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美国穷人住房窘境超乎想象

发布时间:2018-09-21 10:37:0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美国)马修·德斯蒙德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8年7月

定价:68元

□陈华文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今天,全球各地的人们,有的人凭借智慧、勤奋和各种机缘,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相反,有的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能或者身体原因,沦为在城市里艰难度日的穷人。城市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世界,同时这里藏污纳垢,充满卑微和焦躁。贫富悬殊的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成为普遍现象。需要警惕的是,若贫富悬的实施长期持续,则会引发无穷的社会矛盾。《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这本书围绕城市贫富悬殊背景下穷人住房难的时代痛点,真实再现美国穷人生活悲惨的图景,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本书作者马修·德斯蒙德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长期关注底层,深入美国穷人中开展采访和调查,《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这本书,就是其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本书出版后,在社会各阶层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去年曾获得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2016年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和《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十佳好书。本书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

书中,没有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没有呆板的结构框架,甚至鲜有学术概念,这和学者们常规的研究与写作套路显得格格不入。正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城市中的穷人,收入低且无保障,只好租房住,但是在房租日益抬升的现实中,很多穷人常常因为交不起房租或者拖欠房租,被无情地驱逐,只好在街头流浪漂泊,可怜至极。

在这部精彩却令人心碎的非虚构作品中,作者带领我们“来到”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讲述了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20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照顾整个社区男孩的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书中,我们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穷人的辛酸身影。

书中勾勒的社会图景,和我们想象中美国的富裕、洋房别墅、衣食无忧等场景形成鲜明的反差。面对穷人被驱逐的现象,作者系统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研究城市贫民与贫困问题的学者不在少数,研究城市住房的人也很多。那么,城市穷人的住房状况,为什么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其实,当一个家庭支出的80%用来缴纳房租之时,住房显然就成为贫穷之源。美国尽管有着看似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但是穷人刚到手的救济款,转手就去交日益高涨的房租。在美国,100多年来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家庭支出中,住房支出只有在三成以下,生活方能维持。否则,穷人每天都会面对住房的噩梦。

2008年美国经历金融危机后,其施行的按揭贷款政策使租房者急剧增多。但是很多报告显示,美国人的平均薪资按时效来算仅有15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100多元。这样的薪资水平,远不能支付高额的房租。例如,旧金山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美国房租最贵的城市之一。对于美国穷人而言,这里根本就不是容身之所,哪怕是一小间房子。据统计,当下在美国大城市,必须保持每个月收入在8313美元的情况下,才能够付得起高昂的房租。这样的收入水平,是美国中产者的收入水准。可是,连收入稳定、生活体面的中产者都觉得“租不起”,更何况大批的穷人呢?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建议提升穷人的福利水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以此缓解穷人租不起的窘境。可惜这样的提议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毕竟美国的穷人不在少数,美国再怎么富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美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但美国人拥有住房的比率却下降到了20年来最低水平。美国人口普查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人拥有住房的比率降到64.4%,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人自有房屋比率最高的时候是2004年6月,即69.4%。与此同时,美国出租房连续3个月以上的空置率也降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有房屋比率和出租房空置率都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外,美国住房还显示出一种趋势:拥房率在降低,租房的人在增加。而租房人的增加,无形中抬高了房租。这种现状给城市穷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贫富悬殊带来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诱因。

我们在道听途说的报道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美国人对“家”的观念淡薄,对住房满不在乎。很显然,这违背了最基本的逻辑常识,如果连相对固定的住房都是“空中楼阁”,何以安心工作,更何以谈幸福?其实,很多美国人把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作为奋斗的梦想。无论是在美国、中国或者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人们对于暖心之“家”的渴望是共同的、永恒不变的。这是社会稳定的刚需,也是人性的基本渴求。

如何破解贫富悬殊、住房难这一议题,无疑考验着美国的社会治理能力。读《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如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已经全社会的共识,将来城市里的房价房租,若能真正回归理性,那么真正的幸福城市则会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