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美国人看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7-09-01 11:25:55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国)比尔·波特

翻译:马宏伟、吕长清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7年7月

定价:49.8元

本书从旅行与文学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一位美国作家笔下的丝绸之路盛景。

□陈华文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逐渐走向没落。于是,有一些中外学者就认为,由于地理的原因,中华文明总体上讲是一个封闭、保守的系统,可是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完全就能否定这种观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与文化“走出去”,成为广泛的诉求。于是,重拾历史,开启象征共同和平、进步、繁荣的“一带一路”,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丝绸之路:追溯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一书,对于我们从直观上领略丝绸之路的风采和中华传统文明对外传播的魅力,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作者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汉学家和旅行家。上世纪70年代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对中华文化发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大约在20多年的时间里,带着对于中华文明的迷恋,他一直在中国内地旅行,并撰写了大量游记文学作品。除了本书之外,还出版《空谷幽兰》《黄河之旅》《彩云之南》《江南之旅》等作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感召下,国内外很多学者作家围绕这个话题,仅这两多来,就出版了不少优秀著作,如: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英国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学者刘迎胜的《丝绸之路》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吴芳思的《丝绸之路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这些著作,无一例外都是从严谨的历史学维度,描绘那条曾经扑朔迷离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追溯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一书,则主要从旅行与文学的视角切入。比尔·波特在行走中,编织了一位他乡来客眼中的丝路盛景。从这个层面上看,此书就有强烈的个体性直观感受,然而这并未削弱对他中华文明外在张力的思索。

“丝绸之路”是因古代中国丝绸的商贸之旅而命名,这条纵横几千公里的商路作为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路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几千年间,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还把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这一线路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很快广为流传。22年前,同样是外国人的比尔·波特,意气风发地和他的朋友芬恩,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追溯丝绸之路的非凡魅力。本书则是对一过程的真实忆述。

全书共分为22章,比尔·波特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戈壁、高山雪原,河流湖泊,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神话传说,纷纷呈现出来。本书,似乎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的足迹,感悟千年丝路的沧海桑田。他除了对丝路沿线的古老文明的生动再现之外,还以西方人的视角,让本书的文字记录充满趣味。比如他喜茶好酒,最爱在古人墓前杯酒凭吊;他乐于冒险,在帕米尔高原险些被巨石砸死;他风趣幽默,一路调侃旅途中的艰辛挫折……跟着他的旅途跋涉,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于无形中清晰起来。

从历史学角度讲,丝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比尔·波特不愧是作家,对于丝绸之路的描述,发挥出文学的想象力,他幽默地写道:在古代,丝绸之路只是过路商队留下的动物骨骸和粪便所形成的小路。一场沙尘暴过后,小路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下一个商队再踩出另外一条小路。这些小路穿过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从一个绿洲到达另一个绿洲。走这条路要历经漫天的风沙和炙人的热浪,在种种诡异之中,这是只有疯子和被流放者才走的畏途。其实,他何尝就不是一个文化的疯子?乐此不疲地寻找那些淹没在黄沙之下的古人脚印。

历史上丝路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恶劣,这是肯定的。而当时丝路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处境要好。比如,国内作家学者高洪雷通过历史文献和地质地理的专业考察后,在《大写西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中曾指出,古代丝路上的森林、河流、村庄、农田并不缺少,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条件,丝绸之路的行者才会络绎不绝。同理,伴随着丝绸之路河流的干涸,森林的消失、绿洲的大幅缩减,黄沙的蔓延,丝绸之路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线。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赞赏。丝绸之路的历史,如同这条路一样漫长,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尔·波特再博学多才,但毕竟是外国人,在丝绸之路上的穿越和叙述,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文化的厚度方面,均存在局限性。当然,全方位、完整无缺地对丝绸之路进行文字呈现,目前还尚无可能。因为历史毕竟是昨天的历史,今天的记录仅仅是最大限度地呈现。读完这本书后,对丝路上曾经的自然环境,给人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间。今天,若要完美地书写“一带一路”的繁荣篇章,加强沿线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