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基因技术与人类伦理

发布时间:2018-03-09 10:04:36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翻译:马向涛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8年1月

定价:88元

□陈华文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长期以来,这都是哲学追寻的问题。这三个追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即便是生命科学或者医学这样的专门领域,也须认真思索并做出回答,尤其是基因技术近年来诸多发现和创新,已经直接牵涉到伦理道德层面的人文之问。《基因传:众生之源》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基因技术的前世今生、基因与人类伦理、基因与人类未来,提供了思索的空间。

基因技术的全景式书写

本书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和科普作家。在出版本书之前,2011年他就凭借《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从选题角度讲,《基因传》与《癌症传》,算是姊妹篇。穆克吉在癌症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才能深刻领悟其内在机制。于是,在探究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穆克吉撰写了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基因传》。尽管癌症和基因分别属于生命的病态和常态,可是作为健康杀手的癌症和作为生命密码的基因,都是异常复杂的科学。为了非专业读者能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癌症与基因的来龙去脉,穆克吉在遵循科学原理前提下,用讲故事的生动方式进行对其娓娓道来。他擅长讲故事,诸多生命科学中本该属于专业性的表述,在他的笔下却变得通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令人深思。

《基因传》一书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同时,本书也是一部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学家,在探究基因奥秘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如同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为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脉络,也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本书不是简单的基因知识科普,还从社会的视角,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

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众所周知,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中,从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种植豌豆故事开始,回顾人类探索基因的历程。1864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可惜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旋即被人们遗忘。“基因”一词几十年后问世,这使得英美两国的科学家,希望通过操纵遗传规律来加速人类进化与解放。二战后,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此时人类认识了什么是基因。1970年代,有两项对遗传学起到重要影响的技术问世,这就是基因测序与基因克隆,它们分别代表着基因的“读取”与“复制”。到198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开始使用这些技术比对并鉴别疾病相关基因,能够让父母对胎儿进行筛查,若胎儿携带危害健康的突变基因,那么父母可以选择终止妊娠。对于许多为胎儿检测唐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或者泰伊—萨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基因诊断、管理与优化领域的受益者。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正式公布。根据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方向,科学家从基因角度,来理解人类遗传过程中变异与“正常”的行为。

科学技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用错了地方,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于基因技术来说更是如此。1940年代,纳粹德国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论,制造了种族屠杀的灾难。本书第四章“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中讲到,纳粹德国打着优生学的幌子,公然推出违反人类道德底线的“种族科学”,对具有“遗传缺陷” 的人们进行监禁、绝育、杀害。仅仅在1939-1941年间,纳粹德国就杀害了25万身体存在遗传病或者缺陷的成人和儿童。此外,纳粹德国还给很多犹太人、吉普赛人、几百万苏联和波兰公民、还有不计其数的同性恋者、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以及持不同政见者,贴上各种“遗传病”的标签,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这正可谓垃圾科学支撑起极权主义,而极权主义又制造出垃圾科学。任何人都有生存的平等权利,无论是身体缺陷或者罹患疾病,怎么能以种族与基因歧视,轻易地剥夺他人的生存权?纳粹德国以遗传科学和基因技术的名义制造的历史悲剧,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基因技术与人类的命运

当前,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等等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些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好处,如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影响基因的功能,最终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权力支配它们并且确保安全呢?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而谁又会成为它的牺牲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也许将会改变。

另外,基因技术可能被用于非治疗领域,例如延长寿命、改善体格与智力等,基因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利润,因此其发展还会受到资本的推动或影响。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确保基因治疗不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是全球必须正视的问题。就在近期,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人们在兴奋的同时,也隐隐觉得恐惧:会不会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从基因技术角度讲,克隆人不是难题,但是从社会角度讲,这显然是一个法律的、伦理的禁区。人们也不用担心,因为我国早在2003年发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今后无论如何飞速发展,但凡和人类伦理道德发生交集,我们都需要万分谨慎、三思而行。其实技术本身并无所谓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操作技术的人——威胁人类生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