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刘富安:愿为你的眼

发布时间:2017-01-20 11:37:22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方磊

河南省襄城县霍堰街古镇是个好地方,传说因为霍去病建坝治水,有了“霍堰”之名,这就是刘富安的家乡。大沙河从古镇面前缓缓流过,刘富安在清凌凌的沙河水的滋润下,走过了童年和少年。


刘富安

摄影兵

艺术的诱惑往往充满着偶然,当刘富安的父亲在一个春风习习的日子,将一个神秘的“木匣子”放到他的面前时,刘富安,一个10岁的少年,猛然惊醒了:—架老式的三脚架相机,调焦时用黑布蒙着头,拍照时手里要用气囊按动快门——他意识到,我将和这个奇怪的机器神结良缘。

在父亲3年的调教下,刘富安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摄影师,从拍照到暗房冲洗,那真是顶呱呱。到了14岁,他已经可以一个人拉着架子车,背着镜头,走乡串镇去照相了。老家人不太懂摄影,只会说,富安那相片拍的,那真叫喜庆。但就在他刚刚尝到人生的甜蜜时,父亲却因病离开人世,把一台老旧的相机和一个少年懵懵懂懂的艺术梦,扔在了沙河岸边。

好在,刘富安有一名在部队从事摄影工作的叔叔,他不仅继续指导刘富安的摄影技艺,而且给他指出了一条多彩的人生之路。16岁那年,凭着他出色的照相手艺,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摄影兵”,刘富安穿上了“国防绿”,在部队一干就是17年。

部队生活有多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冻烂了脸颊,晒焦了脊背,更有那拉着马尾巴夜行军,趴在战友的背包上走着睡觉。但部队生活有多美?刘富安把津贴一毛一毛攒起来,用120元买下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海鸥135,单镜头。就用这架老相机,刘富安给全连每一名军人都拍过军营照,到全营每一个训练场搞过采访,团里的优秀成绩都是第一时间登上军报的版面。看到战友的笑脸,听到连长的表扬,接到团部让他去军事学院进修的通知,那时,刘富安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和一名摄影工作者的价值。1993年,刘富安直接从团部调入济南军区20集团军军部宣传处,成为集团军军级单位最年轻的新闻报道干事——这一年他25岁。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刘富安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除去扛沙袋,堵口子,昼夜巡视在大堤上之外,刘富安还把自己的镜头准确的聚焦在战士们的身上。江水、雨水和汗水,责任、无畏和奉献,一张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下那洪水中凸显的军魂,那军魂中闪耀的光芒。又一个劳累的晚上,当刘富安从江堤巡视完要回帐篷时,看到一个战士紧紧抓住一袋沙土,斜躺在堤坡上的泥泞中,一只脚泡在江水里,甜甜地睡着了。战友告诉刘富安,这个抓住沙袋的战士已经3个昼夜没有睡觉了。多么可爱的战士啊,即使在睡梦中也没有放下手中的使命。刘富安按下了快门,一张几乎是从泥水中捞出的作品《与大堤共存亡》,就这样诞生了。2006年,当刘富安申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时,这张照片让所有评委感动不已,大家一致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才是摄影艺术的真谛,这才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2007年,刘富安顺利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为自己的艺术人生,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17年的军旅生涯,刘富安用镜头记录世界,用军人的目光观察生活,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及军区报纸上的作品2500多幅,获奖作品超过100幅,如果把他给战士们、给基层连队拍的照片再算上,肯定要超过1万幅。通过这1万幅照片,他的艺术之路有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知道了摄影艺术家应当具备多么宽广的视野。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刘富安取得了摄影艺术的第一张毕业证。

镜头里的心声

2003年,刘富安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到供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还是做专职宣传干部。

从口外塞北,来到黄河之滨,从热火朝天的军营,来到风平浪静的保险公司,手中的相机到底还能不能重任担当?镜头到底聚焦何方?这些,都让脱下国防绿的刘富安倍感困惑。

2004年的秋天,刘富安随公司到大别山老区看望孤寡老人,一名披着羊皮袄的老人没有去接刘富安送上的大米,却指着他背的相机说,“给俺摄(当地人念nie)几张中不中?俺也想上上报纸。”刘富安没想到在大山深处,一位老人竟然这么喜欢“照相”。他打开相机,拍下老人喜悦的瞬间,拍下公司员工热诚的笑脸,拍下那山那树和那破旧的老屋,回去后整理成一个小专题在当地媒体发表了。这组照片在公司引起了轰动,在公司的客服节展出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保险与摄影紧紧交集在一起,刘富安开始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他一个人接下了公司品牌宣传岗,一干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他协调媒体、处理舆情、组织稿件、整理素材、筹划活动等等,但始终没有丢下手中的相机,他的镜头转动了角度,调好了焦距:彰显保险挚爱,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新的主题。“3.2”林州大巴坠崖事故、沪陕高速固始段3.8交通事故、鲁山老年公寓5.25特大火灾事故、郑州关虎屯3.25火灾事故等,他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画面,诉说着危难关头保险人的无疆大爱。

2013年,郑州市一名环卫女工在清扫马路时不幸遇难,刘富安第一时间赶到,拍下了倒在清扫现场的工人,也拍下了他身边飞驰的车流,奔走的行人。动静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画面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普通生命的非凡价值,同时也彰显出保险在这一时刻的人性关爱。公司上门送理赔款时,刘富安又赶到当事人的家中,拍下了失去妻子、身患多种疾病、窝在床上的丈夫,同时还拍下了接到理赔款之后号啕大哭的丈夫。这组照片在不同场合多次被采用,获媒体好新闻一等奖,还获得行业摄影大赛一等奖。

2015年2月,河南国寿禹州支公司职工邢进,为拦截肇事后逃逸的车辆,不幸重伤,但两个月后肇事司机仍逍遥法外。刘富安组织图片报道,利用多种媒体广为传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很快将肇事司机抓获归案,邢进荣获河南省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2016年下半年开始,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组照片——“戴口罩系列”,用300多幅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戴着口罩的画面,提醒人们关爱环境,关爱健康,关爱人类。这是刘富安用3年的时间,在上下班的路途中,用手机拍下的作品。从形式上,几乎没有创新,从拍摄技巧上,也没有惊人之处,从内容上,是大家每天都能见到的一个个普通的人物,从工具上,就是一部普通的手机,但为什么引起十几家媒体的竞相报道,引起那么多的公众关注呢?因为他拍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刘富安摄影作品《口罩》

“眼”界无声

刘富安认为,“摄影是无声的艺术,但摄影却有着丰富的语言。而且摄影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是无限的,同是一弯月亮,拍摄的角度不同,拍出的月亮就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各不相同。”那么,同是一群戴口罩的人,你能从中看出什么呢?环保主义者看出的是危害与严峻,治理主义者看到的是责任与担当,刘富安看到的是摄影艺术的理想境界——伟大的现实主义。

反映现实,用现实惊醒人类;拍摄保险,用镜头服务社会。这就是一个摄影人的生活和理想,简单而厚实,平淡而非凡。来到保险公司的14年,刘富安用1万多幅照片,诠释着自己最新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又开始了第三只眼看世界的摄影之旅。

现实主义的摄影艺术,30年的摄影经历,2万张照片,对社会和保险业来说,这,也是必需的。

(刘富安现供职于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

(赵晏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