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高考纪念册

发布时间:2018-06-08 09:44:4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胡艳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立刻惊皱一池春水。在民间积压了10年的求学欲望,那些迫切想要改变自身处境的希冀,便立即呈井喷之势,化为570万人同赴高考的盛况,在197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10万。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锻造,这些学生皆实现了人生的蜕变,成为中国改革发展路上的探路人及领军者。

值中国高考制度重启40周年之际,《新三届致新生》收录选编了37位77级-79级“新三届”大学生对高考以及大学生活的记忆。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机关干部、企业家、作家、工程师、经济学家、记者等,他们还原了当年参加高考与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精英回忆录,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纪念册。

编著:东方平 少达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18年3月定价:48元

春风徐来

停了10年的高考,一朝解冻,是希望也是机会,更是对在岁月蹉跎中不懈努力的人的一种奖赏。综观书中当年高考的学子们,他们大多并非在得到恢复高考消息后才开始努力学习,他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保持着与知识的联系。在高考之前“临阵磨枪”,那仅仅是一种应考技能。

第一年参加高考,分数过线,但由于政审原因而未被录取的骆小元,在经过半年的寒窗苦读后,终于如愿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其实,她在第一次参加高考前,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小说。当然,这种阅读在当年是极其艰难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份艰难,她才珍惜读书的机会,为她日后的“鱼跃龙门”打下了良好基础。

骆小元般因“身份”原因而在高考中一度受阻的人,在书中并非孤例。值得庆幸的是,政治破冰,一个即将走上高速发展轨道的国家,不断打破自身的种种局限,努力为年轻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这一批优秀青年搭上了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我们没有必要歌颂苦难,但在苦难中保有自尊,不断为梦想而努力的人,特别值得尊重,他们所获得的成功也格外扎实。

鱼游浅滩

蒋蓉回忆自己的高考往事时,用“啼笑皆俱”来形容。在短短个把月的备考过程中,她既感受到了“大学生师傅”满满的善意,也感受到了来自同宿舍室友尖酸刻薄的恶意。其实,这正是人性中善与恶的两面。自己不努力、不上进还看不得别人努力上进,这种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少。他们不将别人同化到和自己一样的程度,便心有不甘,理解不了别人的生活方式,就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久了,自然会消磨人的心志,摆脱这种困扰最好的方式,就是“鱼跃龙门”,跃出恶劣的小圈子,告别这种损人心志的底层消磨。

蒋蓉无疑是考场上的大赢家,但她在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哲学系”时,险些放弃。前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令其谈虎色变。她劝说自己的理由竟然是“我已然考上了大学,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也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对我的蔑视,就是不去上大学也可以扬眉吐气了”。

不知事过经年,蒋蓉是否该庆幸,当年听了“师傅们”的劝告,通过大学之门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重境界。今天的她,还会和当年蔑视她的那些人一般见识吗?鸿鹄又何需向燕雀证明自己?

海阔天空

在《复旦经济系七七级校园生活掠影》中,周伟林记述了一段令人非常向往的纯美大学生活。漆琪生教授用毕生精力撰写《资本论大纲》,坚持《资本论》三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系统学习和理解,他的主张影响至今;张薰华教授用黑格尔正反合“圆圈的圆圈”娓娓讲述《资本论》,令人记忆犹新。校园里的考试也是别开生面,张教授设计出各种题目,让学生抽签决定答哪道题,答不出甚至还可以再抽,而且考试开卷。在这里,考试考查的是学生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而不是用考试去验证学生们的背诵能力。教书者教得酣畅淋漓,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倾囊相授,求学者如饥似渴,虚心求教,一时间校园里学风正浓,面向未来的一代领军人才正在悄然成长。

“我们就像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里那个刚被营救起来、饿疯了的生还者不顾一切地寻找和藏匿食物一样,也如饥似渴地到各处搜寻可读的书。每个周末回到宿舍,都带回一捆捆刚买的书。”刘晓阳这样形容当年热切渴望知识的同学们。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后来,他们都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坚力量。

高考仍在继续,仍在给予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年轻人以希望,更在给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以希望。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制度,好的人才遴选机制,永远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强盛与否的关键因素。

从“老三届”开始,20世纪70年代末参加高考的这一代人以这场考试为起点,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承担起了构建新秩序的历史重任。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由此,一个谋求伟大复兴的国家重新回到了制度性培养知识分子和遴选精英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