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一切的信任源于重逢

发布时间:2017-01-20 07:48:54    作者:胡艳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美)威廉·庞德斯通
翻译:吴鹤龄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6年12月
定价:54元

□胡艳丽

合作与背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人、从、众相聚,自然会产生有关合作与背叛的“囚徒困境”。世界知名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囚徒的困境》一书中,围绕数学狂人冯·诺依曼的生平及博弈论发展史这两条主线,讲述一段鲜为人知,却有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沉重创伤的学术及历史旧事。

数学天才如何与博弈论扯上关系?其实这源于人们对博弈论的误解,此中虽有心理学的知识,但它却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博弈论虽然是致力于解决人们在两难或多难困境中的选择问题,但其核心却是利益的多维计算,如果说得更坦白一点就是将各种选项所能导致的结果,量化为数字,然后进行比大比小的游戏。冯·诺伊曼就是利用终极数字游戏在各种各样的博弈中寻找最优答案的那个“理性”狂人。

囚徒困境是自博弈论问世以来影响最大的一种博弈过程。在囚徒困境的原始版本中,两个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同时被关进不同的监狱,假如他们都不背叛对方,选择沉默,因证据不足两人各坐牢一年;若一人背叛,而另一人沉默,则背叛者因立功而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背叛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在此案例中,因双方无法在事前获知对方的选择,为了保证自己不因对方的背叛而独自承担最坏结果,“理性”的人会选择背叛,而信守承诺者则有可能遭受最大损失。

此种情况下,道德上最易招致谴责的背叛行为,反而在“理性”的世界中成了背叛者的通行证。

假如上述示例,还只是研究者在书房中假想出的情境,用以揭示人们在复杂的经济、社会棋局中做出种种选择的原因,那么下面这个涉及国家安危,甚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现实版本,则令人不寒而栗。

1949年8月,苏联在西伯利亚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此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危机摆在世人的面前,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抢先按动核按钮,毁灭敌人保全自己的诱惑,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几乎都是不可抗拒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很多人主张美国发动一场对苏联“先发制人的战争”,《生活》杂志曾引用诺依曼的言论“如果你问为什么明天不用原子弹去轰炸他们,我倒要问为什么不今天去轰炸呢?如果你说今天5点去轰炸,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不是今天1点就去轰炸呢?”

无疑,假如从个体(国家)的利益考量,与其信任对方国家能够始终保持克制,不率先使用核武器,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率先发动攻击,以保证自己不会因对方的核弹突袭而化为一片废墟。但这其中忽略了一个巨大问题,即它带来的无法挽回的灾难。

冯·诺依曼这位精通数学,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缩略成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天才,如若真正掌握了政治力量,地球也许已经形似骷髅。幸运的是,掌握人类生死按钮的精英们截至目前还没有被这种由疯狂的数学家倡导的“纯粹理性”所左右。冯·诺伊曼看似强大的“理性”,在一时一地,一段时期之内或许能表现出正确性,但若放在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视野来考虑,则像一个头脑简单、意气用事,处于叛逆期的大男孩。

既然有囚徒困境的广泛存在,为何人类社会还会有合作?其原因并不在于道德,而是时间在此中起到的神秘作用。在一次性的博弈中,背信弃义者总会得到好处,但在长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信守承诺者会收获良好的名声,进而产生一系列附加收益。

哈佛大学的数学与生物学教授马丁·诺瓦克在《超级合作者》一书中,曾深度剖析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奥秘,指出背叛是合作的衍生剂,合作是推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育的原动力。正如囚徒困境所揭示的,一次性的偶遇,对自利者而言选择背叛,往往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但在相对闭合的群体中,多次接触会为合作创造条件。

为避免一次性交易中所产生的“背叛倾向”,社会习惯于为一个人累积名声,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名声的累积更是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一项如影随形的社会资产,为破解囚徒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