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鱼翔潜底:船王董浩云的保险海事

发布时间:2018-03-02 13:21:3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中国航运巨子董浩云,十分重视保险业在航运业的作用。他在1933年山西修建同蒲铁路的过程中认识到金融保险的重要性;运用保险的手段处置了1935年“永亨”轮的危机;1941年和1948年,曾参与创建中国航运保险公司和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助推了当时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王珏麟

他(董浩云)对于船有一份浪漫的爱恋……对他而言,每艘新船下水就像亲生婴儿诞生般兴奋,他要迫不及待地向世人介绍,而且为新生命诚心祝祷……

——基克·克鲁斯

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举世公认的七大世界船王有2人是中国人,而且均来自浙江宁波:镇海包玉刚和原籍定海董浩云。董浩云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奋斗与成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董浩云

创建航运王国

1912年9月28日,董浩云出生于宁波定海县城(现归舟山管辖)将军桥下6号,读完小学后随家迁移上海。6岁的时候,父亲董瑞昌节衣缩食,艰苦创业,终于在上海南市的东大门一带开设了一间名为“源森号”的五金店。1928年11月,董浩云16岁投身社会,考进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任练习生。自此他选择了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航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时的中国航运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从白手起家,几十年间董浩云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大集团。董浩云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建立的庞大的集装箱运输网络,表明世界的航运船队中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1931年,董浩云的航运事业在天津启程

董浩云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本人自幼对海洋发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一次,他无意在报纸上看到金城银行在上海招聘航运训练班的消息。他马上报名参加。从航业训练班结业后,董浩云被金城银行派往上海通成公司任职。这时刚刚成立的天津航业公司需要专业人员,经相互交谈,宁波慈溪人叶绪耕经理将董浩云调入公司。当时天津的航运界除了外资公司占绝对统治外,中国资本的公司欲与外资相抗争,一致把经营目标集中在经营内河航运上。

1931年11月,董浩云乘火车北上,在初冬时分来到天津。虽然董浩云在天津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董浩云的航运事业在天津启程。前往大连和营口进行业务考察是董浩云第一次独立承担的工作。考察结束后,董浩云建议“营口可暂由大连方面派员兼任,不设常设机构,一俟业务进展,容当再行计划。”此时的董浩云还不满20岁。

1933年,山西修建同蒲铁路。为打破外商垄断华北航运业的格局,1934年,董浩云草拟《天津航业公司致阎锡山函》,历数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野心,“虽历经洋商驳运公司联合远洋轮船、贸易、金融、保险等关系各方,本蹂躏航权、垄断运输、实施其经济侵略一贯政策,相互勾结,一致步调,或多方借口,或破坏恫吓,几无所不用其极,期达其永远独占之心。”但是天津航业公司“不仅为久处外人垄断侵略下之大沽口驳运史上开一新纪录,亦即为收回航权树立基础。”多年以后,董浩云在一篇回忆文章记述“由于《辛丑条约》的规定,海河运输国际共管。”因此“1931年前,这段内河航运系由英商太古洋行(天津驳船公司)以及大沽轮驳公司把持,所有自欧美各国运来货物完全为其包运,在他们运销与金融保险构成一个体系垄断下,我国航商是无从插足的。直至1933年,山西省政府当局倡导将同蒲路材料交国人承运,北宁路当局随而附和,英国航商曾千方百计予以破坏,经过一番艰苦奋斗,国人所经营的天津航业公司终于打进去,击破了外商垄断我们华北咽喉交道,并向铁道部备案,倡导国家采购材料,应以自船、自货、自运为原则,由此,并奠定了日后我国发展远洋航业之基础。”

1935年,“永亨”轮的危机处理

1935年6月1日,上海泰昌祥公司旗下的“永亨”轮在海河陈塘庄附近与日本轮船“古城丸”发生碰撞。这一普通的撞船事件被日方加以利用,企图将这一民事案件扩大成外交事件。根据航海日志、船长报告以及目击者的证词看,此次撞船的责任应由日本轮船“古城丸”承担。日本大连公司颠倒黑白,要求在上海处理此案。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与上海市政府拟出一份调查表,要求泰昌祥公司回答。泰昌祥公司在不了解以上的情况下,与中国船舶保险联合会草率地进行了回答。天津航业公司作为“泰昌祥”的代理人,董浩云承担了与日方谈判的重任,这无疑给董浩云与日方谈判增加了困难。董浩云在知悉这一情况下,与海事法专家进行认真研究,确认此案只涉及民事和商事范围,并积极代理泰昌祥向日方索赔。在日本对华侵略步步紧逼下,董浩云仍然据理力争,虽然交涉失败,但董浩云有理有节的正义举措,打击了日方的嚣张气焰。最终泰昌祥公司取得了中国船舶保险联合会“永亨”轮修理费,而独自承担了船期损失。不仅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维护了国家主权,也赢得了同业的尊敬。据《上海长江航运志》记载,泰昌祥的永升轮在1937年12月13日被国民党政府征运,并于12月20日被击沉于马当。1938年永亨轮被拆毁,钢铁用作军事材料。

董浩云工作敬业乐业,很快成为天津航业公司的船务主任。公司委派他参加了天津轮船同业公会的筹备工作,并推选他为九名执行委员之一。1936年4月,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改选,董浩云当选为常务理事,不久升任副会长。这一年他仅仅24岁。

1940年,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创立

以往中国的航政事务由海关监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交通部设立航政司,开始管理全国的航运行政。1935年1月,交通部核准公布《中国航业合作方案》,董浩云开始酝酿整合全国航运事业的具体计划。并提出“查资本主义国家航业政策运用史与各国民营航业公司进展史,亦不外资本合并与金融力量促成‘托拉斯’组合之事迹”,因此董浩云极力主张要以“金融资本促成航业合作”,并且在“航业发展与产销发展情况下,为金融资本充分开运用之路。”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此时董浩云的脑海中已经开始考虑如何统筹国内的金融资本,进而发展国内航运业的这个重大问题了。1936年5月,为全面收回航权,抵制外国航业,民营航运业之间加强了合作。1936年12月1日,董浩云建议以国家的名义出资,以官商共同入股的方式设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此后,董浩云广泛接触上海和天津金融界和航运业的领袖,向他们宣传和游说成立航运信托公司的利益。经过董浩云的努力,得到了虞洽卿、叶绪耕、顾宗瑞等航运业前辈的支持,由新华商业储蓄银行代为筹募资本。1940年,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金山轮船公司”,董浩云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航运公司。同年3月19日,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以英国注册的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并在外滩的汇丰银行大厦300室设立办事处,后搬迁至爱都亚路1号的瑞华银行。购买两艘旧轮,承担远洋航运业务。1941年3月,中国航运公司向香港政府注册,公司的最大股东为董汉槎,共3600股;其次为顾丽真,共1185股;董浩云为200股。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在上海开始正式营业。

1941年,董浩云创办中国航运保险公司

在中国航运公司创办后, 1941年10月30日,董汉槎、董浩云等人出资法币1亿元,在上海创办中国航运保险公司。董汉槎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董浩云开始了其统筹国内的金融资本进而发展国内航运业的重大实践。

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航运公司被迫宣告停业。此后董浩云在通城公司工作,任副理。

1946年,中国航运公司复业

抗战胜利后,董浩云重新租下当年公司创建时的原址,即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300、301和303室,作为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的办事处。同时积极向国民党政府申请复业。1946年8月8日,公司取消信托二字后,中国航运公司正式复业。并将天津和营口作为今后发展营运的重点。中国航运公司大量购置货轮,所购置的船只“除以旧轮保险赔款所得之一部分美金掉换外,余均系自由购入,未经中央银行结汇。”中国航运公司旗下“天龙”和“通平”两艘船只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中国远洋航运的新篇章。当时国内的报纸记载了海外侨胞的激动之情:“访问者登上船后,对着旁边一艘挂着美国旗的轮船,不由得露出自豪的笑容。”据《中国航海史》记载:抗战期间,中国共损失江海轮船3000艘,495320吨,与战前相比,中国的轮船损失了80%—90%,而海轮全部损失。抗战胜利后,恢复交通运输成为重中之重。1947年,董浩云从美国购入三艘战时生产的7600吨胜利型散装货轮,先后在香港创建“复兴航业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开展沿海及远洋运输。

1948年,创办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

1948年6月23日,复兴航业公司在各船商遵从政府赔偿原则的基础上成立。8月,轮船招商局鉴于中国保险事业如水火、人寿保险均已经普及,但是游客和船员安全保险还是属于空白。于是联合全国航运界共同发起组建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总公司设在上海。征得金融业、保险业参股,资本总额国币500亿元,先收半数250亿元;是保险业资本金最雄厚的一家。杜月笙担任董事长,董监事会主要成员有:钱新之、徐学禹、杨管北、宋汉章、卢作孚、董浩云、骆清华、李叔明、杨经纶、徐恩曾、王更三等人。招商局总经理徐学禹兼任公司总经理,借调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副经理姚达人为副总经理,主要负责业务。重金礼聘保险界知名专业技术人士担任各级主管。公司共有员工70余人,假九江路219号二楼一层办公。公司开业以后,经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核准,凡各轮船公司的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统归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承保,费率按平均3%附加于轮船票价之内,定期结算。轮船招商局作为重点,中国航联派出6名保险人员常驻该局办理保险业务。不久上海解放,即由军管会金融处保险组接管,后经获准于1949年8月23日恢复营业,由副总经理姚达人负责,经营船员意外险、船员兵险、游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等。中国航运界对此保险虽然非常需要,但因沿海遭受封锁禁运的影响,以致业务清淡而缴付保费困难。1949年,董浩云将中国航运公司迁到香港。在这一年初,中华民国轮船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编印了一本300多页的《1949年船联沪会通信处》。上面详细记载了中华民国轮船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上海市轮船商业同业公会,会所在上海汉口路九十九号。在“船联理监事一览”中,理事长为杜月笙,理事董浩云,沪会代表,通信处为上海中山东一路12号300室。“沪会理监事一览”,中华民国轮船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沪会理事长为魏文翰。理事、保险小组委员董浩云,浙江省定海人,中国航运公司总经理。通信处为上海中山东一路12号300室。反映了当时定海航运企业家在上海的基本情况。1950年,中国航运公司总公司正式搬迁在台北,易名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并与基隆、高雄、东京和香港设立分公司。5月10日,中国航运保险公司由于无力交付民联营业准备金而停业。同年10月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也暂停发展业务。1953年8月,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正式申请结束。未了业务和人员全部转让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

董浩云意气风华。

1964年,董浩云成立东方海外航运公司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董浩云的积极开拓,身家财富已经大幅膨胀。1964年,东方海外航运公司在香港成立并正式营运。1969年,董浩云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集装箱运输业务。他认为这是货运业的一场革命。他率先将公司的七条旧船改为集装箱船。接着,又向日本船厂订造了七条新船,开办全集装箱船业务。在职业的鼎盛时期,他拥有了一支超过150艘货轮,总载重量超过1000万吨的船队。船队有集装箱船、散装货船和油轮;三艘高级豪华邮轮。自此,集团下属已经有了“中国航运”、“金山轮船公司”和“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三家航运公司。1970年9月,董浩云购买了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将其改装为一所漂浮的大学“海上学府号”,积极支持香港的教育事业。购置“宇宙号”,并与匹兹堡大学合作成立了海上大学。

2017年,董浩云家族的航运帝国宣告结束

1979年,董浩云花费巨额投资,委托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总容量为56万余吨。在1980年建成之时,世界航运业因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陷入了衰退期:载货吨位大量过剩,船价大跌,东方海外未能及时应变业绩大跌。面对世界航运业市场急速萎缩之时,董浩云不但没有做出收紧投资,减少建造新船的应对,继续维持扩张策略,使得公司营运资金居高不下,债务日益沉重。这给董浩云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他四处奔走,寻求解决的办法。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于凌晨时分在香港九龙塘住宅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70岁。他的最后一篇日记,记到4月13日。日记这样写道:“搭地下铁回家。”香港英文《南华早报》为此评价:“……他是位航运业的巨子,但更重要的他是位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的人;他身为伟人,却有一种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董浩云长子,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父亲对我一生影响最大,在我身上留下了‘喜欢远大’和‘充满理想’这两种不可磨灭的性格特质。”

中国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公告。

董浩云去世时东方海外公司已经负债200亿元。为化解东方海外债务,1986年,霍英东向董浩云长子董建华伸出援手,向东方海外注资1.2亿美元。同年5月董建华宣布重组公司,同时东方海外获得汇丰银行、东京银行为首的5家银行,贷款2.5亿元,成功进行了债务重组。历经近十年的努力,东方海外在1991年底年度业绩盈利达980万美元,成功扭转困局,走出困境。到2005 年3月3日,董氏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约134.6亿元。经过董氏航运家族第三代及第四代经营拓展,其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2003年,上海举办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开馆仪式。2017年7月9日,中远海控、上港集团正式宣布约60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排名第七位的明星船公司东方海外,至此董浩云家族的航运帝国宣告结束。

1962年时的董浩云全家福。前排左至右为董浩云夫人、董浩云、董浩云的第一个孙女,后排左至右为董建成、董建平、董小平、董亦平、赵洪娉(董建华夫人)、董建华。

(本版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