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的粮食从哪来?

发布时间:2017-08-11 10:31:18    作者:禾刀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翻译:孙晓萌 沈晓雷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2017年4月

定价:63元

□禾刀

这是一部回答西方社会高度关注问题的书籍。长期研究中国海外经济政策的世界著名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为写作本书,在非洲大陆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田野调查,实乃事出有因: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写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自此掀开了西方舆论质疑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序幕。2008年,《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更是将中国描绘成“新殖民主义者”。2012年,非洲开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撰文称,中国是“世界及非洲最大的‘土地掠夺者’”……

尽管中国政府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澄清,但无论是西方政府机构,还是社会组织,抑或舆论,竞相引用一些根本没有经过严肃求证的猜测,并肆意涂黑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投资。

真相总是为勤勉者敞开大门的。在过去几年里,黛博拉一方面搜集了从政府到网络的大量资料,另一方面还对刚果(金)、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十多个非洲国家,以及众多投资非洲农业的中国公司展开了田野调查,通过呈现详实的数据和真实可信的素材,逐一驳斥了四个关于中国对非洲农业介入流传甚广的观点,即所谓中国已经获取了面积巨大的农田、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国有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来主导这项工作、中国人正在种植粮食运回中国、中国人已经派遣(或准备派遣)大量中国工人到非洲定居。

调查表明,尽管中国企业确实渴望走向非洲,但“到2014年年底,中国企业也只在非洲获得了约24万公顷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两个纽约市的面积”;中非发展基金自2006年倡议成立后,前5年投资农业项目不过5700万美元。为规避嫌疑,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业务甚至特意将购买土地从可接受的项目名单中剔除了出去,大多投资则指向基建、机械设备等非农业项目。如果仅仅是解决粮食缺口问题,中国前往西伯利亚投资农业肯定比远赴非洲划算;2004年至2014年,中国没有从非洲进口大米或小麦,而玉米、大豆和木薯的进口量也非常小。同期,美国倒是在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向中国出口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过,美国似乎对他们“养活”中国并不担心,反倒对垄断更多中国农作物市场充满渴望;至于中国人移民非洲的问题,因为非洲自身政局稳定和文化鸿沟,很少有中国人乐意前往非洲工作,哪怕可以拿到更高工资,哪怕只有短短几年。

抛开西方的质疑看,中国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迫切需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非洲农业而言,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至少眼下更有助于非洲养活自己,而不是守着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聚宝盆,却靠进口或国际援助粮食勉强度日。并不否认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西方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同样充满坎坷,至少目前鲜见足以大面积推广的成功经验可循。比坐在办公室里质疑谁将养活中国更紧迫的是,谁能帮助非洲养活自己?

特别有必要说明的是,在1994年布朗抛出惊悚言论后,中国自己倒先防微杜渐,设置了18亿亩耕地红线。普通读者可能对这个耕地红线缺乏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各地基建项目投资热火朝天,但中央政府对农用地转用指标从严控制,同时借助卫星航拍等手段适时监控。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而在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另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已实现“十二连增”,至2015年总产量已达6.2亿吨,持续增产也带来了幸福的困惑,即如何去库存,确保粮价稳定,确保农民利益。

当然,如果参照美国粮食人均消费数量,中国粮食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一些质疑观点也正是参照韩国、日本等国发展经历,至而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提出了质疑。但这两个国家均未设立耕地红线,只是借助高补贴以及设置农产品贸易壁垒来确保农民的积极性。

事实上,对中国投资非洲农业的指摘,只是近年来西方对中国众多指摘的冰山一角。比如,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全球资源特别是对传统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定价体系造成明显影响。于是一些国家和社会组织动辄拿中国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与投资石油说事——他们习惯给自己的惊诧找一个“中国威胁论”的答案,尽管许多时候引用的资料像本书驳斥的那些观点一样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只要合乎他们的口味,他们便照搬不误,过去鼓吹的那些公平公正职业操守则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早就与世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同那些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发展轨迹如出一辙,高速发展的中国肯定会给世界经济秩序带来一些改变,肯定会给一些人造成某些不适。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当然需要本书这样的观点严肃求证,同时还有必要从两方面持续用力,即一方面有必要学会适应世界,按照国际秩序及时公开信息,并开展国际合作,树立中国捍卫国际秩序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世界也有必要适应中国,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想当然地罗列发达国家共同有过的发展经历但不曾被人指摘的那些“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