人群的“活命型养老”。

“品质型养老”是纺锤的一端,“活命型养老”居于纺锤的另一端。两种模式都属于机构养老,前者是高端养老社区,后者是极普通的养老院。在中国,与机构养老相比,目前最多的还是居家养老,占比98%以上。这,就是纺锤的中部。

你能想象彷锺两端的人能在一起养老么?显然不能。“钱,就将两类人群区分开了。”某高端养老社区居民感叹。其实,所谓高端,意味着超值的服务,也意味着昂贵的花费。它永远都只是面向一小撮人。

在笔者看来,与其关注高端养老这一奢侈的名词,不如把目光投向占比巨大的居家养老群体上:从大多数人身上挣钱,不容易,但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