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我们差吗,我们差在哪儿?——一场关于就医体验的中外对比

发布时间:2016-12-07 10:46:48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汤晨

我们的医疗服务到底好不好,我们的医疗服务需不需要转型?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当这一问题关乎每个人的亲身体验时,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在12月2日财新峰会健康点医疗专场上,医疗服务的转型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

什么是好的医疗服务?

魔鬼藏在细节中,细节决定体验感。

财新传媒资深医疗记者李妍刚刚结束了在美国数周的工作。她谈到在美见闻的一个小细节:我接触一位肺癌患者,他跟我说,他做了左肺切除之后,只接受了3天输液治疗,滴管的头上有一个很小的芯片装置,里面输入的是他的主治医生根据他的病情核算的剂量,精准到每分钟有多少滴药会注入他的身体。他说,在中国他也接受化疗和放疗,在滴管上滴的进度的快与慢几乎是随手推。

癌症治疗在全球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标准化了,一个患者,中美治疗方案甚至可能基本相同,李妍认为,就是在一些小小细节上的不同导致了患者在治疗的效果上,副作用的反应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埃森哲医疗卫生行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车慧对此表示认同。在国内外医院都曾做过医院管理工作的车慧认为,国内的标准化流程可以把医疗人员训练成像机器人一样一步一步去操作,唯独缺的是人性化。

车慧眼中的“人性化”是台湾夜班护士在冬天把面巾纸缠在门把手上,是告知患者病情后愿意坐下来宽慰两句“别害怕”的医生。“这些细节的东西才是在根儿里”。

两位女性的观点有着独特的感性色彩,育学园CEO、马泷齿科中国董事长邵宗宗运营管理多个不同的医疗机构,他则不喜欢妄自菲薄中国的医疗服务。

邵宗宗认为,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大规模的用户群、患者群他们之间的医疗问题和服务问题。

2015年时,一篇《梅奥的好:你学不会》曾在行业人士的朋友圈流传。邵宗宗说,梅奥诊所每天500到1000的门诊,中国院长每天1.2万个门诊,如果我把我这1.2万个门诊给你梅奥的时候,你能保证还能做到最好的服务吗?

好的服务的“度量衡”是什么?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认为不是单纯看服务时间。“我知道国内有的医疗机构强迫医生花30分钟跟病人谈话,我真不知道谈30分钟谈什么。我们的医生可以谈6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关键的是质量,不是时间。”

社会资本办医的尴尬与挑战

在“服务转型”的讨论环节汇中,多位嘉宾都提到,病人分流,服务分流。由社会资本办医,承担一些中高端医疗服务要求和需求,基础医疗需求由公立医疗机构或者公立医疗机构中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来分级承担。

邵宗宗认为,所谓“高端医疗”,第一个是服务的高端,第二个是技术的高端,其实跟价格没关系,“高端医疗不是高价医疗,而是对基础医疗的补充”。

“比如现在三甲医院里的特需部门,它并不是很贵,但是它提供的是高端技术和技术服务。在特需里大家也不是觉得特别的服务很好,但是比门诊好一些。”

当然从业者有自己的苦恼。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认为,所有服务业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价格的,但是医疗行业不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价格是由政府决定的。“一个院士的挂号费和主治医生没有多大的区别”,“生产关系跟生产力产生了扭曲”。

林杨林表示,”所以这个行业是很拧巴、很不市场化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我们社会资本去做一些比较艰难但是开创性的工作。

林杨林特别强调,社会资本办医必须进入产业化阶段,具备前瞻性视野,因为回报期限长和重资产投入是两个掣肘因素,必须要对当地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情况、疾病谱的判断、医保支出的判断、医院人才储备等方面可以保持三到五年的前瞻性考虑,否则社会资本办医难免进入短期经营的行为。

该确立医生本位么

医疗改革要推动,医疗服务要转型已然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怎么改,如何转却是众说纷纭。

路线问题是原则问题。马丁认为,其实医改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在整个医疗服务环节最重要的人谁?是医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我们提到医患是一小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不解决医生的问题,就不能去解决任何一个病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另外一个概念?以医生为中心。”

邵宗宗同样认为,医疗的核心就是医生本位,医生的培养,医疗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之本,全世界每一个大医院,绝大多数都可能是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而每个医院其实做的都是产学研结合的医疗机构。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每个医院最大的两个任务,一个是学科建设,一个是教学医疗体系,这是每个医疗机构逃不了的。有一颗正规的心做医疗机构的人一定要秉持这两个本位,才有长久的生存力。

不仅是两位体制外的医疗创业者如此认为,体制内学者也在为这一观点背书。今年八月,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的朱恒鹏教授在调研了厦门的分级诊疗做法后就撰文指出,厦门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社区中心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这三个层次的医务人员的团队式合作,是从以医院为中心走向以医生为中心。