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步音深沉

发布时间:2018-06-29 10:21:2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中邮人寿侯玉芸女士用多年时间创作了以保险代理人工作、生活为主题的小说《绽放》,关于这部小说创作中的所思所感,侯玉芸和《中国保险报》记者做了倾情交流。

保险营销员影像

记者:您创作的小说是怎样的主题?

侯玉芸:我写的小说是关于中国第一批保险人的奋斗故事。

他们是中国保险业的底层营销员,为了签一个单,在烈日暴雨中日复一日穿梭;他们是中国保险业的脊梁,因为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敢闯敢干的精神,中国保险的个险业务才能一路发展,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小说的主人公杨伯明,就是这一群人当中的一个典型,他由教师转行保险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经历了业绩垫底的失败、家人反对的泪水、日夜奔忙的汗水,还有天道酬勤的成功。

在他的背后,一个保险业的新时代刚刚起步。保险意识缺乏给第一批营销员带来的困惑、业务拓展的艰难,与社会对保险及保险营销员的不认同、不理解交织在一起。对于保险业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时代。

小说写了一群人,也写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和我一批的上世纪90年代的营销员会从中看到自己,此后成长起来的营销员也可以了解历史,普通读者也会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可能是电话那头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了解每一份保单背后营销员风雨无阻的付出与奋斗。

记者:为何想写这样一部具有角度多元,内涵丰厚倾向性的作品?

侯玉芸:简单来说,就是致敬保险业,告慰我的初心。

中国保险业开展个险营销业务已经有20多年,营销业务的蓬勃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批优秀的营销员随之产生,为个保险公司的业务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已经有800万人的队伍。这些年里,他们有的改行,有的被淘汰,有的坚持做业务、带团队,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有的做起保险衍生业务,他们中有很多足以让这个社会铭记、让这个时代铭记的故事,我希望能把曾经感动我的、铭记于心的都记录下来。致敬这个行业,告慰自己一颗怀着文学梦在保险业拼搏奋进20载的初心。

记者:您的创作维度还是紧扣保险代理人?为什么聚焦于此?

侯玉芸:我刚才也讲到,很多人们对保险营销员有误解。不可否认,营销员队伍良莠不齐,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有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建立了卓越功绩的优秀代理人,也有死缠烂打、欺骗误导客户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营销员,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珍惜这个岗位、热爱这个职业,他们为之默默奋斗,他们的每一次陌生拜访、每一份默默耕耘、每一刻辛勤忙碌,撑起了保险业的一片蓝天。

虽然某些营销员的行为可能会被社会诟病、被人误解,但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坚强信念、奋斗精神是感人的,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

记者:您创作元素来自哪里?

侯玉芸:创作元素来自我认识和接触过的营销员的生活、工作,我本人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营销业务,对营销员的生活比较了解。

我从1996年进入保险业,一直没有离开,管理过营销业务,与营销员有深入的接触,他们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让我牵挂,有很多事让我感动,促使我下决心写下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简单地说,就是为保险业的“小人物”立传,让人们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

回望初心

记者:这部作品创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侯玉芸:我的写作也仅限于业余时间,我查阅了过去的一些资料,和一些营销员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做业务的情况。我住的小区附近的写字楼有一家公司的营销部,经常在上班路上看到许多背着展业包的营销员往写字楼赶,走得晚了,会看到几排黄车和橙色的自行车排得密密麻麻,我想他们现在应该是在楼上开晨会吧。主持人会通报业绩,肯定有人欢喜有人愁吧。看到几辆大巴车停在写字楼旁,陆陆续续有营销员过来上车,就在想他们的业绩很好,又要组织旅游活动了,又有一批营销员会受到表扬和奖励……

好像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他们中有杨伯明、王玫、白雪马超这样的营销员,也有刘建伟、冯秀丽、赵总、杨丽丽这些领导和客户,故事也跟着他们流出笔端,可能与专业作家比起来少了些文采和精巧的构思,多了些朴实,多了些讲述。我有抑制不住的冲动要将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告诉大家。

记者:这次创作有哪些心灵感悟?

侯玉芸:这是一次回望初心的艰难跋涉。做保险,我是内行,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是第一次尝试。之前写过、也发表过一些短文,这么多年忙于工作,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文学爱好,多年没有涉足小说,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现在快退休了,有时间重拾童年的文学梦,我选择用这种叩问、追忆的方式,尽最大努力让自己这颗跃动的初心更紧密地和更多同行的心贴近、贴紧。

这也是一次为奋斗者的鼓与呼。营销员为了家庭,为了尊严,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美好的生活在不断地努力,他们的营销工作比起做其他产品更艰难,但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奋斗者,他们奋斗并幸福着,他们更应该被尊重、被倾听、被了解、被关注。

记录历史中的鲜亮

记者:您曾经的生活经历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侯玉芸:曾经做过个险营销,也一直在保险公司工作,对小说中的人物比较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感同身受,他们的经历、生活都很有真实感。无论是在保险行业的内勤、外勤还是管理岗位上的工作经历,都或多或少在小说中有所反应,像其中的理赔纠纷、投连险风波、营销员抢单、公司内部矛盾、刑事案件等小说中的故事,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踪影。但我还要说句套话: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记者:您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何在?

侯玉芸:保险业是一个伟大的行业,我觉得首先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和保险人,认识到保险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和不平凡,他们可以救人于水火、帮人于危难,尽量不让一些人生的悲剧多次重演,为此他们付出了太多,把自己的青春、家庭都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通过这部小说,人们会对他们有更多的认识、理解。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保险就是忽悠人,还有人觉得,买保险没什么用,自己可以给自己保险。这些是经年的误解,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风险哪一个先来,多少人把一辈子的积蓄给了医院,导致因病致贫或家庭、生活受到重大影响,而不懂得用保险来防范可能的风险。希望通过阅读小说里面的故事,让人们多了解一些保险知识。

其次,我觉得这部小说也是保险营销发展的一段历史。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从另一个维度去透视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忠实地记录一段历史,也记录这段历史里这群人身上鲜亮的色彩。

记者:您对这部作品有哪些期许?

侯玉芸:简单地说就是两个词:共鸣、贡献。

给保险从业人员一些正能量,一些奋斗的勇气、对未来的希望:小说中的主人公杨伯明、王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小说中的客户与营销员成为莫逆之交或好朋友,我的客户也可以是这样的,我不再担心找不到客户了。

目前,刚刚完成小说初稿,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充实细节。

如果营销员看到以后说“这不就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吗?”、“保险生涯原来是这样丰富多彩的” ,我会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如果有人看到以后明白:“原来保险与我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保险业的过来人给这个行业做的一份贡献。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明天、为了美好的未来、为高品质的生活做一些保险投资,这是我们光荣而温暖的使命,直到今天,每每想到这份使命,我的心情澎湃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