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在改革中融入经济学思维

发布时间:2017-01-06 10:53:53    作者:刘英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的历代改革史证明,在一个大范围的社会中,人类无意识的行为后果远比有意识的行为后果更加重要、更加普遍。

 
作者:李子旸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45元

□刘英团

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对中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的观察者在视野、角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不少观察者经常陷入思维的陷阱。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挽救中国经济要么增加投资,要么增加消费,或者保证出口大于进口形成出口净额。罗辑思维主笔、铅笔经济研究社研究员李子旸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无知,且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李子旸用经济学原理和思维方式剖开经济社会“肌体”,生动地呈现经济社会“组织”的本质。在新著《经济学思维》中,李子旸从“改革的下一步”引申出问题。他认为,改革不是目的,“那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中国应该,也必须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正如李子旸在《市场的力量》一书中所强调的,自由市场体制完全有能力解决其自身产生的缺陷。市场的力量正在于此。人们不必因为市场某些暂时的缺陷而选择接受“折中”方案。那些“折中”方案无一例外地比自由市场体制更差,不仅效率更低,还阻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成长。

中国经济的这一转型是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哈耶克认为,“……这种理想主义者的个人主义总是有演变为个人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中国的历代改革史也证明,在一个大范围的社会中,人类无意识的行为后果远比有意识的行为后果更加重要、更加普遍。即,“所有的重大的历史变迁,都必然是人类无意识的行为后果,而绝不可能是人类有意识的设计和推动的后果。”在《经济学思维》一书中,李子旸援引科斯、王宁在《变革中国》中的话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无异于一部“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的伟大戏剧:“一群在意识形态上和资本主义势不两立……却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向市场经济进发的历史进程。”

改革风起云涌。当年托克维尔提出了“两个悖论”:一是经济的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二是在民众感受苛政最轻的地方却率先爆发了革命。除了“两个悖论”外,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着重论述的另外两点对中国尤具借鉴意义。一是他对当时法国农民阶层的观察。农民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力,也是法国最大的底层社会群体。但是,农民不但被其他阶层抛弃了,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农村里几乎从未见过超过一代的富裕农民……”二是托克维尔对财富的高速增长保有高度的警惕。当下之中国,在社会心理和情绪气质上,或多或少地与当年的法国颇多相似。执政者不能不警醒,不能不从世界文明史中去寻找一些更具智慧的改革手段。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亚当·斯密《国富论》)。”但是,“人不但要成为和他人平等的个体,更要成为公民,成为有意愿、有能力承担公共责任的公民。” 在《经济学思维》一书中,李子旸不但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市场扩大与技术进步”等经济现象透视“政府借债的经济逻辑”,还分析了“中国的产权改革”、“TPP和美式自由贸易”以及“中国的未来之路”等经济社会大势。李子旸“抗议”生活的过度“私人化”,“抗议”人们对公民权价值的忽视。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积极投身公共生活,承担其中的个人责任。”否则“多元的社会就变成了野心家的猎场”,“通往奴役和暴政之路(也)就在眼前”了。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几乎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运行规律。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在《经济学思维》一书中,李子旸抛开复杂的模型,通过鲜活的生活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一个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汽车限购与市场搬迁,以及行政垄断的背后、定价的学问,等等。李子旸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包括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