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绘画大师的科学创造

发布时间:2018-10-12 09:01:2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翻译:汪冰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8年8月

定价:99元

□陈华文

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鼓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当然值得倡导,然而知识的世界就如是一张无形的大网,各门类的知识看似互不沾边,其实内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作为孪生姊妹的科学和艺术,两者更是亲密无间。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发展迅猛,从此艺术和科学之间变得泾渭分明,你是你,我是我。在强调协同创新的今天,科学和艺术若不交融交汇,无疑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达·芬奇(1452-1519)是绘画大师,殊不知他还一个科学发明家。科学与艺术的深度“对话”,让达·芬奇具有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传记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科学维度解读其成功密码,别有新意。

本书作者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杜兰大学校聘教授,除了本书之外,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等,也都备受关注。我们都知道达·芬奇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而画画对于达·芬奇而言,仅仅是人生的亮点之一,在工程学、机械学、医学、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军事学等等科学领域,他都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和各种奇思妙想。他在一生中留存下了7200页的各类笔记,这是全面认识他的一扇窗户。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构思与写作,和其他诸多传记不同的是,以达·芬奇的手稿作为切入点。在本书作者看来:达·芬奇的潦草手稿,和他的画作一样富有魅力,画作是给别人看的,而手稿真实记录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本书的另一特点,在呈现他谜一样的人生故事时,其聚焦点不是绘画艺术,而是呈现一个科学的达·芬奇。

一个人如果能取得非凡成就,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达·芬奇之所以能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享誉世界的绘画作品,这和他的科学探索不无关系。他创作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总是透过外表看本质。他画的人物如此逼真、形象,与其说他有极高的绘画天赋,还不如说在研究解剖学之余,绘画作品是他探索科学的“副产品”。为了揭开人体之谜,大约用30年时间,他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尤其是在人体局部解剖方面,他堪称一代宗师,他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的解剖图和大量人体骨骼图。同时,他精准描绘肺脏、肠系膜、泌尿道的科学图,更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

达·芬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全面的。殊不知,他是“机器人”的开拓者。他赋予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而如何让机器人动起来,才是最大的挑战。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由此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可坐可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在军事领域,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旋转浮桥等等。

对于科学研究,达·芬奇有独到理解。他大胆走出宗教的藩篱,还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达·芬奇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理念,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进行系统总结后,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阅读《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给人带来多层面的思考。从达·芬奇的身份来看,他集画家和科学发明家于一身,无论是在美术史还是科学史上,他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他的一生又充满矛盾,比如他是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他当时是科技领域的异类,同时也是绘画创作中的引领者。一般而言,人在童年时期,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步入中年之后,人的知识领域已经定型,很少学习和探索完全陌生的知识。而达·芬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终生像个顽童,对科学和艺术问题热衷刨根问底。这种求知的心态、创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通读本书不难看出,类似达·芬奇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精彩绽放,就是因为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来不把实用性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无论从事科学研究也好,艺术创作也罢,都需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而在达·芬奇的眼中,哪怕是一堵污染的墙也是乐趣无穷的。他曾说:“你能在墙上的图案中发现各种风景,里面有形式各异的山峦、河流、岩石、树林、平原……”达·芬奇和他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他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