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来一场精神探险

发布时间:2018-02-09 09:16:25    作者:刘英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意大利)皮耶罗·费鲁奇

翻译:张晶

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42.8元

□刘英团

“人们常常说哲学玄虚、抽象、艰涩,其实不然。用哲学的定义来衡量,你会发现,孩子都是哲学家。”正如学者周国平所言,“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如果你真正地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前途,就应该把你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挫伤孩子自发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这亦是《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的主题。为人父母,孩子会带给我们什么?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认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充实了我们,改变了我们。就像去深入学习一门研究课程,他让我们去经历所有重要的人生体验,赋予我们更深的理解力和更敏锐的注意力: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死亡,一切都呈现为全新的景象。

哲学是孩子的“必修课”。但是,以童心为镜,更能省察成人世界的缺失。很多时候,当孩子从他们的视角对事件、对事物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的时候,他们那标新立异的观点常使我们感到诧异与惊奇。这意味着,孩子对哲学的理解是与生俱来的。费鲁奇认为,在每个孩子那里,哲学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使我们成长,我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既需要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亦需要培养自我的耐心和幽默感,以增强内心的智慧。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我们这些成年人几乎是无知和浅薄的,这好像也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经纬之别吧。其实,“幼儿具有儿童哲学思维”(马修·李普曼《儿童教育哲学》)。站在孩子的角度,整个世界都在颠倒的。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或疑问),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他们可以把几块积木玩弄几个小时,他们甚至会在地上打滚取乐,这就是他们的世界。很多的时候,即便我们制止,乃至厉声发怒或者棍棒威吓,也收不到什么成效,甚至使孩子感到委屈或者叛逆。所以,费鲁奇要求我们“活在当下”。当我们“也经历过那种令人振奋的感觉,就是当我们被别人全神贯注、不带批判和预期地关注的时候,这种感觉给我温暖,告诉我我的重要性,也让我感到自己是完整的”“我们发现了一切——幻想、担忧和记忆,这些都比观看一个孩子跳跃要迷人得多。”“现在”就是当下,孩子的“现在”就是我们曾经的“当下”,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亦应鼓励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在对哲学的探讨中,“我”是永远的主题,因为生命个体是自身的专属,谁也无法代替与复制。面对每一个不同的“我”(孩子),费鲁奇要我们以孩子的目光,设想出在宇宙中某个时刻“直达事物的核心”“如果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放弃角色的可靠保护……”,使“孩子能够清晰直接地感受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敏感地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在《孩子是个哲学家》里,费鲁奇不但以睿智优美的文字抵达哲学的命题,还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每一个“我”都是“唯一”而“不同”的,“我”的不同,“真相”亦不同。在孩子们看来,这个世界闪耀着新奇和初次体验的强度,比如初吻、第一天上学、初次看见彩虹,乃至哪怕是获得最微小的成功,都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费鲁奇认为,“即便我们已经遗忘了这些沉思的态度——然而他们(孩子)却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发现爱和奇迹。”

孩子是纯真的、纯洁的。他们清澈的眼睛和心灵,很容易直逼事实的真相,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和真理的属性毫无二致了。当鲁迅说,“救救孩子吧”,费鲁奇却把希望寄望于孩子们。在《孩子是个哲学家》里,费鲁奇除了对“我”本身的探寻之外,仍不放弃对“真相”的追踪。从孩子的身上,我们“看清自己是什么,而不是我想要成为什么”;作为父母,“你得知道怎样经常说‘不’,还有——不带愤怒、骄傲或负罪感地说‘不’”,而“只是简单地、纯粹地说‘不’”。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但他们却又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所以,我们不要陷入“焦虑”、“愤怒”及“想去制服”的漩涡里,反而应当“去倾听”“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如费鲁奇所强调的,“养儿育女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它(不但)“再次帮我(或我们)发现了谦卑这一可贵的美德”,“最重要的是我(我们)可以去发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