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物语:丰厚的馈赠

发布时间:2017-10-13 09:03:28    作者:陈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陈斌

一本厚重的书,65位老保险人口述人生的风雨历程,或浓或淡,脚印是笔,岁月是纸,用生命书写自己的故事。一种高度,一种精神,传递的是温度和力量。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行业发展的轨迹。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

仰望智者,零距离聆听教诲。经过精心整理的文字部分,便是呈现眼前的这本厚重的书,中国人民保险司史文化系列丛书之《不忘初心----人保口述历史笔录》。

走过解放战争硝烟后来成为人保老总的秦道夫老人,讲述道:“有一回我居然抱着枪在战壕里睡着了。这时敌机飞来,对着我们的阵地轰炸扫射,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一会儿我醒来了,问战友:‘今天敌机怎么没来呀?’战友哈哈大笑,敌机已经来过了,我们刚刚打了一场,你看阵地前还炸死了一头毛驴。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老人的率真幽默可爱呈现的淋漓尽致。讲述自己从业的保险的开篇,似乎运用了蒙太奇的镜头语言:“1950年12月,我从天津乘火车到北京。下车后我肩上扛着一捆行李,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走出了前门火车站,穿街来到西交民巷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处报到。人事处负责人看了我的介绍信后说,你就到保险公司吧。”

“我叫王永明,1914年出生,江苏江阴人。”103岁的王永明先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1932年2月,我经过考试进入上海中国保险公司做练习生。开始叫练习生不是正式职员,三年之后我才成为中国保险公司的正式职员。”这是先生从业保险的开端。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永明亲历了处理“海白王”、“海后”货轮保险案件的理赔工作,向英国伦敦索赔回八、九十万英镑。1979年之后,王永明先生一边在总公司工作,一边兼职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院校的保险学教授,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先生在迎来百岁之年获得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在医院的病榻前,王恩韶先生回忆起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海轮“跃进”号不慎沉没后艰辛曲折的索赔经历,与英国劳合社斗智斗勇。他曾随公司一位领导,前往中南海向周总理汇报情况。索赔成功后,周总理曾说“跃进”轮沉没,船长有问题,其他相关部门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唯有保险公司立了功。

“概括讲我一生干保险,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一、二次失去自由,三次创办或筹建恢复成立保险公司。”91岁高龄的吴越先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1939年,吴越先生在太平保险公司担任职员,开启了保险人生。“保联”是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下的团结保险职工和中上层人士的群众团体,吴越先生在其中担任学术部负责人。吴越于1946年5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24日,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在狱中历经磨难,坚持斗争,后被地下党营救出狱。1949年6月20日,上海解放后吴越先生作为接管大员,接管的中国产物保险公司首先复业。接着紧锣密鼓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1979年5月,吴越先生再次主持筹建人保上海分公司的工作。退休后,吴越先生痴心研究保险历史,参与《中国保险史》的编写工作。

赵同生先生也是保险业的“三朝元老”,他回忆曾经日寇轰炸重庆时难忘一幕:“当时我在银行搞保险代理工作,日本人空袭次数很多。当时年轻,也不愿意进防空洞,当时银行有一个地下室,我们就进了地下室。那天重庆的警报非常响,警报声、敲锣声都很紧张。后来大楼就被炸了,离这个地下室只有几公尺。当时地下室瞬间一点光亮都没有了,完全被灰尘、砂石堵住了,一片漆黑。地下室的凳子、椅子都飞了。三个出口基本上都堵了。只有其中一个出口还有一点光亮。大家把那个出口一点一点扒开,才爬出来。”新中国成立后,赵老回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参与筹建江津中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保险业恢复,赵老担任筹建负责人,招兵买马,召集老保险归队,组织人员培训。1982年赵老退居二线,重点从事《保险概论》和《防灾理赔》等教材编写工作。义务讲课,授课课时一千小时以上,培训了大量保险学员。赵老曾动情地说:“我一辈子做了两件事:一是保险,二是音乐。保险是我的事业,终身为之奋斗,安身立命,成就人生;音乐是我的爱好,爱好给了力量和信心,使我快乐一生,幸福一生!”

“我就是很幸运,能一辈子在保险公司工作。保险有意义,再一个我没有虚度这一生。在作精算师时,我替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另外把保险推动起来,从无到有,应当说我是起了一点作用。我后来在大学教书,培养了许多学生。所以我真的很高兴,这个是我能在晚年,还能做了一些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94岁的上海乌通元老人说。

天津工作多年已离休的谢三元老人感慨地说:“和保险有着深深的情缘,民国时期从事保险,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保险,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保险,再次归队。我和保险有着深厚而浓烈的情感。感恩保险,感谢保险,我这一生以干保险为荣,是保险让我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浙江台州的陈理诚老人回忆:“那时候的保险公司的唯一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永久’牌的,但那时候我们都是年轻人,所以自行车都让给年纪大一点的人骑,自己都靠步行。”

“把保险办到人民的心坎上!”天津的刘守恒老人面对“您对人民保险有什么样的建议”的提问时铿锵激昂地说。

精彩的细节不胜枚举……

书中的人物,既是那样平凡普通,又是那样顶天立地;既是那样脚踏实地,又是那样光彩夺目。这些有价值的记忆,会永远闪闪发光并将会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存。

他们是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奠基者,他们是保险事业的拓荒牛。他们身上闪烁着新中国保险人不畏艰难,勇于战胜一切困难,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私的奉献精神。聆听老前辈们讲述创业的艰难和人生的经历,深深地被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所感动。他们在新中国保险业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构筑了一个个保险当代史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