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健康险“挂钩”走路步数如何走下去

发布时间:2017-05-10 09:02:37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王方琪

如今,健康险和走路步数挂钩已经不是新鲜事,可穿戴设备和商业保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健康险挂钩走路步数究竟该如何走下去成为保险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挂钩走路步数的健康险产品越来越多

记者在平安保险推出的“平安福2017”计划书中看到“健行福”挂钩走路步数。按照计划书内容,投保前两年,被保险人坚持走步保障会增加。被保险人通过指定计步平台,至少600天每天不少于1万步,那么从第3年开始,额外增加10%的保障。以一个80类重疾的重疾保额20万元的保障计划为例,如果做到以上要求,从第3年开始,其重疾保额会增加2万元,20类轻度重疾的保障增加4000元。

众安保险推出的“步步保”号称与可穿戴设备及运动大数据结合的健康管理计划,用户的运动步数可以抵扣保费。“步步保”通过与小米运动、乐动力APP中开设入口,用户投保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运动情况以及预期目标,推荐不同保额档位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用户历史平均步数越多,推荐保额就越高。比如每天1万步,推荐保额就是15万元。保单生效后,用户每天运动的步数越多,下个月需要缴纳的保费就越低。

早在2014年,与走路步数挂钩的健康保险产品就出现在市场上。阳光保险集团与北京耀华公司联合研发了“阳光星运动健康管理计划”,客户一年运动累计超200天,可免费享受高额重疾险保障。以25岁男性为例,一次性缴纳88元之后,他一年内每天可得到的保障是1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他每天坚持运动,一年内实现了200天的有效运动(每天达到星运动软件3颗星,并其中一次运动持续20分钟以上),一年后可获得88元健康奖励津贴。

保险深度介入健康管理

相关产品越来越多,这无疑说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以及背后数据分析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一直面临着难以盈利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广大用户对健康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盈利难以实现,致使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非常谨慎。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而言,无法时时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无法与医院实现联网系统对接,从而导致健康险难以做到精准定价,赔付成本亦居高不下。多年来,涉足健康险领域的保险公司,一直在为盈利目标而挣扎徘徊。

因此,保险公司在不断尝试通过“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嵌入模式,达到提升产品吸引力和降低医疗成本的双重目的。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病历的发展,全方位、全天候地监控人体生理指标和行为模式得以实现,这为健康险精确化定价和保险深度介入健康管理提供了途径。

一位保险界人士分析,提供差异化的方案,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增加与客户更频繁且深入的互动,加强客户关系;提升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降低赔付率;开发更精准的定价模型,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些是保险想通过联姻可穿戴设备达到的目标。

据悉,国际上这方面做得比较早的是美国的健康保险公司巨头安泰保险。该公司用移动穿戴设备监测客户的一些健康数据,进而介入健康管理。

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保险公司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已展开各类尝试,但在各个层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者流失率高。据统计,30%以上的消费者会在3个月之后放弃使用他们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部分放弃使用设备的消费者提到:“没有让我必须持续佩戴的原因”。佩戴可穿戴设备的客户也会考虑到隐私泄露的问题。

其次,多数保险从业者尚未具备将测量数据转换为风险评估的演算能力。同时,保险公司也缺乏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以及运营智能可穿戴设备后续健康管理计划的能力。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建立将数据转换为有意义的结果的演算能力,机器学习是重要关键。机器学习是通过不断的迭代开发,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找出最佳函数的方法。保险公司将搜集的行为数据作为输入,把被保险人已发生的风险作为输出,通过不断累积的数据逐渐优化演算能力,最后取得最佳化的演算能力。而关于测量精准度的问题,要先识别出保险公司所需要的数据精准程度。例如,相对值有时可能比绝对值更加重要。保险公司要根据自己对数据精准度的需求,来定制化设备。

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保险公司应从法律和社会声誉方面考虑,需要注意在“取得什么资料”、“如何运用所得资料”以及“如何确保信息安全”这三个问题上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公开数据的采集范畴和使用方法,可以降低消费者对数据隐私外露的疑虑和担忧。从消费者动机角度考虑,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个人数据这一行为给予一定的“回馈”,这种回馈可以是金钱上的,例如保费优惠,也可以是功能上的,例如通过设备解决消费者某一项需求或痛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保险公司在缺乏技术能力的支持下,若选择与大品牌厂商合作,可能存在无法获得健康数据、并失去与客户直接沟通渠道的风险。而若与小型厂商合作,则可能有技术支援不足、设备研发和生产周期长的风险。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寻找能提供定制化、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整体方案提供商。但要注意在数据的所有权上,建立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商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还要注意把控与客户直接沟通的渠道、以及在终端消费者接触环节的能力培养。

相关链接

可穿戴设备接入保险的模式

在美国已经有保险公司开始将可穿戴设备接入到自己的行业,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医疗保险公司为向其投保的用户支付一部分可穿戴设备公司的服务费;还有一种则是保险公司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来调整相应的保险费以激励用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第一种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是专注于糖尿病管理医疗的公司WellDoc,其主打的模式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目前侧重于移动医疗方面,但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与可穿戴结合之后的实际价值将会更大发挥。

目前,WellDoc公司主要是通过患者手机记录和存储关于自己的血糖数据,然后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在经过分析后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同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在临床研究中已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并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

另外WellDoc的BlueStar应用,可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提供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等服务。

WellDoc公司会根据提供的服务向用户收取相应的费用。由于该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帮助医疗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因此目前已经有两家医疗保险公司开始为投保的糖尿病患者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糖尿病管家系统”费用。

第二种商业模式则是建立在数据的挖掘、使用上。由于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均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测记录各种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因此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投保者的生活习惯及各项身体数据是否健康,并建立一个奖惩标准,坚持运动、健康生活的人保费降低,而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保费提高。

这种方式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局面。保险公司通过这种生活习惯的分析,不仅使用户节省了保险费的开支,还促使用户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相对保险公司而言,投保的用户生活越健康,所支出的医疗费用也就越低。

在美国,目前医疗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而这种结合可穿戴设备的投保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支出,而且还能激励员工多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简直是一举多得。

显然,可穿戴设备改变医疗行业的模式已经来到,其所产生的大数据不仅为医疗保险行业,还将为健身运动、药品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

(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