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为伊消得人憔悴

发布时间:2017-09-29 12:50:08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华联合保险宁波分公司王珏麟先生一直怀有夙愿: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拍摄一部关于保险文化主题的电影,为此他求索经年不懈,本期“文化副刊”我们倾听他的心声。

□本报记者 方磊

《太平轮》的保险影视启示

记者:在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您发现历年影视作品有怎样的保险内容渗透?

王珏麟:在保险历史文化研究中,我接触到的反映保险历史的影视作品并不鲜见。2008年我在研究浙江宁波人、民安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卢绪章的时候,了解到在1980年的时候,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林岚以卢绪章为原型,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名字叫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这部电影主要反映的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于海涛化名张公甫,以荣昌公司总经理的身份活跃于上海经济界。他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把所购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北解放区。这部电影张公甫的原型就是卢绪章。电影中的荣昌公司就是广大华行。1947年卢绪章在做什么呢?这一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上海分局书记刘晓审时度势,决定把广大华行的业务重点南移香港。同时“民安保险公司”也派出专员沈日昌到香港筹建分公司,当年即开张营业。1948年, 卢绪章到香港主持广大华行工作。同年底北上大连,回到解放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被誉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民安保险公司”也扩股到20万股,资本总额为2亿法币,扩大了20倍。

记者:保险对于影视文化的影响呈现哪些趋势?

王珏麟:这个趋势可以说是从内到外的延展,从内容到外部的投资以及广告的商业赞助都已经逐渐增多。这些年来,我在看一些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的时候,一些电影、电视剧或多或少受某保险公司经费支持,片中出现该保险公司的LOGO。2014年电影《太平轮》的出现再次将保险元素主题嵌入影视文化之中。

《太平轮》这部影片由吴宇森拍摄,是一部讲述集战争、爱情、灾难多位元素于一体的影片。影片以太平轮为线索,讲述了从抗日战争到内战时期,国民党将军雷义方、护士于真及台湾医生颜泽坤三人在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旨在呈现乱世洪流中众生浮沉的命运,呈现战争、和平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当年太平轮的沉没是一件大事。太平轮是中联轮船公司的豪华货轮,1949年1月27日在从上海开往基隆的途中,因超载、夜间航行未开航行灯而被撞沉,导致船上近千人罹难。罹难者大多是国民党高官、名人、富商。太平轮由中联企业有限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价格从太平船务公司租赁而来。

记者:《太平轮》似乎对保险的延展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空间?

王珏麟:是这样的。太平船务公司在华泰、鸿福两家产物保险公司投保了巨额船壳险。遗憾的是,华泰、鸿福两家保险公司均未办理分保,出事后无力赔偿,宣告破产。经理黄寅初、毕弗溢等卷携账册凭证潜逃。但最终中联在上海5月27日解放时。赔偿最后只履行了七八成。这些都深深值得我们的深思。

不弃梦想

记者:近年来哪部影视作品使您更确认保险在影响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王珏麟:今年7月8日,在全国保险宣传日期间,我终于接触到了国内首部保险题材电影《人在险途》。这是一部讲述了当代保险人的人生历程、生存环境,职场百态和喜怒哀乐,是一个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关于承担与关怀的故事,关于事业和梦想的故事,传播了“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保险精神。当然我也听林振荣先生说过,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先生生前曾有想把胡詠骐先生搬上银幕的计划,剧本后来都写出来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记者:您认为影视剧中出现保险主题或保险内容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林岚先生拍摄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还是吴宇森先生拍摄的《太平轮》,及孙道临先生想把胡詠骐先生搬上银幕,这更多的还是从大事件中去反映和挖掘人性当中的东西,展示这些前辈为争取民族利益,新中国的诞生,不顾个人安危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都充分表明保险根植于历史又面向未来,保险根植于社会,保险久远的深入在人们社会生活之中,是生活的血脉。

记者:您的夙愿是拍一部保险主题的影视剧,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您心目中理想的保险影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何在?

王珏麟:我想拍一部反映保险人的影视剧,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当然这是我的梦想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一是我看西方电影时,西方电影中常常会出现“保险”的元素。这一方面说明保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展示西方保险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二是电视连续剧的魅力。一部电视剧《渴望》让千家万户早早聚在一起,共同为电影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倘若这部反映保险的电视剧能让所有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一边可以了解中国保险的历史,学到保险知识;一边还可以推进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呀!三是反映保险人的影视剧很稀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奋发有为,切切实实拍出这样一部影视剧出来,传播中国保险文化,展示中国保险人,特别是现在保险人的形象。让我们为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的700万员工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因为,中国保险走过200年的历程后,已经从“舶来品”发展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保险大国。中国的保险文化应该与之相匹配。或许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记者:您觉得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怎样的努力?您具体在做哪些实践?

王珏麟: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构思剧本,并写出了22集的剧本梗概。剧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的是晚清和民国时期4名留学美国学习保险的中国大学生学成归国后,他们的事业、爱情、婚姻和为中国民族保险业奋斗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为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继续发展保险事业的故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不仅加强和推动了中国各地保险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他们还积极引进外资保险业,学习和借鉴外资保险业发展的管理经营经验,积极推动中国保险事业的发展,最终把中国保险业带向了世界的巅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把剧本梗概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2008年,我被公司总部借调到北京工作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去了一趟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就是2005年拍摄电视剧《亮剑》的那家公司。接待人员翻了翻我写的剧本梗概,对我说:“最好能拿出剧本来,如果剧本过硬,我们就会投资拍的。”那一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拿出好的剧本,优秀的剧本,拍摄电视剧的公司都会愿意投资拍摄。但写剧本,需要深厚的功力,我感觉我还达不到,我需要逐步培养,于是我把这个剧本梗概第二次放了下来。

记者:目前您为自己的保险影视梦想做着哪些准备?

王珏麟: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期间我观看了《乔家大院》、反映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一生的《世纪人生》等电视剧,琢磨怎样打磨出优秀的保险影视剧本,使其更有魅力。这样拍出的电视剧或许老百姓才爱看、喜欢看。如果您问我有哪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案,我的答案就是:写出好的剧本、写出优秀的剧本。再找到一家愿意拍摄这个剧本的影视公司,及早能实现我的这一梦想,当然也是我们所有保险人的梦想。

电影“张公甫”的原型卢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