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博鳌论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探讨”分论坛提出:

有机融合 保险医疗都须“调频道”

发布时间:2016-12-21 10:15:42    作者:王方琪 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王方琪 张爽

12月16日,海南博鳌。

一场保险界和医疗界的深度研讨进行得热火朝天,双方围绕如何有机融合为健康中国助力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这里正在举办的,是由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在第七届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国际高层论坛中特别设立的商业健康保险分论坛。

会上会下,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医疗和保险需要融合,而且是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同时,双方与会嘉宾也都意识到,前景美好,落实尚需双方共同努力。融合存在“语言不通”、“不在同一频道”上的问题,因此,双方有必要“调频道求发展”。


第七届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国际高层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探讨”分论坛受保险、医疗双方关注。记者 史方舟/摄

有机融合成必然趋势

无论是来自医疗界还是保险界的嘉宾都表示,医疗和保险需要深度融合、有机融合,这是大势所趋。

从国家政策方面,双方有机融合成为必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事业发展。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要求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认为,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才能促进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总方针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三句话概括为:一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二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是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指出,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商业保险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对发展健康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多元化健康保险,完善商业健康保险顶层设计,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双方的有机融合也是市场的需求。

张雁灵认为,健康保险是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对健康实施风险管理。因此,健康和保险的联合是必然的。不是跨界,而是融合,是深度的融合、有机的融合。张雁灵强调,医疗界要加强与保险行业的合作。他认为,要引入保险机制为医生、患者及医疗机构提供各方所需保障,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生解除后顾之忧,让患者放心就医。

医疗需要保险,保险也同样需要医疗。

健康保险是保险中较为特殊的分类,它的保险标的是健康风险和与之相关的财务损失。因此,健康保险跨越了保险与医学两个领域,涉及疾病、诊疗费用,医疗服务的方方面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健康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的复杂程度很高,对医疗卫生环境和政府干预的依赖性强。

姚庆海认为,必须推进保险与医疗卫生体系互联互通。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强化保险行业与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与技术交流,促进保险业与医疗业形成“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协作机制,是保障相关国家和地区医疗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姚庆海表示,中国保险学会要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险报业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保险业一直在努力

与医疗融合,保险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表示,从实践看,保险业认真贯彻国家政策精神,接受政府委托,积极开展基本医保经办、大病保险等服务,探索政府、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参保群众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人保健康在江苏太仓、北京平谷、云南昭通、江西新余、山东青岛等地都做了成功的尝试。宋福兴认为,在政府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宋福兴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一是积极服务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二是扩大有效供给,成为提高客户保障水平的“放大器”。三是将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家庭医生”。健康保险通过整合医、养、药、护等上下游产业资源,可以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链,提高健康管理服务实施能力。四是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融合器”。健康保险可以集中采购各类医疗健康服务,明确诊疗路径、规范医疗行为、统一服务标准,使客户得到更加科学适宜的服务。

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业务总监李馨表示,平安集团专注于两件事,一是资产管理,二是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平安做了许多布局,包括平安好医生的线上诊疗服务,包括与社保的合作。平安健康致力于从付费方的角度串联所有服务商提供专业健康险。过去10年,平安健康一直专注于做专业健康险,尤其是高端健康险。在这一领域,付费模式、利益机制更加灵活。

李馨也提出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不能体现医疗特色的差异化。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弱,导致产品不能覆盖所有的风险,也不能体现差异化。

调频道搭平台

中日友好医院医保办主任张知新提出,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保险机构,都已经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在现实操作层面还处于各个行业自说自话的阶段。

“医疗机构说只有自己能听懂的话,保险机构也说只有自己能听懂的话,医疗和保险机构之间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张知新说,“我们要寻找共同语言,让两个行业真正走到一起。”

而这个语言究竟是信息化,是医疗流程规范化,还是其他模式,正是医疗和保险努力寻求的突破点。

与会嘉宾、中国医师协会HMO委员、重疾风险专家丁云生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由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举办的论坛,就是一个寻求医疗界和保险界共同语言的很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医疗界可以表达医疗界的需求,保险界可以表达保险界的意愿。表达多了,交流沟通自然会越来越顺畅,也就可以寻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全国保险医学研究会会长张国芳也对记者表示,希望中国保险报业能搭建越来越多的类似的专业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双方进行越来越深入的探讨。

李馨提到,以前保险公司离医疗有点远。过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主要是赔付、支付,没有把医疗服务转换或引导给被保险人。

作为保险公司一方,在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中缺数据。医院的数据真正能够被险种开发所利用的比较缺乏。

“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和医院、医生更紧密的合作,能够获取更多跟医疗、健康相关的信息,才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进行完善。”李馨表示。

“医疗行业与健康保险充分的结合是医疗机构应对健康险挑战的根本举措。”张知新表示,从2015年开始,中日友好医院医保办开始探索健康保险如何助力新医改。为了使商业保险能落地到公立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做了一些顶层设计。

首先,中日医院进行了行业培训、建立起一支队伍,包括商保联合工作组、商保专管员、商保服务医师;带出一支承担商保的服务网络。同时,他们建立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下的医联体、区域医疗联盟,培育市场;探索医养结合。他们还开发健康服务、医疗风险、专科专病保障新险种。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这样一个专业平台上,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能了解到对方的需求,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对双方找到“共同语言”很有意义。

 

论坛精彩发言详见:【专题】第七届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国际高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