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雷经升:最是流年一寸心

发布时间:2018-06-08 09:36:3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安徽保险诗人雷经升近日推出个人诗集《流年一寸心》,关于新著的写作心得,生活工作中的感悟如何实现在艺术创作之中,他与本报记者做了率真而坦诚的交流。

雷经升

记者:首先祝贺您的第一本诗集正式出版,请简要作个介绍。

雷经升:谢谢。《流年一寸心》是我的第一本诗集,近日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传统诗词作品集,收录了我近年来创作的近一百七十首诗词,分为《行旅》《风物》《衷情》《感怀》四个专辑。在这本书里,我力图用细腻真挚的笔触,描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寄托缱绻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抒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体现精神追求和品格涵养。

据我所知,业内有不少优秀的诗人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但传统诗词集尚不多见。虽然书中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能参差不齐,但敝帚自珍,我还是愿意和盘托出,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也是想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引起更多的人对传统诗词的关注,并加入到学习创作的队伍中来。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传统诗词创作道路的?

雷经升:文学一直是我的爱好和梦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了一些诗歌、散文。这之后,当教师、读研究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一直笔耕不辍。当然,还是以写现代诗为主,偶尔写点古诗,也只是形似,以为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用普通话读起来大致押韵就是了,其实连最基本的平仄、声韵等规则都没搞清楚。

专注传统诗词的学习和写作,还是近几年的事。在一位老领导的影响下,我开始对传统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广泛阅读历代诗人词家的传世之作。王力所著《诗词格律》是我阅读和创作传统诗词的启蒙读物,从中我掌握了声韵、平仄、对仗等格律知识,逐渐领略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就这样,边读边写,边学习边实践,几年下来,竟也写了近两百首诗词。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大概就是如此吧。在这些诗词里,既有对自然风物的吟咏,也有对人生各种情感的体悟;既有沧桑的心路历程,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和释然。

记者:您追求什么样的创作风格?

雷经升:一首好的诗词,必须兼具形式美、声韵美、意境美。就我而言,崇尚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情。就是抒发真情实感,拒绝矫揉造作。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者,人之性情也。……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所以,只有在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用诗词的艺术形式展现现实,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吸引人、打动人。二是意境。传统诗词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必然能引发读者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感受。为了追求意境,就要讲究经营意象、凝练含蓄,体现“不即不离”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读者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独特的感受。可能读者的理解并非作者的初衷,但这并不重要,阅读诗词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同的体会恰恰展现了诗词的魅力。三是平实。我一直追求语言平实自然,不主张过多用典而致艰涩难懂。所以,我比较喜欢白居易、王维、苏轼、陆游等诗词大家的作品。当然,这与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老干体”有本质的不同,这类诗词主旨正确,述情空泛,不知比兴,少有寄托,诗味寡淡。四是哲思。诗词重在谋篇立意。选取独特的角度切入,托物言志,曲笔达意,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体现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精神。

记者: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如何?如何更好地传承?

雷经升: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诗经》以后,唐诗宋词元曲,历数千年而不衰,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辽阔深厚的汉语言文字是传统诗词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诗词极端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传统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虽然近现代以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诗词创作,各地诗词学会相继成立,各种刊物、网站、大赛层出不穷,可以说,传统诗词正走在复兴的路上。

传承的基础是继承。既作传统诗词,就应遵循既有的体式规定。以用韵为例。很多人主张“双轨并行,今不妨古”,《中华新韵》因此大幅减少韵部,完全取消了入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符合现代汉语读音的习惯,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但是,前人所创诗词格律沿袭上千年,早已约定俗成,正如吴宓所说,唐以来就是各种语言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不能随便抛弃,也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割裂了厚重的历史,失去了特有的韵味。所以,我之所作,必循前人规则,诗和词分别严格依照《平水韵》《词林正韵》。但毕竟有些字古音今读确有变化,为了处理规则与现实的矛盾,我对同一韵部中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属于两个以上韵母的,在作诗填词时尽量分开使用,主要是为了今人读起来音韵和谐。当然,这样也就进一步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记者:传统诗词在今天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雷经升:任何一种语言和形式,只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都能够表达当下的生活和情感。何况是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传统诗词呢?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唐风宋雨里穿行,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古代诗人或恬淡或苦闷、或激越或低沉的心境。他们寄情山水、感怀人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现代人生活节奏更快,面临着事业、家庭、身体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传统诗词可以修身养性,舒缓和宣泄心绪,让自己的内心在平平仄仄的文字中得到些许安宁和慰藉。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都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体验。正如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所说:“古典诗词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的生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记者:请您谈谈传统诗词与现代诗的关系。

雷经升:我认为,传统诗词与现代诗只是在对生活和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它们在精神血缘上紧密相连,无法割裂。它们之间不会也不应相互排斥,非此即彼。著名诗人叶延滨曾作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旧体诗与新诗是最亲近的两种文学样式,一如音乐的民乐与西洋乐,美术中的国画与油画,戏剧中的戏曲与话剧,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诗歌的版图。”传统诗词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底蕴和绵长的记忆,对于现代诗的创作大可借鉴和参照。现代诗善于表现当下、勇于创新、注重个性的特质,对传统诗词创作亦大有裨益。回望传统,关照现实,传统诗词和现代诗应当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共同促进诗歌的发展。

记者:您是学法律的,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和平衡两者的矛盾?

雷经升:法律严谨、缜密和理性,而诗歌更多的是激情、自由和意境。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相互冲突。实际上,法律和诗歌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律维护社会生活,诗歌丰富社会生活。真善美是它们共同的追求。法律是人类理性地约束自身和适应世界的方式,诗歌是人类感性地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理性和感性之间并非非此即彼、无法沟通,其实是正常的人所必然拥有的两种情感。我曾说过:“理性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理性的尽头必然需要感性的调和;感性可以展现人的真实,但感性的泛滥也必然需要理性的制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法律所强调的逻辑思维、规则意识和严谨态度,不也正是传统诗词创作所需要的吗?

记者:最后,请您对传统诗词爱好者提些建议吧。

雷经升:创作诗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首先是要培养兴趣,多读历代佳作,细细品味揣摩。其次是学习格律知识,掌握基本的规则和技巧。再次是善于观察思考,将生活提炼成诗,化平淡为新奇。最后,还是要甘于寂寞,多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要有《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那种专注劲,不断琢磨,反复修改。有时感觉似乎没有什么修改的了,但放一段时间再看,又有了应该修改的地方,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白居易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在这个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让我们用传统诗词的钥匙,打开宁静的心灵空间和精神家园。

(雷经升现供职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