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找回对生命的热爱

发布时间:2018-09-14 10:03:21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英)萨拉·贝克韦尔

翻译:黄煜文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6月

定价:79元

□路来森

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一书中,现在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创意写作的作者萨拉·贝克韦尔这样写道:“本书谈论蒙田这个人与其作品;本书也讨论蒙田举办的这场漫长的宴会——四百三十年来不断累积的公共的与私人的对话。”

这段话,实则阐明了本书三方面的内容:蒙田的生活、蒙田的作品、蒙田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或者说后代人对蒙田的评价和研究。

而呈现在书中的,具体的阐述顺序则是:“一开始,本书会比较仔细地讨论蒙田其人:生平、人格与文学事业。然后,本书将转而深入探讨蒙田的作品与他的读者,并且一路延伸到晚近的时期。”具体的表达方式,则采用了“问答式”“提问”,是作者的提问;“回答”,则是“采用某些趣闻轶事;这些插曲或主曲出自蒙田的生平,或取材于他的读者” 。

这一点,就为读者阅读该书,提供了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

关于蒙田的“生活”,萨拉·贝克韦尔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蒙田的出身和家庭背景,蒙田的求学过程和读书情况,蒙田的宗教和哲学信仰,蒙田的政治生涯,还有蒙田的意大利旅游等诸多方面。而这一切,都是奠定在广阔的政治背景之下的(即16世纪法国的宗教斗争),其聚焦点,则是集中表现在蒙田的性格特征上,或者说,聚焦在塑造蒙田伟大的“人格”上。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信仰,因此,谈蒙田的性格,就不能不先谈蒙田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

从宗教信仰来看,蒙田是一名典型的天主教徒,但他又是一位“随和”的天主教徒,不固执于天主教的教条、法规,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自然具备了一些很强的“人性、人文”因素。哲学信仰,蒙田反学院派哲学,无穷向往的是伟大的实用主义学,例如: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哲学”的三大思想体系:伊壁鸠鲁主义、怀疑论、斯多葛主义。这三个学派,有着共同的哲学目标:都想实现某种生活方式,诸如幸福、快乐、满足等,意指在各方面都过着良好的生活,除了富足、快乐之外,还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控制和专注。

这样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就决定了蒙田的性格因素:首先是崇尚独立和自由。蒙田有一句名言:“在店铺后面,保留一个私人房间。”他使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强调“独立和自由”的必要性。其次是“平凡和稳健”。蒙田出身于贵族,自始至终过着贵族生活,但他却始终以“平凡”要求自己,那么,何为“平凡”?“平凡”就是接受自己与他人相同这一事实,以及接受自己彻头彻尾是一个“人”。换句话说,就是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而是作为“一般人”,与人“自在地相处”。可以说,身为贵族,蒙田有着这样的平民思想,彰显出他人格方面的伟大。因为具备这样的人格思想,所以,他就性情坦率,善于与人交往;同时又痛恨残忍,主张万物平等。再则,蒙田性格中还有一种“缓慢”的特质,而正是这一特质,构成了他“稳健”性格的基础。

蒙田的作品,主要是指《蒙田随笔集》。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一书中,萨拉·贝克韦尔重点解读了《蒙田随笔》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方法。

写作视角,蒙田采用的是“批判性的自我省察”,即通过考察、反省自身,来进行写作。在《随笔集》第一版中,蒙田这样写道:“我把目光转而向内,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每个人都看向自己眼前的事物;至于我,则看向自己的内心。”他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视角,来实现他的写作目的:以文字描述自己,创造出一面镜子,旁人可以借由这面镜子,看出自己的人性。

对写作方法,萨拉·贝克韦尔认为,从总体上来看,蒙田采用的是“意识流”的写法(尽管,蒙田生活的16世纪,“意识流”这一概念还没有出现。“意识流”一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创造出来的),不过,蒙田的“流”,并非是顺畅的“流”,而是经常“旁逸斜出”:《随笔集》典型的描述是一连串迂回,转折与歧出;蒙田绝大多数的想法是由一连串的领悟构成,往往结论刚出来,马上就被推翻。鉴于此,在结构上,就难免“混乱失序”,连蒙田自己,都形容他的《随笔集》是“荒诞不经”的,如同“怪物的躯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没有次序、先后或比例,一切纯粹出于偶然”。

可以说,萨拉·贝克韦尔对《蒙田随笔集》写作方法的解读,为今日之读者阅读蒙田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像所有的作家或者哲学家一样,蒙田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纷繁而复杂的。有赞成、崇拜者,也有强烈反对者;很多情况下,甚至于,为时代政治所需,而得到“异样”的解读。这一切,萨拉·贝克韦尔在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不过,可以形成基本共识的一点是:大家都认为蒙田的哲学,是典型的“生活哲学”。因此,萨拉·贝克韦尔才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对于生活迷茫的人来说,阅读蒙田,则可以“找回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