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乡村建设的“美丽”之道

发布时间:2018-06-01 15:55:51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叶云 袁心平 李一霏 等

出版: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7年12月

定价:62元

□陈华文

城市聚集着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其建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较之乡村而言优势显而易见。不断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距,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城市是发展极,那么乡村是稳定器。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一定程度上讲,关乎中国未来之命运。《“内生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一书,以生态、人文、美学的三重维度,从理论到实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这对于正酣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知识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近年来,叶云教授和研究团队成员袁心平、李一霏等青年学者,围绕乡村建设的“美丽”问题,深入湖北鄂州村落,开展调查、研究、设计和各种专业实践。《“内生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一书,就是他们头顶露水、脚踩泥土、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取得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书中,作者在基于“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内生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引领下,围绕“见山,见水,见乡愁”的建设目标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设要求,以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乡村建设实践为案例,提出了包括村落规划、居民改造、景观设计、生态建设、村落形象推广的一揽子“美丽”构想与蓝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的“美丽”之道。书中,并没有对乡村建设理论和景观规划一般原理进行说教式的呈现,而是大量举证、且运用研究团队在乡村建设中的大量实景图,增加了全书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改革开放40年来,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们,依靠勤劳的双手,生活水平正在逐年提高。一些致富的农民,从1990年代开始,就开始大力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农村里的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农民修建房屋、向往美好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不少农民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审美常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导致很多房屋从外观上看没有多少美丽可言。这几年来,乡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面向“美丽”寻求突围。《“内生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的出版,可以说正合时宜。

书名提到的“内生模式”,是从原有事物的内部寻求突破,颇有“自食其力”和“守正创新”的两层寓意。这个概念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提法,为了给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凝练出有内涵的词汇,本书也借用了这个词汇。然而,在叶云教授看来,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视域中的“内生”,除了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诸多综合要素之外,更多地与历史、人文、艺术多了几分关联。若更直接地讲,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除了政府力量之外,农民的主动介入、主动作为是内生性的力量。

事实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决策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村集体经济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促进村社共同体的发展,最终把村民组织起来,产生“内生活力”,让其自主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空洞的口号,聚合着历史传承、民风习俗、价值偏好等内容,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诉求。

彰显自然与人文:乡村建设的“美丽”选择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中也同样如此。本书中提出,乡村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全民发展、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总体方针与策略。全国各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俗文化不同,乡村规划与建设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模式,无论是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或是中部、西南和北方地区,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在呈现特色方面下功夫。若简单挪用其他农村地区设计与建设的框架模式,无异于东施效颦。

在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之中,有一些现象值得警惕。例如,我国徽州地区青瓦白墙的乡土建筑,古朴、简洁、雅致,具有浓郁的“中国风”。于是,遥隔上千公里外的某些省份,在乡村房屋、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无视本土的乡土文化与风格的传承,进行全盘复制。这样势必形成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盲目建设斩断了本土的文脉传承,“乡愁”被连根拔起后荡然无存;二是推倒重来的理念耗费着人力和钱财,无视原有的资源再次利用;三是大张旗鼓的建设活生生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考验。本书中,之所以倡导“内生模式”,其实是对当前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对症下药”。

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通盘布局。书中以鄂州万秀村建设为例,提出了“水之韵、鸟之家、竹之锦、枫之语、荷之梦”的营造目标。这凸显出生态优先的思想,且适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每一地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只有也只能从内部寻找“灵感”,方能真正找到“美丽”之道。

笔者感兴趣的是:在保护环境和不花大本钱的前提下,乡村如何围绕现有的民居,在修缮或改造中体现出美丽之品位?书中,一张张的民居原景图、设计方案图和修缮后的实景图进行对比,无形中交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笔者对于叶云教授团队在民居改建的细节处理方面尤为欣赏。例如,为了民居更加牢固和美观,适当增加半开敞的木廊、院落中种植造型独特的树木、墙面角落摆放几口陶缸或者马灯等等,在增加了乡土气、怀乡气的同时,还平添了想象和诗意。乡村原来民居中的旧砖瓦、旧物件,只要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合理利用,瞬间就会“变废为宝”。

乡村规划与建设中,本书除了在民居方面大做“文章”之外,对于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和建设,也较为重视。比如,农民对于阅读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再则书香社会建设成为时代趋势,书中,对乡村书吧的设计,融合了绿叶、植物、书籍、环保等主题,体现出浓郁的设计美感。再如对乡村戏台、乡村宗祠等的设计与修缮,也彰显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之美。

总体上而言,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的“作品”,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多种要素交融、多种知识支撑。譬如一个乡村民居即便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观感,若和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悖而行,这种美丽其实是一种幻象。呼唤整体之美,是美丽乡村的方向。中国进行新时代,发展步入新征程,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新作为。树立科学的建设理念,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先导、彰显传统与乡土文化的基因,在“内生模式”和“一盘棋”的思想格局下,中国乡村才会真正如诗如画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