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虚实两相宜——袁小斌自解新作

发布时间:2017-03-31 08:20:04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记者:您此番国画新作思路是如何萌发的?

袁小斌:我非常向往中国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趣。而中国画的创作讲究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做中国画,实际做的是精神,而绝非职业。画画,是精神之事,是思想情感之事,是文化修养之事,是一个人的生命品格。”

记者:在新近人物国画中,您想突出表现的是什么?

袁小斌:在新近创作的几幅人物国画中,我试图表现人物思想和情感层面的东西,希望给人一种独特的内在感受。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画只追求所描绘世界与自己的意思合为一体。

记者:您创作过程大致是如何进行的?

袁小斌:在创作过程中,我选择了《米颠拜石》、《荷塘月色》这样一些题材入手,我觉得这些题材更适合表现情与理,情与景,意与境。中国人说:“意与境会,是为氤氲。”意是画家的意,是画家的主观;境,是我要制造的世界,是我要面对、取材的客观。意境是个主客合一,是造化与心缘的结合。


《米颠拜石》

记者:《米颠拜石》具体人与物的表现力是如何体现的?

袁小斌: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时有痴迷之态。是什么样的异石让米芾如此痴迷?在《米颠拜石》的创作中,如何表现人物与异石的关系、人物如何表现、异石又如何表现,这是需要琢磨的事情。在创作中,我除了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之外,将异石作了虚化处理,故意不将异石具象化,给观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十个观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产生十个具象化的异石,这就是作品的情趣所在。同时,这个部分也方便表现中国画的水韵墨痕之笔墨情趣。


《荷塘月色》

记者:《荷塘月色》大家太熟悉了,您的创作主体显得比较淡白,有什么特别艺术构想?

袁小斌:在《荷塘月色》的创作中,我采用了背景简约至白,有如京剧般的人物造型,突出主体人物;以及表情单纯,色彩淡雅,灰白色调等典型中国画的传统手法。同时,努力把握人物与荷、乐器之间的主次关系与节奏,以表现荷塘月色之美丽景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意会。

记者:您在新近创作中有哪些新的尝试?

袁小斌:在这几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尝试将人物画的比较实,背景画的比较虚,甚至有些变形和夸张。我认为,在画面主体人物交代清楚之后,虚化处理的背景可以是一种意象,或是一个符号,不一定要像西洋画那样,将所有地方都画的面面具到。这种处理不仅可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好,又可体现中国画的妙处所在——因为中国画就是用虚不用实。

(袁小斌现供职于人保财险江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