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为艺术品赏鉴做讲解

发布时间:2017-12-29 10:32:55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相逢艺术 痴迷其中

信诚人寿北京分公司代理人启东很喜欢看展览,有时间也经常去世纪坛看展,或许是他对艺术品的持久专注,也或许是他表现出谈吐的专业性令世纪坛的工作人员对他刮目相看,甚至提出请他作为客串讲解为观众讲解艺术品。“我作为一个非艺术科班出身的,而且也没有正规的学过艺术,一开始我还是挺怵的,所以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心中其实也挺蠢蠢欲动,因为我知道教学相长,如果我作为讲解员,我能够更深入的体会艺术。”

2016年夏天,世纪坛开始展览莫奈作品。“这个展览周期很长,所以给我了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我旁听了七八位讲解老师的现场讲解(这意味着差不多十来个小时的时间),在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莫奈的图书和图册研读,在网上搜索关于莫奈的纪录片……就这样,前后准备得差不多有100个小时,笔记、摘录差不多有80多页。”在知情人都认为他可以胜任讲解角色的时候,启东依旧没有把握。“因为第一,看过不等于讲的出来,第二虽然说是莫奈的展览、是印象派的展览,但是一旦讲解,所涉及面就特别多,比如还会涉及莫奈早期和同时期的人物,会涉及到后印象派、科学印象派等等,就好比一个点提起来,需要一张网的知识面。”

然而在这个微妙的际遇里,启东做了一个决定:必须要讲!他约了自己的3个学生(暑假世纪坛需要在校生做志愿者,启东安排介绍了一批,由于其中3位同学工作优秀,经过场馆同意提供3个志愿者免费参观展览的机会)来听。

“等到讲解这天,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已经逼到这份儿上了,再说,给几个外行的学生讲,我讲再不好能如何?然而,讲解的时候,我却发现走到画作面前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讲解出来相关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这些讲出的内容,完全不是刻意背的内容(我发现有些背的内容反而忘记了),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语言。”

这次讲解让启东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那句话“如果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今年年中旬,启东所在的中信保诚人寿的销售团队也给了他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让我准备长期的讲中国传统文化,时间只有不到15分钟的时间(实际只有12分钟左右),还要讲的大家有收获、愿意听,一开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ED演讲还18分钟呢,但是我就咬定牙关接了任务,因为我知道,做好了以后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第一堂课的15分钟课程,我用了6个小时才写成PPT,到后面越来越熟,比如说《洪应明谈保险销售》、《孟子谈保险早会》等等内容。(后来我是觉得自己实在是无德无能,怎么能在团队那么多大咖面前自以为是的讲解国学,所以就主动停止了这个项目系列课程)”

关于艺术流派的学习启东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学院派的,系统的学习一个知识、按部就班,一种是实践派的,遇到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精通什么,之后再系统的拼接起来。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去“主攻”什么艺术流派,“我只是讲莫奈的时候,主攻莫奈;讲巴比松画派的时候,主攻巴比松画派;讲毕加索的时候,主攻毕加索。这样的好处是,永远的学以致用,实践的动力推着自己向前。”

前一段时间中华世纪坛巴比松画派的展览,启东讲了四五场,展览看了七八遍,加上底下学习下的工夫,所以他不但对这37幅作品还算熟悉、而且风格也有所了然。过了一段时间,国博也有巴比松画派的展览,启东去看的时候,有的画先看画、后看作者,结果一看就感觉这张是里歇的、这张是雅克的、这张是迪亚兹的。他当时非常有成就感,仅在“主攻”巴比松画派时,启东为了讲好巴比松画派的展览,笔记稿也差不多做了80多页。

在启东每次讲解时,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来听,“比如来听过我画展讲解的就有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老师,还有海外留学回来的艺术系的学生,术业有专攻,可能对于他来说一个艺术史的课程是两个学期100个小时,但是对于我来说,艺术史中的其中一个小的章节,在他们课程中可能1个小时的内容,我就能学习100个小时以上。”

讲了一些展览以后,目前启东对于欧洲19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相对算比较集中熟悉,但是,他未来很想“专攻”中国的艺术,“因为我对于中国的艺术非常感兴趣,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所以先接触了西方艺术品的讲解,我希望有机会可以申请国博和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员的机会,那对于我的挑战会更大、成长也会更大。”

讲解艺术品赏鉴的根基来源于修习。在此,启东有着多方面的准备和积累。第一,他多上相关艺术课。据他介绍,中华世纪坛的艺术展讲解培训很完善,“比如这次安格尔的画展,前后请了5位老师来培训,我只要时间允许,一定都参加。”

其次,平常多研习。除了维基百科、官网材料外,启东更多的是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看相关的纪录片。“有一次,一位老师给我们培训,其中一幅作品是一个中国近现代的画家画的,这位画家虽不知名、资料也不多,但的的确确是一位被隐没的大师,于是这位老师从网上下了一些画做到ipad上给我们展示让我们对比看。上午听完老师的培训,下午我去国图借阅所有能够找到的材料,我要没有记错,是两本画册、一本专著、一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晚上回到家我给这位培训老师发微信,我说可能网上刊载的作品有误,我觉得这几张下载的图片不是这位画家的,因为我觉得画风不对。后来这位老师一核实,果然如此。”

第三,启东还尽可能多向其他志愿者老师学习。“中华世纪坛的志愿者体系我觉得非常好,老师们经常在群里分享和讨论,我也经常向其他的志愿者老师问问题、要资料。我经常在自己不讲解的时候,去听其他老师的讲解,很多时候其他老师的观点我甚至会直接引用到我的讲解中,每每直接引用别的老师的讲解,我都会和对方打招呼,因为我觉得,这也是我得到了别人的知识赠予的一种感激的回馈。”

第四,启东会随时随地地现场学习。“有很多听众会给我很多反馈,甚至很多小孩子也会用他们的视角反馈给我新的领悟。比如,一次讲莫奈,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就给我讲她的从心理角度的观点,让我受益颇多;再比如一次展览,来了几位画画的专业人士,我就和他们请教,并且我和世纪坛申请之后的展览请他们来为我们做培训;有的时候,我看到不同机构的老师讲解,我都会凑上去听、去学习,拿着纸笔或拿着手机记录。”

艺术品赏鉴讲解亦需艺术

“无他,唯手熟耳”。这是《卖油翁》里的名句,启东认为这也是自己进行讲解能力提升的最重要要素。“我还记得我早期讲的时候,关键的画幅都要先把讲解稿写下来,然后反复的练习,甚至要关注讲解时间。现在讲的多了,前几场就用助记卡片就可以了;场次讲得多了,助记卡片只是带着不太用的上了。”

启东(右二)在讲解中

同时启东觉得听其他老师讲解,对自己讲解提高也是帮助巨大的。“有的老师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情感性的,有的老师是博物的、历史角度的,我不同的作品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以便观众在听我的讲解的时候,有故事、有情感、有历史、有背景、有技法、有评论,多种多样,一个小时的时间才不枯燥乏味。”

但是,启东强调自己的讲解的确是经过设计的。他首先要做的是展线进行设计,也就是用什么路线讲解最合适,他认为这要很好地去揣摩策展人的思路;在一个部分到另外一个部分的过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种过度,“比如这个安格尔的展览,这个展区是世界看安格尔、这个展区是安格尔看世界、这个展区是安格尔的作品表达和生活,这些都要给观众讲,更便于观众理解。”

第二,启东讲解的内容也是进行过精心设计的。“比如在某个地方要设计互动,避免都是我一直在讲,同时这个互动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而是要引发出的重要的思考是什么。”

第三,呼应要进行设计。在讲巴比松画派作品展的时候,讲到巴比松画派的常见构图方式,启东就会在几幅作品当中都提到;同样是描绘日落,他就会做前后几幅画的对比。

第四,开篇是要进行设计。据启东说,经常听他讲解的朋友,很少有迟到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一上来绝对不直接讲一幅作品,一定会讲本次展览的特点是什么,看这个展览应该怎么看,有几个大的部分这样框架性的东西。再通过前几幅画,把这个流派或者这个画家的特点一点一点的揉进去讲,每幅画讲一部分。这样即避免了一上来太冗长的北京介绍,又能够有提纲挈领的开宗明义。”

第五,收尾是要进行设计的。启东表示自己每次的讲解,一定有收尾,比如巴比松画派作品展,他会把37幅画归成几个类别,拿着iPad展示,用3分钟的时间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都过一遍,而且每幅画作用一两个关键词回顾一下他当时讲解的重点。

启东说他愿意付出极大心血和精力投身艺术品赏鉴的讲解中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自己喜欢艺术,正如他所说“是因为觉得艺术:直指人心,是接触到心灵最近的路径;随便的一幅涂鸦,其实都是情绪的宣泄与表达。”他表示,自己喜欢艺术品鉴赏讲解,是因为觉得教学相长,一遍一遍的讲解过程中让自己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自己讲出去的东西,“我能够在这个学习、准备、讲解的过程中得到滋养。”

没有一幅伟大的作品是纯理性的,但也没有一幅伟大的作品是纯感性的,画家不断在感性的表达和理性的技巧之间进行转换与衔接。“我在这里体会的不仅仅是感性的美、也不仅仅是理性的构图色彩和技法,而是与画作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画家的心声。”启东享受于此间。

长期的讲解使启东悟出没有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成就是没有启发的,“我们能从莫奈的经历和作品中看到反省、从凡·高看到烂漫、从毕加索看到童趣;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向前辈致敬,同时又发起新的挑战的过程;印象派、野兽派这些词汇在当时不过是嘲讽的标签,但却被后世所推崇”,他相信这其间的故事能带来太多的思考。

“美育教育的意义太丰富了,我觉得我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明白。如果非用一句话来说,我希望通过艺术,达成通向我自己心灵的桥梁。”艺术的身心合一令启东无限痴迷。

艺术提升心灵

长期的艺术赏鉴讲解令启东感受到最深刻的提升还是在心灵。“首先是慢慢学会感受心灵的歌声。画作是作者无声的表达,技巧什么的是很重要,但是能够体会别人心灵的细微感受,这种提升也很微妙。其实,这种能力每个人本自具足,但是冷静的时间长了、客观的时间久了,反而容易放下对于真实的直接感受。”

启东(左)会有意用艺术感染幼小心灵

同时他的讲解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一场画展,讲解一个半小时并不容易,需要关注观众的情绪,需要有互动,需要准备好体力,需要照顾大人和孩子们的不同需求,需要控场控制时间,需要学会抖包袱,需要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需要有逻辑有感受……所以,启东相信这也给他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能够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演讲能力。

另外,启东很愿意跟着孩子学画画,这让他回归一种纯然的心灵状态。“在现场有很多孩子会画画,我觉得孩子们的画都特别好,我就会临摹孩子们的画,比如有一次巴比松画展上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甜甜圈,我就模仿着小女孩的眼光、借鉴了巴比松画派一位画家的表达形式、加上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小画,画完以后我还是觉得孩子画得更好。”

启东觉得,金融行业一直都是跟数字打交道,会让人在精神世界变得冰冷,而销售行业要跟业绩为伍,所以内心更容易变得浮躁;“保险是一个有温度的行业,冰冷和浮躁是做不好的,甚至是做不了的。去体会艺术,恰恰可以让心静下来,因为心静不下来根本无法欣赏艺术品的瑰奇,同时,如果心灵尘蒙了太多的杂质,也无法感受画作中的情绪和爱。所以,走进艺术,或者我们说的美育教育的意义恰恰在于此,这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有温度。”启东将投入在艺术怀抱中当做是在烦躁的工作中的一种日常的修炼吧。

启东很相信“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艺术史如果读好了,也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这可比看历史书生动多了,比如在讲解莫奈作品展的时候,我们可以跟着莫奈的一幅一幅作品:从莫奈和布丹的相识、拒绝、接纳的故事中,从莫奈的15岁的作品和18岁作品的比较中,体会莫奈的谦虚与反省;从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和威尼斯采风中,体会一位泰山北斗孜孜探索的精神;从他晚年眼睛几进失明时候的绚丽绘画,从直到临终前绘制的巨幅睡莲,体会到一位大师一生的上下求索。”

启东很坦诚,他承认讲解可以自己塑造自己的品牌,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讲解了解了他,“我走进他们、他们也走进了我。”显然,启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作为寿险公司的外勤代理人,如何兼顾营销和艺术品赏鉴讲解,这无疑是最为考验启东的,精力和时间是他最需要协调与平衡的。“首先,我觉得要充分的利用时间。有些人觉得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都没有时间休闲和娱乐,但我不这么看。我把看展、讲解艺术展当做娱乐和爱好,我把与朋友沟通保障的过程当做叙旧、交流和提高,所以,其实我觉得时间虽然安排得很满,看上去是工作其实是一种享受,所以我愿意把这种享受安排的满一点。”

其次,启东认为要让工作变的有效率似乎更为重要。“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是学霸,我觉得构成学霸的概念就是两个,第一能学,就是肯花时间钻研,第二会学,同样的时间下更有成效,找到善巧的方法。”

第三,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启东看来也是不可或缺的。“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讲解就是讲解、做保险就是做保险,我觉得两者可以结合。比如我可以把客户约到我讲解的现场、我也能在活动现场收获很多粉丝,你说我在做讲解么?其实我在做保险;你说我在做保险么?不,我在讲艺术品鉴赏。不要带着那么功利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其实空间是能够更宽广的。”

至于未来的心愿,启东并不单一。他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申请下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志愿者的机会。

他还希望可以把艺术鉴赏讲解,作为一个对客户非常好的增值服务。“我有很多朋友和我说,之前不去博物馆,是因为去了也看不懂,听了我的讲解,以后就跟着我看了,我去哪儿讲他就去哪儿听;再有,就是对于朋友和客户孩子的服务,所以,我也会对朋友们开儿童专场,带着孩子们讲一讲、画一画。”

因为到处的讲课,有很多客户说启东是一个不一样的保险代理人。他说自己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朋友体会新时代的保险代理人的情怀。“我自己有个愿景,就是让我团队的保险代理人‘有专业、有爱好、有生活’,而不是开口闭口只会卖保险。”

历史上东方和西方布道者往往会医术,在他云游布道的时候,因为医术能帮助到很多人、亲近很多人,之后再去布道;启东更愿意把“医术”换成“艺术”,“艺术赏鉴成为一个我能帮助到到更多人、亲近到更多人的桥梁和途径,然后再慢慢布道保险对小家、对社会、对国家的功能和意义。”他渴盼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