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张鲁生:不舍邮情 方寸乾坤

发布时间:2018-07-13 09:28:11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人保财险安徽合肥市第四支公司的张鲁生已经在保险圈耕耘了27年,然而最令人称道的并不是作为保险人对于事业的持久追求,而是他对于集邮的钟爱无悔,而这样的情怀亦温暖地显影在他热爱的事业和生活中。


张鲁生

集邮的历程

记者:您如何对集邮产生兴趣的?

张鲁生:我1979年上小学,大约84、85年,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社会上的文化生活比现在少很多,学校有同学集邮,我对五彩缤纷的邮票,产生了最初的兴趣,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们交换邮票,今天换过来,明天换过去,乐此不疲。放学后常常跑到县邮电局,趴在玻璃柜台上,出神地看邮票。上初中后,马自年老师在学校办邮展,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量的老邮票,他女儿和我是同学,带我到她家,看她爸爸的邮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邮票的海洋。后来由于学业紧张,停了几年,参加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集邮再出发。

记者:您集邮历程有过哪几个阶段?

张鲁生:大约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小学、初中、中专时期,是一个积累兴趣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上班以后,开始逐渐买入一些曾经很喜欢的邮票;第三个阶段,大约是从2009年开始,对实寄封片产生兴趣,集邮界有句话,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因为邮票是有量的,是行货,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实寄过的封片是收藏品,每一件都独一无二;第四个阶段,是从2014年开始,我加入了合肥市集邮协会,在协会里各位老师,特别是获过奖的老师影响下,以参展为目标,开始进行系统性的保险专题集邮。

记者:保险类的集邮是如何实现的?

张鲁生:2009年进入第三个阶段后,我开始收藏一些保险文史资料,当时主要是一些保险老公函封,加入协会后,每月有例会,我了解到一些老师在传统、专题、邮政用品等类别获得各级奖项,经过交流,他们针对我的收藏情况,建议我向专题方向发展,经过思考,我开始进行保险专题收藏,首先,我参考了其他专题邮集的编组方法,查阅了大量的保险资料和邮票目录,确保每一个点都能找到邮品来表达,在写出提纲后,按照提纲开始寻找相关保险邮品,正式开启专题之旅。

非凡的藏品

记者:在保险类邮品的收藏中有哪些意义非凡的藏品?

张鲁生:我梳理了一下,有这样一些,第一,是人保50年代初期老公函封,有寄保单、发票给国内投保人的中式实寄封、内有新员工录取通知书的公函封、寄到东欧和前苏联的再保险公函封,上面都有人保的第一代LOGO,有宣传广告,经营机构联系方式,作为人保27年的员工,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和图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50年代那红火激情的岁月,感到分外亲切;

第二,是1891年1月2日,新西兰邮政发行的世界第一套人寿保险邮票新票,全套六枚,其中,最贵的1先令新票,很罕见;

第三,是劳合社船级社,向投保人告知船舶适航状态的1851年实寄公函邮简,贴有红便士邮票。以上藏品品相均非常好。

记者:在保险收藏的记忆里有哪个难忘的经历(1-2个收藏的故事)

张鲁生:2014年,在去保定参加随车行李险会议的火车上,看到上海赵涌网站,在拍卖一件寄往布拉格的老公函封,我出价2000元,可惜没买到,被北京一位买家买走了。我随即联系了网站平台,经过朋友帮忙,加了500元给买家,支付了200元给网站,买到这件信封。这是一件混贴封,建国初期的加字改值和旧币普票混贴,北京的收藏者,是去买混贴的,而我是来找保险元素的,产生了跨界竞争;

上海的李老师,介绍我认识了南通的资深专家金老师,金老师很早就获得了专题类的大奖,他推荐我购买了很多国外保险题材邮品,例如德国辅币邮票、西班牙BLP邮简等。新西兰人寿保险邮票,国外卖家要15000元人民币,二位老师和我说,这件邮品难得出现,如被别人买走,估计很长时间再难见到,我当即决定购买,并成功买到。

方寸显乾坤

记者:您认为集邮对于人的内心有哪些丰富的意义?

张鲁生: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越来越大,有人用喝酒唱歌的方式宣泄压力,我从集邮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快乐。集邮的意义,不在于邮品价值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带来身心愉悦与知识上的启迪。邮票虽小,却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貌。通过集邮可以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世界上约有1亿以上的人爱好集邮,我国有近2000万集邮爱好者,安徽省邮协在册会员约有100万人,集邮活动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学问。当邮友们欢聚一堂,观摩鉴赏,探讨研究,趣味无穷

记者:您认为邮票存在于碎片化科技时代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张鲁生:邮票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话、互联网日益普及,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但是邮票的文化属性永存,不同时期的邮票是时代的回忆录,我们生于那个时代,但是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在看那些老邮票时,可以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回忆起过去一桩桩的事情,或是这套邮票的来历,或是邮票画面带来的记忆,或是邮票发行时,所经历的人和事。

记者:如何平衡事业与集邮的投入?

张鲁生:最根本的,是端正集邮的态度,集邮对于内心,可以起到一种平和的作用,就好像足球运动员打乒乓球是休息一样。我在基层公司工作,一天的紧张忙碌后,在休息时间把邮票拿出来看一看,在网上找一找需要的邮品,是极大的放松。尤其是我收集保险专题以后,工作和休息之间,更好的平衡和融合了。

集邮不能玩物丧志,一定要处理好业余爱好与工作、生活的关系。集邮的前提是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家庭,然后再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险行业每个季度、每个月都会有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还有大量的新条款要组织学习,在工作的关键时段,我绝对不离岗。集邮对于工作中的同志来说,不论身处哪个行业,都要以工作为重,正确处理好工作、生活、朋友、业余爱好与反思的关系,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倍努力,保质保量,踏实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以得到家人、领导、同事们的支持。我不是邮商,也不是集邮公司工作人员,集邮一定是在工作之余,绝不能因为集邮而影响了主业,不能让别人有不好的看法。在工作中我也多多注意,不会主动和别人说这个话题,如果有朋友说到,我会适当说一说。

记者:请您谈谈您获的2017年全国集邮巡回展览(安徽站)暨安徽省邮票展览一等奖的情况。

张鲁生:作为一名保险从业人员,我经常与各种风险打交道,于是我开始编组《保险》邮集,在这个基础上又修改为《出险后,保险使你生活有保障》邮集。全国各地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集邮展览,参展并获奖,已经成为检验集邮水平的方式,成为集邮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在2017年5月,我以合肥市邮展第一名出线, 9月份的省展,又获得第一名出线,被安徽省邮协选送,参加5月11-13日举办的“前海人寿杯”常州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喜获镀金奖,听前辈们说,这是全国邮展上第一次出现保险题材,并且他们也仅在1999年世界邮展上见过一部葡萄牙作品。

记者: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张鲁生:当我看见自己精心制作的邮集,和众多名家邮集陈列在一起时,有一些恍惚和不真实的感觉,让我不禁想起,八十年代初在长丰县水家湖上小学时,每每和小伙伴们在县邮电局集邮柜台前流连,却囊中羞涩没钱买的情景,大家在一起换邮票时的欢喜,以及后来许许多多的集邮往事…

第一次参赛,跨越了银奖和铜奖,对我是莫大的惊喜,也是莫大的鞭策。前辈们在祝贺我的同时,谆谆教诲我,你要在思路、编组、翻译这几方面,努力向高水平邮集学习,你在国展的进步空间不大了,但退步的空间很大,你在市展,省展出线,现在来到了国展舞台,你要努力提升,为自己少年时开始的爱好继续前进,为所在单位和行业争光,为所在省市邮协争光。

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划,工作上有日清月结,有开门红,集邮也是,有了规划,往往离成功更近。我在这次邮展后的规划是:在业余时间再认真阅读评审规则,把邮集仔细打磨,把外国邮品的翻译再细心推敲,争取再增加一些重量级邮品,在资料性、故事性、珍罕性方面全面提升。

集邮按照收藏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购买年册、系统收藏、参赛和著书立说,今后,我将通过竞赛,不断修改完善邮集,不断提升自己。

记者:集邮对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张鲁生:我认为,集邮有集邮观,是集邮者对集邮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集邮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弘扬保险文化,传播保险知识,做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我很乐意去做。通过集邮,多角度深入研究保险,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个人也通过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为推动保险文化和集邮文化不遗余力。通过编组邮集参加比赛,为家乡,为行业,也为个人取得荣誉,体现了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将来如果能像众多前辈一样,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邮展,为国争光,那更是一件幸事。

集邮,特别是收集实寄封片的乐趣很多,泡上一杯茶,仔细品读文史、历史、邮史,通过邮票的思想性、史料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在整理欣赏研究中,可以怡情养性,益智增知,丰富文化生活,在方寸园地中充实人生。即使不集邮者,从他们自己的爱好,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记者:您认为集邮的魅力与社会意义何在?

张鲁生:集邮可以以邮会友,有友共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集邮要广交朋友,不能设想,一个集邮爱好者,如果过着隐居生活,邮票从何而来?邮识又怎能提高?所以,国家要开放,个人也要开放,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集邮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收藏邮票不是为了赚钱,从来不考虑邮市冷热,我从学校到社会,多年的集邮探索,最深的感受是:从收集感兴趣的邮品到专题集邮,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系统化的学习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并且去努力实践。我开始时一枚枚、一套套地买,专注于专题集邮后,学习专题的专业知识,聆听专家讲学,查阅保险专著和外语辞典,为编组邮集做知识储备,使自己的邮识水平不断增强。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张鲁生:不舍邮情 方寸乾坤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8-07-13

□记者 方磊

人保财险安徽合肥市第四支公司的张鲁生已经在保险圈耕耘了27年,然而最令人称道的并不是作为保险人对于事业的持久追求,而是他对于集邮的钟爱无悔,而这样的情怀亦温暖地显影在他热爱的事业和生活中。


张鲁生

集邮的历程

记者:您如何对集邮产生兴趣的?

张鲁生:我1979年上小学,大约84、85年,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社会上的文化生活比现在少很多,学校有同学集邮,我对五彩缤纷的邮票,产生了最初的兴趣,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们交换邮票,今天换过来,明天换过去,乐此不疲。放学后常常跑到县邮电局,趴在玻璃柜台上,出神地看邮票。上初中后,马自年老师在学校办邮展,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量的老邮票,他女儿和我是同学,带我到她家,看她爸爸的邮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邮票的海洋。后来由于学业紧张,停了几年,参加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集邮再出发。

记者:您集邮历程有过哪几个阶段?

张鲁生:大约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小学、初中、中专时期,是一个积累兴趣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上班以后,开始逐渐买入一些曾经很喜欢的邮票;第三个阶段,大约是从2009年开始,对实寄封片产生兴趣,集邮界有句话,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因为邮票是有量的,是行货,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实寄过的封片是收藏品,每一件都独一无二;第四个阶段,是从2014年开始,我加入了合肥市集邮协会,在协会里各位老师,特别是获过奖的老师影响下,以参展为目标,开始进行系统性的保险专题集邮。

记者:保险类的集邮是如何实现的?

张鲁生:2009年进入第三个阶段后,我开始收藏一些保险文史资料,当时主要是一些保险老公函封,加入协会后,每月有例会,我了解到一些老师在传统、专题、邮政用品等类别获得各级奖项,经过交流,他们针对我的收藏情况,建议我向专题方向发展,经过思考,我开始进行保险专题收藏,首先,我参考了其他专题邮集的编组方法,查阅了大量的保险资料和邮票目录,确保每一个点都能找到邮品来表达,在写出提纲后,按照提纲开始寻找相关保险邮品,正式开启专题之旅。

非凡的藏品

记者:在保险类邮品的收藏中有哪些意义非凡的藏品?

张鲁生:我梳理了一下,有这样一些,第一,是人保50年代初期老公函封,有寄保单、发票给国内投保人的中式实寄封、内有新员工录取通知书的公函封、寄到东欧和前苏联的再保险公函封,上面都有人保的第一代LOGO,有宣传广告,经营机构联系方式,作为人保27年的员工,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和图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50年代那红火激情的岁月,感到分外亲切;

第二,是1891年1月2日,新西兰邮政发行的世界第一套人寿保险邮票新票,全套六枚,其中,最贵的1先令新票,很罕见;

第三,是劳合社船级社,向投保人告知船舶适航状态的1851年实寄公函邮简,贴有红便士邮票。以上藏品品相均非常好。

记者:在保险收藏的记忆里有哪个难忘的经历(1-2个收藏的故事)

张鲁生:2014年,在去保定参加随车行李险会议的火车上,看到上海赵涌网站,在拍卖一件寄往布拉格的老公函封,我出价2000元,可惜没买到,被北京一位买家买走了。我随即联系了网站平台,经过朋友帮忙,加了500元给买家,支付了200元给网站,买到这件信封。这是一件混贴封,建国初期的加字改值和旧币普票混贴,北京的收藏者,是去买混贴的,而我是来找保险元素的,产生了跨界竞争;

上海的李老师,介绍我认识了南通的资深专家金老师,金老师很早就获得了专题类的大奖,他推荐我购买了很多国外保险题材邮品,例如德国辅币邮票、西班牙BLP邮简等。新西兰人寿保险邮票,国外卖家要15000元人民币,二位老师和我说,这件邮品难得出现,如被别人买走,估计很长时间再难见到,我当即决定购买,并成功买到。

方寸显乾坤

记者:您认为集邮对于人的内心有哪些丰富的意义?

张鲁生: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越来越大,有人用喝酒唱歌的方式宣泄压力,我从集邮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快乐。集邮的意义,不在于邮品价值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带来身心愉悦与知识上的启迪。邮票虽小,却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貌。通过集邮可以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世界上约有1亿以上的人爱好集邮,我国有近2000万集邮爱好者,安徽省邮协在册会员约有100万人,集邮活动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学问。当邮友们欢聚一堂,观摩鉴赏,探讨研究,趣味无穷

记者:您认为邮票存在于碎片化科技时代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张鲁生:邮票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话、互联网日益普及,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但是邮票的文化属性永存,不同时期的邮票是时代的回忆录,我们生于那个时代,但是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在看那些老邮票时,可以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回忆起过去一桩桩的事情,或是这套邮票的来历,或是邮票画面带来的记忆,或是邮票发行时,所经历的人和事。

记者:如何平衡事业与集邮的投入?

张鲁生:最根本的,是端正集邮的态度,集邮对于内心,可以起到一种平和的作用,就好像足球运动员打乒乓球是休息一样。我在基层公司工作,一天的紧张忙碌后,在休息时间把邮票拿出来看一看,在网上找一找需要的邮品,是极大的放松。尤其是我收集保险专题以后,工作和休息之间,更好的平衡和融合了。

集邮不能玩物丧志,一定要处理好业余爱好与工作、生活的关系。集邮的前提是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家庭,然后再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险行业每个季度、每个月都会有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还有大量的新条款要组织学习,在工作的关键时段,我绝对不离岗。集邮对于工作中的同志来说,不论身处哪个行业,都要以工作为重,正确处理好工作、生活、朋友、业余爱好与反思的关系,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倍努力,保质保量,踏实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以得到家人、领导、同事们的支持。我不是邮商,也不是集邮公司工作人员,集邮一定是在工作之余,绝不能因为集邮而影响了主业,不能让别人有不好的看法。在工作中我也多多注意,不会主动和别人说这个话题,如果有朋友说到,我会适当说一说。

记者:请您谈谈您获的2017年全国集邮巡回展览(安徽站)暨安徽省邮票展览一等奖的情况。

张鲁生:作为一名保险从业人员,我经常与各种风险打交道,于是我开始编组《保险》邮集,在这个基础上又修改为《出险后,保险使你生活有保障》邮集。全国各地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集邮展览,参展并获奖,已经成为检验集邮水平的方式,成为集邮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在2017年5月,我以合肥市邮展第一名出线, 9月份的省展,又获得第一名出线,被安徽省邮协选送,参加5月11-13日举办的“前海人寿杯”常州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喜获镀金奖,听前辈们说,这是全国邮展上第一次出现保险题材,并且他们也仅在1999年世界邮展上见过一部葡萄牙作品。

记者: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张鲁生:当我看见自己精心制作的邮集,和众多名家邮集陈列在一起时,有一些恍惚和不真实的感觉,让我不禁想起,八十年代初在长丰县水家湖上小学时,每每和小伙伴们在县邮电局集邮柜台前流连,却囊中羞涩没钱买的情景,大家在一起换邮票时的欢喜,以及后来许许多多的集邮往事…

第一次参赛,跨越了银奖和铜奖,对我是莫大的惊喜,也是莫大的鞭策。前辈们在祝贺我的同时,谆谆教诲我,你要在思路、编组、翻译这几方面,努力向高水平邮集学习,你在国展的进步空间不大了,但退步的空间很大,你在市展,省展出线,现在来到了国展舞台,你要努力提升,为自己少年时开始的爱好继续前进,为所在单位和行业争光,为所在省市邮协争光。

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划,工作上有日清月结,有开门红,集邮也是,有了规划,往往离成功更近。我在这次邮展后的规划是:在业余时间再认真阅读评审规则,把邮集仔细打磨,把外国邮品的翻译再细心推敲,争取再增加一些重量级邮品,在资料性、故事性、珍罕性方面全面提升。

集邮按照收藏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购买年册、系统收藏、参赛和著书立说,今后,我将通过竞赛,不断修改完善邮集,不断提升自己。

记者:集邮对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张鲁生:我认为,集邮有集邮观,是集邮者对集邮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集邮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弘扬保险文化,传播保险知识,做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我很乐意去做。通过集邮,多角度深入研究保险,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个人也通过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为推动保险文化和集邮文化不遗余力。通过编组邮集参加比赛,为家乡,为行业,也为个人取得荣誉,体现了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将来如果能像众多前辈一样,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邮展,为国争光,那更是一件幸事。

集邮,特别是收集实寄封片的乐趣很多,泡上一杯茶,仔细品读文史、历史、邮史,通过邮票的思想性、史料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在整理欣赏研究中,可以怡情养性,益智增知,丰富文化生活,在方寸园地中充实人生。即使不集邮者,从他们自己的爱好,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记者:您认为集邮的魅力与社会意义何在?

张鲁生:集邮可以以邮会友,有友共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集邮要广交朋友,不能设想,一个集邮爱好者,如果过着隐居生活,邮票从何而来?邮识又怎能提高?所以,国家要开放,个人也要开放,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集邮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收藏邮票不是为了赚钱,从来不考虑邮市冷热,我从学校到社会,多年的集邮探索,最深的感受是:从收集感兴趣的邮品到专题集邮,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系统化的学习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并且去努力实践。我开始时一枚枚、一套套地买,专注于专题集邮后,学习专题的专业知识,聆听专家讲学,查阅保险专著和外语辞典,为编组邮集做知识储备,使自己的邮识水平不断增强。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