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民国时期各业对于人寿保险的认知

发布时间:2018-03-30 09:02:22    作者:陈国庆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陈国庆

19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人寿保险业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其经营主体经历了由外资垄断到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共生的转变。至民国时期,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民国成立后,民族寿险业进入初步发展期,但好景不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有掀起新一轮侵略狂潮。凡与我国建立贸易的国家,争相来华设立保险公司办事处,掠夺经济财富,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1930年起,民族寿险业的发展呈现逐步上升态势,1937年至1945年,我国的人寿保险业进入一个低落时期,由于战争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保险业遭受了致命的打击。民国时期社会民众对于人寿保险有着怎样的认知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民国时期的《人寿季刊》中发现,该刊物连续刊载有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人寿保险的认知和看法的文章,作者有记者、医师、闻人、律师、工程师、互助会总干事、基督教会干事、银行业经理、商检局秘书等,让我们重读这些文章,从中寻找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记者潘起凤《从我自身来体验》

1934年1月10日《人寿季刊》第4号,刊载杭州著名记者潘起凤的文章《从我自身来体验》,正文如下:

我是一个新闻记者,先从我们自身来谈一个和社会多方面接触的新闻记者,当然他的感觉比别种职业的从业员来得锐敏,同样,因用惯了脑力的缘故,他的分辨力和判断力也觉得缜密周详一些。

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因着种种的不满,却造成了他一个木冷的脑筋,和满身奔放的热血,不过更可怜的,因着多感和锐感,烦愁苦闷,笼罩他的全身,将木冷的脑筋和奔放的热血,交并而流入于狂放。

当然,以一个狂放的多感锐感者,处身在这样蒙混的社会里,他不可遏抑的情绪,是如何地尽力在膨胀啊!因此他绝不顾虑到自身的危险,和家室的缠累。可是做他的妻室儿女的人,却因着生活是寄托于他的身上的缘故,而时时在忧愁悲叹了。

爱情,不是金钱所能购买的,这话,我们当然承认不过在物质文明的今日,金钱,至少像一所水门泥所筑成的房屋一样,他是里面的钢骨。

教育是国民公有的享受,这话,我们当然也承认,不过在学问买卖化的现代。金钱,就是买学问买文凭的一点资本。

可怕啊!这样一个时代,那得不会一个有家室的新闻记者,更加上一重重烦愁苦闷,而至于横激!不顾一切地用他汗血的金钱来换取麻醉。因此,在每一个记者遭遇着不幸的时候,“身后萧条”“无以为殓”“妻儿冻馁堪虞”……这一切的凄惨字面,总有几句在讣告上看到,在这位魂归天上的记者本人果然不知不觉,毫无所苦,可是仗赖他的妻孥的痛苦,真是哀天动地了。因此,我将以十二万分的热忱,希望我们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志,趁健存的时候,保一些足以能除你不幸时候的你妻孥痛苦的人寿险!

谈完了自身,让我们再来谈谈社会吧。

社会的不安定,一般的人们不肯循着他应循的轨道做去,而在那里拼命造成一个恐怖的局面以希望从中获得一些,这并不是一般人们有冒险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实在是社会不能维系他的心志的原因,是在于他没有得到他的慰安!因此,我们要安定社会,先得到促成每个人都有他的家庭。然而家庭完成了以后,因着负担而愁烦以及顾虑到妻儿的将来的朋友们,又每因此而志趣消沉。这虽然镇定了社会的不安,可是造成了社会的暮气,依然是一桩缺憾。要两者得其平,使社会不暴乱而不消沉,那只有向创造家庭和人寿保险中去寻求。

文章没有大谈特谈人寿保险的好处,而是以轻松地笔触和记者职业的角度,写出记者工作的敏锐、奔波与辛劳,“不顾一切地用他汗血的金钱来换取麻醉。因此,在每一个记者遭遇着不幸的时候,‘身后萧条’......”,关键部分切入主题,“我将以十二万分的热忱,希望我们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志,趁健存的时候,保一些足以能除你不幸时候的你妻孥痛苦的人寿险!”

医学博士盛清诚《人寿保险给我的影像》

1934年1月10日《人寿季刊》第4号,刊载沪东医院院长盛清诚医学博士的文章《人寿保险给我的影像》,正文如下: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人寿保险给我的影像,也是这样的,在很早以前,有许多寿险公司的经理员对我说“寿险怎样的能够保障个人生产增进家庭幸福……”他们滔滔地说来,我总是含糊地听着,在这个时候我对于人寿保险,可说是茫茫然绝不发生任何兴趣,也不愿投保。

去年我们的同工,沪东公社社长钱振亚君,他是一位年壮力强的人物,不料一病缠绵,淹然谢世,当他在世的时候,向来廉洁自持,所以家无储蓄,不过全家子女八人都靠他赚钱过活的,现在他去世了,岂非家庭间要发生经济恐慌吗?岂知钱君早已具有远大目光,在数年前,由胡永莱君介绍,在某公司保他寿险壹万元,当钱君身故的一日,胡君就立即赶到,帮忙后事,不多时代为领到赔款全数,因此钱君妻子儿女得以出水火而袵蓆,我见到这种境地,纔始恍然大悟,确认人寿保险实在是保障个人生产促进家庭幸福的事业了。

钱君给我的影像,现在仍是历历如绘,从前人家劝我投保寿险,我不要保,现在除我自己投保以外,还希望人家都能投保呢!

我写这篇叙述,完全出于一片至诚,并不是代寿险公司做广告,因为我觉得我的职业——医师——是医治人们活着时候的疾病,人寿保险是救济人们身后家庭份子的痛苦,两者都是服务社会的事业,有同样的重要,值得大家起来提倡的。

盛清诚医学博士从身边的人物故事写起,以事实说话,以案说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沪江大学文学士杨美真《我对于人寿保险的感想》

1934年1月10日《人寿季刊》第4号,刊载中华妇女节制会副会长、上海沪江大学文学士杨美真的文章《我对于人寿保险的感想》,正文如下:

保险是使人作远虑的计划,或者说有远虑计划的,纔肯保险,无疑的,这一次因为出洋考察和读书的缘故,蓦然地就使我想起保险需要的迫切!

其实出洋和住在本国有什么分别?应当同样的有远虑计划,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缘故,因为人生于世,疾病的侵略,意外的遭遇,虽然与家庭朝夕不离,一切的危险性仍避免不了,纵使忧游岁月,春风亦要催人易老,所以保险初非限于居家与旅外,都有同样的需要罢。

回想到我与丈夫结婚以来,影影不离,现在呢,天涯海角,各处一方,免不了思念之苦,但是我们于思念之中,彼此得着了实际上的安慰,因为他与我都已把身家幸福放在安全稳固的保障中了。

并且我们因为保寿险而得到心灵上的愉快,好像它能使我丈夫安心服务,不虑其他,同时我也得一心一志进取学业,这种特殊的收获,非我保险之初,所能料想到的。

人寿保险在今日世界上已经公认为人羣有幸福的事业,尤其与我们女同胞有切肤的利益关系,在美国地方,当一男子向女子求婚时,她必问他,有否保险?所以我希望我国的女同胞凡于丈夫投保寿险时,应当表示深深的快感,万勿加以反对或阻挠,因为他是为你和子女的保障上着想,最后我介绍美国本雪文尼大学教授汉勃那博士(S.S.Huebner)的一句话“丈夫的保险,是属于妻子的权利,亦是妻子的义务,倘然丈夫不知保险那么做妻子的应促其必须保险,此不仅为保护自身计,并所以谋子女的利益。”

上面的一句话,正可使我们体验人寿保险的需要。

杨美真的文章《我对于人寿保险的感想》,直奔主题,突出了人寿保险“带来的内心的安定”,更多地突出保险是一种责任。文中的一句话应是文魂:“丈夫的保险,是属于妻子的权利,亦是妻子的义务,倘然丈夫不知保险那么做妻子的应促其必须保险,此不仅为保护自身计,并所以谋子女的利益。”

上海教育界闻人陈济成《我是否应该停保》

1934年10月10日《人寿季刊》第7号,刊载上海教育界闻人、工部局华人委员会陈济成先生的文章《我是否应该停保》,正文如下:

“最近几年来,鄙人因为致力于教育社会事业,无疑地并不顾念到自己身家幸福的保障,因为我觉得先把事业办好,苟能裨益社会人群。则我心已安,更复何求?因此我对于人寿保险,绝对生不兴趣,当然不愿投保。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到我办公处来侃侃说述人寿保险的利益,如何地好,像我这样的人,更是如何的需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我仍是不入耳之欢,但是为了多年友谊的关系,勉强投保了二千元保额的寿险:作为敷衍的性质。

前次投保寿险,初非出于我愿而使人益感憎厌的。在保费到期的前后,保险公司催收保费的信,如雪片飞来,催收保费的人,迭次过访那时真使我愈感烦厌,所以第二年的保费,毅然决然拒绝缴付,不再续保。

不久的从前又是一位朋友来劝我续保,我说先重事业,后谈自己,且待我事业办好,再论保险,他说事业固然重要、但是负责干办的人,更是重要,譬如一根围柱,撑住了一间房屋,他虽能持千钧之量,但是根基不固,迟早还要陷下去,所以围柱的下面,须有坚固的磐石,厚实的根基,方可托牠得住。人寿保险者,就是人们的磐石,人们的基础,所以事业干得愈多,对于人寿保险愈是需要,照你这样干办教育及社会事业,非为自身计,而为事业上着想,二千元的寿险保额,初尚不够,何能停保?……

我听了他一番话,固然觉得有理,所以我就把爱护事业的心,注意到自已寿险的需要上去,区区二千元的保障,实嫌不足,因此不但不停保二千元保额:并且还加了八千元,连前共保了一万元的寿险,最近的将来我还要加保呢。

我现在已经朋白了人寿保险的真实效益,因此每次收到保险费到期通知书,及派人来收的时候,非但毫不讨烦,并且觉得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服务的诚恳和周到!

我知道像我同样的事情很多,特地写这篇文字,以作与停保寿险诸君的劝告。”

陈济成先生的文章《我是否应该停保》,写出了自己当初并不接受人寿保险,而是碍于情面买了朋友推销的保险。当第二年续保催收的时候,对保险心生厌恶,不愿续保。又是一位朋友来劝他续保,举例讲到房子围柱的作用,“须有坚固的磐石,厚实的根基,方可托牠得住。人寿保险者,就是人们的磐石,人们的基础,所以事业干得愈多,对于人寿保险愈是需要。”一番话让他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特地写这篇文字,以作与停保寿险诸君的劝告。”

上海著名律师姚永厉《余对于投保人寿保险之观感》

1935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9号,刊载上海著名律师、法学博士姚永厉先生的文章《余对于投保人寿保险之观感》,正文如下:

“人生在世,赖健康之身体,求事业之进展,惟事变之生,常有非人力之可预防者,设不幸而生产能力随驱壳而告消灭,则椿萱之供养,妻孥之抚育,谁将负其责,故凡具有责任心者,一旦成家,自应即作未老防衰为有备无患之计,是则舍人寿保险以外,实鲜其他有效之辨法。

人寿保险仍为预防不测,于个人生产能力消失时,以社会中其他份子为共同分担生活费用之最良制度,是蓋实行经济互助之实质者也,职是之故,凡投保者可以安居乐业,毋庸复以一家前途为虑,其于本身之健康及办事之安心,均可因此精神上之安定而得莫大之益助,不亦明甚。

查吾人生产之道,在积极言,则为开源,在消极言,则为节流,倘勤而得之,而不俭以守之,则无异右手拾而左手弃之也。人寿保险具有奖励节俭之效能,使吾人日常进益中,除去生活费用外,必须按世界时谨节余款续付保费,不仅此也。寿险公司且每有应用种种善策,使被保险者坚韧其志愿,贯彻其初衷,务使达到储蓄保险之目的,不若普通储蓄,不加限制,易于废驰,是以一经投保,则该投保者,必能因此而日益增加其节俭之习惯,其有益于投保者本人和家庭,岂仅赔款已哉。

人寿保险之利益既极繁溥,惟投保者对于公司之选择,应有审慎之考虑,以管见而论,际此全国朝野提倡国货之年,自以向华股组织之公司投保为宜,且华商公司所用各种保单,均用中文,使被保险者对于保单所载各项条件,一目了然,凡有咨询事项,得与经理直接谈话,无文字言语之隔阂,即不幸而遇纠纷,亦得求决于国法,因公司与被保者在同一政府管辖之下,均受法律之保障与制裁也,总之,向华资公司保险,在情谊上经济上法律上均为有益而无损,奚岂便利而已。

宁绍人寿保险公司,为华商寿险界后起之秀,不仅其管理具有科学之方法,抑其上下职员,均切实办事,诚挚服务,其能蒸蒸日上,实余之所深信,是以于参加投保之余,亟草斯篇,以作其他知保险之重要者参考。

姚永厉先生的文章《余对于投保人寿保险之观感》,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凡具有责任心者,一旦成家,自应即作未老防衰为有备无患之计。”下来介绍了人寿保险的好处和利益,接着阐述对于保险公司的选择,“且华商公司所用各种保单,均用中文,使被保险者对于保单所载各项条件,一目了然。”文章最后一段推荐投保“华商寿险界后起之秀”的宁绍人寿保险公司。

上海工部局工程师陈公达《人寿保险给我的兴奋》

1935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9号,刊载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上海工部局工程师陈公达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给我的兴奋》,正文如下:

古语说:“学到用时方知少”,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比喻到“保险”因为现在的职业界,抱着“今日有酒今日醉”的人,很多很多,谈到人寿保险,他们或许以为“杞人忧天”,有什么用处?但是一旦害了重病,上无以娱慰亲尊,下无以抚养妻孥,到那时或许想到人寿保险的需要而已不及吧!

不久的从前,我的一位同事身故了,他平日一些没有积蓄,亦没有保险,因此家庭间当然就发生了绝大的恐慌,结果由朋友、同事、大家慷慨解囊,但是仍然无济于事。

西语有一句话:保险是代替羞耻的抚恤,他的意思,就是保险金额是正大光明,理所应得的,普通抚恤是羞耻的,那么我们又何必不走正大光明的路拿“理所应得”的保额而忍受那“羞耻”的抚恤呢?我自从见到了同事身后的萧条,蓦然地想起人寿保险的重要,那时我坦白地说,并没有收到任何人的委托,而做了人寿保险业的义务宣传者,此无他,完全由于我心灵的驱使呀!

我写这简短的文字,并不是代寿险公司做广告,的确,我知道人寿保险是一种需要,尤其是与一般职业界,可惜认识的人很少,就是已经知道保险是有益而能身体力行的也少,我除介绍真义,奉劝读者诸君投保或续保俾可享受安慰的愉快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陈公达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给我的兴奋》,文章虽短,却令人印象深刻。开头写到社会现象许多人抱着“今日有酒今日醉”的观念,没有考虑人寿保险。作者讲述身边一位同事的悲惨故事,“家庭间当然就发生了绝大的恐慌”,尽管大家慷慨解囊,“但是仍然无济于事”。一句西方谚语:“保险是代替羞耻的抚恤”成为论述的核心,投保人寿保险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我们又何必不走正大光明的路拿‘理所应得’的保额而忍受那‘羞耻’的抚恤呢?”

工部局某互助会干事张登瀛:《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

1935年7月10日《人寿季刊》第10号,刊载前青年协会干事、上海工部局人力车夫互助总会干事张登瀛先生的文章《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正文如下:

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在没有遇到变故或是保单还未满期以前,他的利益不能尽量地表现出来,所以在保险期内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品。因此一般人对于人寿保险的需要,没有像物质需要品的迫切,许多人坐误保险的机会,或是不能充分地享受保险利益的原因,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吧。

人寿保险所保障的,是被保险人自己晚年经济独立,及其身后家庭分子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的费用,我们如其平心暗想,那一件事情的需要程度,驾乎人寿保险之上,那一桩事情的意义,能包括解决如许的必需条件,他的重要性虽然如此,但是普通心理,总以为将来的事情,苟延到将来再说。可是未常顾虑到将来的事情,或许明天就会发生,或许迟延至几十年后才始实现。

从实际上讲,投保人寿保险对于自身晚年的问题,到还是在其次,而与妻子儿女的关系,比较更为严重,所以不保寿险,不但以自己幸福冒险,并且还把合家幸福冒着险呢!我们再以保险而不冒险的代价讲,很是微薄,凡是普通有生产能力的能够担负的。并且保险费的支出,是储蓄生活基金的准备,迟早总有收回保额的一日。因此不保寿险的冒险,更是不值得吗?推测目前尚未保险者的意旨,大约不外二个见解:即一、市面不定。二、无力保险。我们不妨以客观的眼光,用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两个意味:因市面不定而尚未保险的,并非能力不足,却是思虑过甚。要知道市面不定,全在社会生活大部倾向着外强中虚,换句话说,多数人消耗过于生产,缺乏稳定的准备。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以工商事业来讲,或以个人境况言,都免不了随经济而发生问题。人寿保险的使命,是在安定人的生活,倘然社会中各个人都能生活安定,那么市面情形自然人于稳定了。这不过从大体说,若以个人单位论,市而不定,是社会国家整个问题,人寿保险是与你自己及家庭有切肤关系的。人寿保险所能保障解决的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必需费用,不能因市面而不定而可以减少。并且市面俞不定,对于这些必需品的保障,入于更需要的时期呀。

因无力保险而尚未保险的,并非真的无力,实在是缺乏认识人寿保险必须程度的严重性,何以言之?因为每个人对于衣食住行,都不照常用钱么?他不能说因无力而不吃饭不穿衣服不住屋么?照现在中国寿险保费,中年的人,每月大约只要省下两三元就可得到一千元的保障,在目前社会生活程度而讲,每天省下几分钱,每月省下两三元,原是不难的事情。所以凡是有生产能力的,都可保险,并非无力保险,实在是不明保险。

简括地说,投保人寿保险是保障衣食住行以及其他费用品的必需条件,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必经阶级。

张登瀛先生的文章《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以人寿险必须为论点,开头写道:“一般人对于人寿保险的需要,没有像物质需要品的迫切……”,“在没有遇到变故或是保单还未满期以前,他的利益不能尽量地表现出来”。接着讲到“人寿保险所保障的,是被保险人自己晚年经济独立,及其身后家庭分子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的费用”。第三段讲不投保保险是一种冒险,“以自己幸福冒险,并且还把合家幸福冒着险呢!”,深刻阐述了不保寿险的冒险不值得。第四段讲不投保是“真无力”吗?作者经过一番剖析,指出“照现在中国寿险保费,中年的人,每月大约只要省下两三元就可得到一千元的保障,在目前社会生活程度而讲,每天省下几分钱,每月省下两三元,原是不难的事情。所以凡是有生产能力的,都可保险,并非无力保险,实在是不明保险。”结尾再次回扣主题。

华东基督教会总干事赵傅家:《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

1936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13号,刊载华东基督教会总干事赵傅家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正文如下:

美国作家汤令生在他所著《人寿保险对于青年男女》的文章中说:美国某大寿公司一年内因身体不及格而被公司拒绝投保的,竟有一万五千余人,欲想保险而被公司不准承保的数额,共有四千三百万元,这些人都因不能把寿险的利益,及早认识,及早置备的缘故,以致因循间误,到后来成为欲保而不能。

汤君的文章内更说:最近一年内美国某大寿险公司所保的被保险人中,其年龄自十岁起至二十岁的,共有三万七千人,这些幼年男女并不是他们自己要保,或许他们还没知道人寿保险是什么,但是为何很早就保寿险呢?那是无疑地为了他们父母自己被公司所却保,因而惩前毖后,不得不为子女们及早保险为愈,上面两个统计,不过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情形,以全美三百家保险公司来讲,那就不胜推算了。

人们对于要保寿险的可能性,是随着年龄的高低,体质的强弱而规定其取舍之范围,纵使年龄高大而体质仍然健全的人,虽则还可合格保险,但是保费毕竟要多,因此因迁迟延,在别种事情或许关系还小,唯有人寿保险决不能稍迁延的心理,因为迁延时日,仍是自己和家庭的一种损失,就是包括“不能保险”和担负“较大的保费”。

我们取断事情的进止,应当辨别他的好坏,倘然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知则已,知了必须决心实行,倘然是一件有害的事情,不知则已,知了就应决心改正,人寿保险是保障自身晚年以及身后家庭的唯一工具,诚然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那么我们既知其利益,就应即日放下决心,立刻投保,反正推延时日,于己于家,有害无益,但是现今普通一般心理,往往不然,当他们见到一件好的事情,都说:好是好的,可是很难啊”,“利益固然不错,不过力不从心啊”。这种的口头禅,到处皆是,触耳能闻,推其原因,不外缺乏决心或许他们的决心收到别种缘故的克服,不能立刻就行,因此青年时代想做的事情,或许到了老年还没能完成。

我们对于人寿保险之企求,今日原可得之,延到明日,或许因为健康的变化,就成为不能,须知几分钟的手续,便能把终身的幸福措置安定,那么我们岂可忍心把永久的身价保障,贻误在“几分种事实”的迟延呢?

赵傅家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以美国作家汤令生所著文章为例,“美国某大寿公司一年内因身体不及格而被公司拒绝投保的,竟有一万五千余人……这些人都因不能把寿险的利益,及早认识,及早置备的缘故,以致因循间误,到后来成为欲保而不能。”以此说明美国家庭保险意识特别强,许多人想保因种种原因而被迟延。接着论述人寿保险因年龄、人的体质强弱等原因,保费高低不同,迁延投保,“仍是自己和家庭的一种损失”。既然人寿保险是件有益的事,“岂可忍心把永久的身价保障,贻误在“几分种事实”的迟延呢?”,文章层层递进,强化了说服力。

医学博士关亦齐:《救命的寿险保单》

1936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13号,刊载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汉口名医师关亦齐先生的文章《救命的寿险保单》,正文如下:

在健康保险制度尚未创立之前,中下层阶级之家庭对于筹措医学费用诚为不易。一旦有病,徒唤奈何。在病势垂危之时,其有利用寿险保单因而得救者,则本公司投保人之一某君也。二年前某君为余述及其因宁绍寿险保单得庆更生事,余极感动,印象颇深。今得方景和医师来示为本刊索稿,因忆及此事特录之以贡献于读者诸君。

某君家道清寒,毫无积蓄,以教书所得,仅足供家人简朴生活。因感觉责任重大,故经本公司经理员劝告后,立即投保寿险一千元。不料数月后,某君忽患伤寒重症,势颇危险,医嘱入医院疗治,否则诚恐发生意外。惟平日既无积蓄,此时更告贷无门,典质既尽,无可奈何。斯时某君忆及其箧中之宁绍寿险保单,遂以之向友人押借二百元。且谓友人曰:此保单之纳费虽仅余廿元,但实际上等于一千元之贷款。设我不幸死亡,汝可由此千元之赔款内扣除本息。设我不死,则岂敢忘恩负义,当首先设法筹还尊款也。某君得此借款后遂迁入医院,疗养月余时,终克就痊。某君称此保单为“救命的寿险保单”,诚不诬也。

关亦齐先生的文章《救命的寿险保单》,先提出论点,然后娓娓道来,讲述了朋友某君“家道清寒,毫无积蓄仅足供家人简朴生活”,在保险公司经理劝说下,办理了人寿保险。“不慎数月后,忽患伤寒重症,势颇危险,平日既无积蓄,此时更告贷无门,典质既尽,无可奈何”,关键时刻想起保险单,通过人寿保险单抵押借款,渡过难关。某君称此保单为“救命的寿险保单”。通过讲一个故事,将作者的观点和理念讲述出来,自然流畅。

银行业同业公会经理朱博泉:《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

1936年7月10日《人寿季刊》第14号,刊载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经理朱博泉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正文如下:

无疑地,人们所最希求的是幸福,但是幸福的升沉和消长,却是一件不可确定的事情,尤其在大家庭制度世代相依的我国,往往因为家庭间一人的得失,波及阖家的幸福,因此一般人对于将来的得失,常是付诸命运,聊作自慰慰人之计,岂止我人欲求未来的幸福,或是保持着现有的幸福而使其久盛不艾,唯有一方散播幸福的种子,一方消灭危难于未萌,因为有了幸福的种子,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实,事前消灭危难,方能使你所期望的幸福,不致受到阻碍或打击。

人寿保险是多数爱好互助的人,联合起来,以微小数目的起点,成巨大的力量,能保障孤寡,鼓劲合作,促进安宁,并且还能付诸经济事业的发展,工商事业的繁荣。

以个人的立场讲,诚然,人寿保险能把各人和其家庭份子的幸福,由缥缈无定的理想而成为牢不可破的事实,因为人寿保险的效用,是使少壮者积其余资,充作老年自给的准备,万一中途不测,亦能维护其家人出经济困难而入于安全之域,所以人寿保险不仅是自身未老防衰的计划,而且对于家庭的担负,也是尽了道德上的责任。

人寿保险是人类幸福的种子,倘然你肯依照预定计划始终不自放弃的话,那么他的果实必有收获的一天,因为人生寿命有限,病老死亡岂能幸免,所以我可说水火财生的保险,至终未必出险,但是投保人寿保险,不是自身晚年享用,便为家人善后之资,因此决不使你虚耗分文,定能按照所保金额十足收回,这是的确的事实,并且人寿保险领款的时候,正当老弱无能或是人事不测的期间,所谓甘霖降于涸田,转枯为荣,纵使你晚景丰足,那么这笔保款,更是锦上添花,盆增美满,即如美国煤油大王洛克佛拉九六生辰的一天,全美各保险公司送来的满期保款,共有五百万元,正是幸福之来,其乐绵延,永无相间之日。

人寿保险是集合多数人的余资,日积月累,年月以继,在美国已成为国民生活基金的大保管库,民众幸福的联合准备,其蕴藏之富厚,实力之雄伟,我们不难以数字作证明,即如一九二六年美国各寿险公司所拥有的法定准备金,共有美金一二,八五〇,〇〇〇,〇〇〇元,这个巨大的数字,大过全世界金币供给总值三分之一,大过全美线路轨道及其他设备总值之半。

银行与人寿保险公司,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结构,为何我国银行事业最近十数年来发展甚速,但是寿险事业却是缓缓而进呢,实则因为国人对于人寿保险还没充分的明了,因此徒见良好的制度,缺乏利用和享受的机会。

近中央信托局之兼营人寿保险,邮政储金业局之开办易人寿保险,在在足以证明此重事业应有普遍提倡的价值,大约再隔相当时期以后,大家对于人寿保险,由不明了而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那是绝无疑义的。

像我这个人,在很早的时候,便是认了人寿保险的利益,我第一次保寿险,还在十年之前,后来我因为子女众多定了一个计划,就是每添一个子女,加保寿险若干,趁着少壮之年,预备肩起日后家庭负担的重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家都能及早实行。

朱博泉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先从人们追求生活的幸福是一种必然,但危难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威胁。接着讲:“人寿保险是多数爱好互助的人,联合起来,以微小数目的起点,成巨大的力量”,“人寿保险的效用不仅是自身未老防衰的计划,而且对于家庭的担负,也是尽了道德上的责任。人寿保险是人类幸福的种子自身晚年享用,便为家人善后之资”。作者并以美国煤油大王洛克佛拉和美国人寿事业发展为例,通过与美国的对比,“我国寿险事业却是缓缓而进呢,国人对于人寿保险还没充分的明了”。作者笔锋一转,讲到“中央信托局之兼营人寿保险,邮政储金业局之开办易人寿保险,在在足以证明此重事业应有普遍提倡的价值”。文章末尾,作者自己现身说法,曾经投保寿险,建议“大家都能及早实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工部局某互助会干事张登瀛:《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

1935年7月10日《人寿季刊》第10号,刊载前青年协会干事、上海工部局人力车夫互助总会干事张登瀛先生的文章《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正文如下:

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在没有遇到变故或是保单还未满期以前,他的利益不能尽量地表现出来,所以在保险期内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品。因此一般人对于人寿保险的需要,没有像物质需要品的迫切,许多人坐误保险的机会,或是不能充分地享受保险利益的原因,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吧。

人寿保险所保障的,是被保险人自己晚年经济独立,及其身后家庭分子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的费用,我们如其平心暗想,那一件事情的需要程度,驾乎人寿保险之上,那一桩事情的意义,能包括解决如许的必需条件,他的重要性虽然如此,但是普通心理,总以为将来的事情,苟延到将来再说。可是未常顾虑到将来的事情,或许明天就会发生,或许迟延至几十年后才始实现。

从实际上讲,投保人寿保险对于自身晚年的问题,到还是在其次,而与妻子儿女的关系,比较更为严重,所以不保寿险,不但以自己幸福冒险,并且还把合家幸福冒着险呢!我们再以保险而不冒险的代价讲,很是微薄,凡是普通有生产能力的能够担负的。并且保险费的支出,是储蓄生活基金的准备,迟早总有收回保额的一日。因此不保寿险的冒险,更是不值得吗?推测目前尚未保险者的意旨,大约不外二个见解:即一、市面不定。二、无力保险。我们不妨以客观的眼光,用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两个意味:因市面不定而尚未保险的,并非能力不足,却是思虑过甚。要知道市面不定,全在社会生活大部倾向着外强中虚,换句话说,多数人消耗过于生产,缺乏稳定的准备。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以工商事业来讲,或以个人境况言,都免不了随经济而发生问题。人寿保险的使命,是在安定人的生活,倘然社会中各个人都能生活安定,那么市面情形自然人于稳定了。这不过从大体说,若以个人单位论,市而不定,是社会国家整个问题,人寿保险是与你自己及家庭有切肤关系的。人寿保险所能保障解决的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必需费用,不能因市面而不定而可以减少。并且市面俞不定,对于这些必需品的保障,入于更需要的时期呀。

因无力保险而尚未保险的,并非真的无力,实在是缺乏认识人寿保险必须程度的严重性,何以言之?因为每个人对于衣食住行,都不照常用钱么?他不能说因无力而不吃饭不穿衣服不住屋么?照现在中国寿险保费,中年的人,每月大约只要省下两三元就可得到一千元的保障,在目前社会生活程度而讲,每天省下几分钱,每月省下两三元,原是不难的事情。所以凡是有生产能力的,都可保险,并非无力保险,实在是不明保险。

简括地说,投保人寿保险是保障衣食住行以及其他费用品的必需条件,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必经阶级。

张登瀛先生的文章《人类对于寿险必需性之检讨》,以人寿险必须为论点,开头写道:“一般人对于人寿保险的需要,没有像物质需要品的迫切……”,“在没有遇到变故或是保单还未满期以前,他的利益不能尽量地表现出来”。接着讲到“人寿保险所保障的,是被保险人自己晚年经济独立,及其身后家庭分子衣、食、住、行、教育,婚嫁各种的费用”。第三段讲不投保保险是一种冒险,“以自己幸福冒险,并且还把合家幸福冒着险呢!”,深刻阐述了不保寿险的冒险不值得。第四段讲不投保是“真无力”吗?作者经过一番剖析,指出“照现在中国寿险保费,中年的人,每月大约只要省下两三元就可得到一千元的保障,在目前社会生活程度而讲,每天省下几分钱,每月省下两三元,原是不难的事情。所以凡是有生产能力的,都可保险,并非无力保险,实在是不明保险。”结尾再次回扣主题。

华东基督教会总干事赵傅家:《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

1936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13号,刊载华东基督教会总干事赵傅家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正文如下:

美国作家汤令生在他所著《人寿保险对于青年男女》的文章中说:美国某大寿公司一年内因身体不及格而被公司拒绝投保的,竟有一万五千余人,欲想保险而被公司不准承保的数额,共有四千三百万元,这些人都因不能把寿险的利益,及早认识,及早置备的缘故,以致因循间误,到后来成为欲保而不能。

汤君的文章内更说:最近一年内美国某大寿险公司所保的被保险人中,其年龄自十岁起至二十岁的,共有三万七千人,这些幼年男女并不是他们自己要保,或许他们还没知道人寿保险是什么,但是为何很早就保寿险呢?那是无疑地为了他们父母自己被公司所却保,因而惩前毖后,不得不为子女们及早保险为愈,上面两个统计,不过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情形,以全美三百家保险公司来讲,那就不胜推算了。

人们对于要保寿险的可能性,是随着年龄的高低,体质的强弱而规定其取舍之范围,纵使年龄高大而体质仍然健全的人,虽则还可合格保险,但是保费毕竟要多,因此因迁迟延,在别种事情或许关系还小,唯有人寿保险决不能稍迁延的心理,因为迁延时日,仍是自己和家庭的一种损失,就是包括“不能保险”和担负“较大的保费”。

我们取断事情的进止,应当辨别他的好坏,倘然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知则已,知了必须决心实行,倘然是一件有害的事情,不知则已,知了就应决心改正,人寿保险是保障自身晚年以及身后家庭的唯一工具,诚然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那么我们既知其利益,就应即日放下决心,立刻投保,反正推延时日,于己于家,有害无益,但是现今普通一般心理,往往不然,当他们见到一件好的事情,都说:好是好的,可是很难啊”,“利益固然不错,不过力不从心啊”。这种的口头禅,到处皆是,触耳能闻,推其原因,不外缺乏决心或许他们的决心收到别种缘故的克服,不能立刻就行,因此青年时代想做的事情,或许到了老年还没能完成。

我们对于人寿保险之企求,今日原可得之,延到明日,或许因为健康的变化,就成为不能,须知几分钟的手续,便能把终身的幸福措置安定,那么我们岂可忍心把永久的身价保障,贻误在“几分种事实”的迟延呢?

赵傅家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舆因循迟延》,以美国作家汤令生所著文章为例,“美国某大寿公司一年内因身体不及格而被公司拒绝投保的,竟有一万五千余人……这些人都因不能把寿险的利益,及早认识,及早置备的缘故,以致因循间误,到后来成为欲保而不能。”以此说明美国家庭保险意识特别强,许多人想保因种种原因而被迟延。接着论述人寿保险因年龄、人的体质强弱等原因,保费高低不同,迁延投保,“仍是自己和家庭的一种损失”。既然人寿保险是件有益的事,“岂可忍心把永久的身价保障,贻误在“几分种事实”的迟延呢?”,文章层层递进,强化了说服力。

医学博士关亦齐:《救命的寿险保单》

1936年4月10日《人寿季刊》第13号,刊载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汉口名医师关亦齐先生的文章《救命的寿险保单》,正文如下:

在健康保险制度尚未创立之前,中下层阶级之家庭对于筹措医学费用诚为不易。一旦有病,徒唤奈何。在病势垂危之时,其有利用寿险保单因而得救者,则本公司投保人之一某君也。二年前某君为余述及其因宁绍寿险保单得庆更生事,余极感动,印象颇深。今得方景和医师来示为本刊索稿,因忆及此事特录之以贡献于读者诸君。

某君家道清寒,毫无积蓄,以教书所得,仅足供家人简朴生活。因感觉责任重大,故经本公司经理员劝告后,立即投保寿险一千元。不料数月后,某君忽患伤寒重症,势颇危险,医嘱入医院疗治,否则诚恐发生意外。惟平日既无积蓄,此时更告贷无门,典质既尽,无可奈何。斯时某君忆及其箧中之宁绍寿险保单,遂以之向友人押借二百元。且谓友人曰:此保单之纳费虽仅余廿元,但实际上等于一千元之贷款。设我不幸死亡,汝可由此千元之赔款内扣除本息。设我不死,则岂敢忘恩负义,当首先设法筹还尊款也。某君得此借款后遂迁入医院,疗养月余时,终克就痊。某君称此保单为“救命的寿险保单”,诚不诬也。

关亦齐先生的文章《救命的寿险保单》,先提出论点,然后娓娓道来,讲述了朋友某君“家道清寒,毫无积蓄仅足供家人简朴生活”,在保险公司经理劝说下,办理了人寿保险。“不慎数月后,忽患伤寒重症,势颇危险,平日既无积蓄,此时更告贷无门,典质既尽,无可奈何”,关键时刻想起保险单,通过人寿保险单抵押借款,渡过难关。某君称此保单为“救命的寿险保单”。通过讲一个故事,将作者的观点和理念讲述出来,自然流畅。

银行业同业公会经理朱博泉:《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

1936年7月10日《人寿季刊》第14号,刊载上海

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经理朱博泉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正文如下:

无疑地,人们所最希求的是幸福,但是幸福的升沉和消长,却是一件不可确定的事情,尤其在大家庭制度世代相依的我国,往往因为家庭间一人的得失,波及阖家的幸福,因此一般人对于将来的得失,常是付诸命运,聊作自慰慰人之计,岂止我人欲求未来的幸福,或是保持着现有的幸福而使其久盛不艾,唯有一方散播幸福的种子,一方消灭危难于未萌,因为有了幸福的种子,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实,事前消灭危难,方能使你所期望的幸福,不致受到阻碍或打击。

人寿保险是多数爱好互助的人,联合起来,以微小数目的起点,成巨大的力量,能保障孤寡,鼓劲合作,促进安宁,并且还能付诸经济事业的发展,工商事业的繁荣。

以个人的立场讲,诚然,人寿保险能把各人和其家庭份子的幸福,由缥缈无定的理想而成为牢不可破的事实,因为人寿保险的效用,是使少壮者积其余资,充作老年自给的准备,万一中途不测,亦能维护其家人出经济困难而入于安全之域,所以人寿保险不仅是自身未老防衰的计划,而且对于家庭的担负,也是尽了道德上的责任。

人寿保险是人类幸福的种子,倘然你肯依照预定计划始终不自放弃的话,那么他的果实必有收获的一天,因为人生寿命有限,病老死亡岂能幸免,所以我可说水火财生的保险,至终未必出险,但是投保人寿保险,不是自身晚年享用,便为家人善后之资,因此决不使你虚耗分文,定能按照所保金额十足收回,这是的确的事实,并且人寿保险领款的时候,正当老弱无能或是人事不测的期间,所谓甘霖降于涸田,转枯为荣,纵使你晚景丰足,那么这笔保款,更是锦上添花,盆增美满,即如美国煤油大王洛克佛拉九六生辰的一天,全美各保险公司送来的满期保款,共有五百万元,正是幸福之来,其乐绵延,永无相间之日。

人寿保险是集合多数人的余资,日积月累,年月以继,在美国已成为国民生活基金的大保管库,民众幸福的联合准备,其蕴藏之富厚,实力之雄伟,我们不难以数字作证明,即如一九二六年美国各寿险公司所拥有的法定准备金,共有美金一二,八五〇,〇〇〇,〇〇〇元,这个巨大的数字,大过全世界金币供给总值三分之一,大过全美线路轨道及其他设备总值之半。

银行与人寿保险公司,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结构,为何我国银行事业最近十数年来发展甚速,但是寿险事业却是缓缓而进呢,实则因为国人对于人寿保险还没充分的明了,因此徒见良好的制度,缺乏利用和享受的机会。

近中央信托局之兼营人寿保险,邮政储金业局之开办易人寿保险,在在足以证明此重事业应有普遍提倡的价值,大约再隔相当时期以后,大家对于人寿保险,由不明了而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那是绝无疑义的。

像我这个人,在很早的时候,便是认了人寿保险的利益,我第一次保寿险,还在十年之前,后来我因为子女众多定了一个计划,就是每添一个子女,加保寿险若干,趁着少壮之年,预备肩起日后家庭负担的重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家都能及早实行。

朱博泉先生的文章《人寿保险的效益和展望》,先从人们追求生活的幸福是一种必然,但危难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威胁。接着讲:“人寿保险是多数爱好互助的人,联合起来,以微小数目的起点,成巨大的力量”,“人寿保险的效用不仅是自身未老防衰的计划,而且对于家庭的担负,也是尽了道德上的责任。人寿保险是人类幸福的种子自身晚年享用,便为家人善后之资”。作者并以美国煤油大王洛克佛拉和美国人寿事业发展为例,通过与美国的对比,“我国寿险事业却是缓缓而进呢,国人对于人寿保险还没充分的明了”。作者笔锋一转,讲到“中央信托局之兼营人寿保险,邮政储金业局之开办易人寿保险,在在足以证明此重事业应有普遍提倡的价值”。文章末尾,作者自己现身说法,曾经投保寿险,建议“大家都能及早实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版图片为作者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