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控制医用耗材不要误伤患者

发布时间:2018-01-17 11:20:22    作者:张淳艺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控制医用耗材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不过由于政策缺乏细化,执行走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误伤了患者权益。医疗控费“善政”还需“善为”,讲求方式方法,防止负面效应。要把控费指标科学分解,不搞“突击式”控费,不搞一刀切,同时在流通环节挤干价格水分,抑制价格虚高。

□张淳艺

一场全国范围内限用医用手术耗材的风暴在2017年底席卷而来,成为多数医生口中的“首次耗材风暴”。在山东、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医用手术耗材被限用的类似消息。有医院负责人表示:“上级对医院有指标限制,医院对各个科室卡指标,各个科室只能减少收病人,部分手术能不做就不做”。(1月2日《新京报》)

看病贵,贵就贵在药品、耗材上。在药品加成取消后,耗材费用高居不下,成为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关键症结。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也就是说耗占比要在20%以下。

控制医用耗材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避免以耗材养医,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不过在现实中,由于政策缺乏细化,执行走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误伤了患者权益。为了完成降耗目标,一些医院在年底大规模停止手术耗材的使用,部分手术被迫暂停。被限用的大多为价格昂贵、技术先进的高值医用耗材,医生只能放弃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改为对耗材要求相对较低的传统手术,导致患者承担更多的痛苦和术后风险。医疗控费的政策善意毋庸置疑,但“善政”还需“善为”,讲求方式方法,防止负面效应。

首先,控费重在日常。四川、贵州,是这次耗材风暴的“重灾区”。其背景就是,两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情况11月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在被国家卫计委约谈后,当地下发紧急通知,强调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在前期费用指标增长过快的情况下,一些医院只能搞“突击式”控费,通过年底两个月限用耗材,拉低全年费用增速。这种为应付考核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医疗控费的本意。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把医改的要求和指标分解到整个年度,逐月落实,动态调控,确保耗材占比平稳下降。

其次,不能搞一刀切。耗占比在20%以下,这是一个总目标。在具体操作中,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对于内科、儿科等使用手术耗材较少的科室,很轻松就能完成目标;而对于使用耗材较多的外科、骨科等,“一做手术就会超过60%”,20%以下无疑是一种苛求。控费指标如何科学分解,在不影响群众就医的前提下执行好完成好,考验着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搞一刀切。

此外,挤干耗材水分。控制医用耗材,除了在终端环节控制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外,更要在流通环节挤干价格水分,控制采购成本。高值医用耗材中间流通环节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费用和利润。资料显示,高值医用耗材一般从出厂(或进口) 到医疗机构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一些医用耗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严重侵犯了患者的利益。有关方面必须改革医用耗材采购机制,实施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通过组建采购联合体提高议价能力,从而压缩耗材利润空间,抑制价格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