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天才为何成群而来?

发布时间:2016-12-23 10:46:08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英)彼得·沃森
翻译:张弢 孟钟捷 王志华
王琼颖 等
出版:商务印书馆
时间:2016年8月
定价:217元

□陈华文

提起德意志制造,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一致认为这象征着高品质。然而200年前,德国产品的名声狼狈不堪,“德意志制造”是劣质的代名词。当时工业发达的英国,为了区分产品的好坏,将德国产品贴上了“德意志制造”的标签。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年后,德国不仅把英国甩在后面,而且引领世界工业制造的潮流。德国为什么能奇迹般地崛起?除了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河的天才,他们为人类步入现代世界立下了奇功。《德国天才》(四卷本)以磅礴的气势、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论析,对德国天才们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文明图景。

天才对于德国崛起的贡献

《德国天才》这部著作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如此大部头的德国“百科全书”,竟然出自英国人之手。本书作者彼得·沃森出生于1943年,是欧洲著名的作家、记者。

“天才”一词,在德国有特殊的含义,意味着魔力或者神秘的力量,而那些被誉为天才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各个领域的能人们,一生充满了风险,且时常卷入扰人的动荡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这部著作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德国为什么具有超常的爆发力?那些德国的天才们,身上具备多大的能量,又享誉过何等的尊荣?

为了阅读的便利,四卷本的《德国天才》按照时间脉络,每一卷都有不同副标题,依次是:“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三次文艺复兴”“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现代性的痛苦与奇迹”“断裂与承续”。如果对这部著作进行扼要概括,可以这么讲:18世纪中期德意志命运的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德国完成了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当时德国新型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重新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从而引发了阅读的革命。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的面貌焕然一新,亥姆霍兹、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注入了活力,而克虏伯、西门子、拜耳、帕金、本茨等人,铸就了德国别具一格的工匠精神。从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两个德国”,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褊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森、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最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教育的勃兴

德国天才在世界现代史上成群出现,究其原因,是教育的勃兴。具体地讲,是高等教育变革式的发展。其实,欧洲的大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最古老的大学是成立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受到宗教无孔不入的影响,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大学,无不以神学研究作为主要内容,轻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教育。18世纪初期时,德意志的大学已经多达50多所,而发达的英格兰,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德意志的大学在当时数量虽说不少,可是规模小得可怜,比如帕德博恩大学,当时全校才45名大学生。

1809年,德意志的洪堡兄弟,携手创立了洪堡大学。这所大学与此前所有大学不同的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明确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该校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并行发展,不仅注重人才培养,还重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以前的大学是“象牙塔”,专注学术,两耳不闻窗外事。有学者认为,这所大学是“现代大学之母”,这是不为过的。经过200年的发展,洪堡大学在1930年代之前,长期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基于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比肩发展的理念,二战之前就走出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而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海涅、俾斯麦等一大批著名人物曾在此就读。

德国除了重视综合型、学术型的大学发展之外,还尤为重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这类大学在德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历程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德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工程师,就是这类大学培养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德国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这类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从这里走出来:奥迪公司的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欧宝公司的创始人亚当·欧宝、小奇迹公司(DKW)创始人拉斯姆森,火箭推进器发明者赫尔曼·奥伯特等等。

一个国家若要快速强盛起来,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很是关键。一个不爱阅读的国家,就不会真正尊重知识,也不会懂得真正的创新。18世纪早期,德国就开始在整个社会阶层开展“阅读革命”。本书中写道:“到了18世纪晚期,对阅读的热衷在德国是那么普遍,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也没有哪个时代与当下相提并论。”上至显赫的官僚、下至靠体力吃饭的产业工人,都热爱读书。当国家浓郁的阅读氛围形成了,也就为各类天才人物的成长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最珍贵的社会财富。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才,有专业精深的高端人才,也包括勤劳敬业、甘于奉献的能工巧匠。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处于爬坡上坎的转型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显得尤为急迫。而盘活人才的这幅大棋,一方面要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还要给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和平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如此,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才更具有底气和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